9月12日, 呼和浩特市醫保局釋出通報稱,已中止或解除醫保協定共100余家醫藥機構。 這些醫藥機構少部份為私人中西醫診所、口腔診所,大部份是零售藥店,其中不乏一些連鎖藥店品牌,如國藥控股國大藥房內蒙古有限公司、仁和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等門店。
今年,醫保部門對這些藥店進行檢查,發現103家醫藥機構存在將非醫保藥品、其他商品串換成醫保藥品、超藥品目錄限定範圍用藥、支付專案與性別不符、超量售藥等違規行為。 醫保協定解除後,這些藥店就不再能刷醫保卡買藥。
值得註意的是,近期,內蒙古自治區下多個市都密集通報了定點醫藥機構解除醫保協定, 很多還都是零售藥店們主動解除的。
業內人士向健識局透露,現在確實有藥店「結束」醫保的大趨勢。一些大連鎖企業也在考慮不做醫保這塊業務,自己按照市場來經營。
零售藥店嚴管態勢
醫保資格曾是藥店們賴以生存的「香餑餑」,藥店也因此享受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紅利期。
但今年醫保部門對藥店形成了監管高壓態勢, 尤其是在每年例行的醫保飛檢中首次將零售藥店納入了檢查範圍。 按照工作安排,醫保飛檢組的現場檢查工作將於9月底完成,現在正是收尾階段。
健識局觀察到,近期內蒙古自治區各地醫保部門都在大力開展基金監管專項行動。9月11日,烏海市醫保局通報,已對全市440家定點醫藥機構進行了嚴查,約談了242家,4家定點醫藥機構被暫停醫保結算資格,3家被解除醫保協定。
烏海市醫保局對這些違規的定點醫藥機構進行了嚴格的處置。其中,烏海市百源堂醫藥有限公司第一分店為非定點零售藥店,但進行了醫保費用結算, 最終醫保部門追回違規醫保基金473元,解除其醫保協定,3年內不得申報醫保定點機構。
9月19日,呼和浩特市醫保局又再通報了10家定點醫藥機構違規情況,內蒙古仁和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第三十八分公司、內蒙古民族醫藥有限公司等4家藥店被解除醫保協定,一年內不得申報醫保定點的處理。
業內人士指出, 監管環境的變化,成為藥店「結束」醫保的關鍵原因。 據健識局梳理,今年9月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包頭市、烏蘭察布市、錫盟等多地已有近百家定點醫藥機構主動申請解除了醫保協定。
不吃「醫保飯」
業內人士指出,集采藥等「零差價」售藥後,藥店很難從中獲得利潤。處方外流實際分到藥店的並不算多。加上醫保基金嚴管後,因為 相關的監管細則還不夠清晰明確,藥店搞不清楚政策就很容易違規 。醫保支付反而成為藥店被監管的理由。
醫保個賬是藥店的主要來源之一。但2021年來,醫保個賬的收入開始下降。2023年,職工個賬收入6351.35億元,個賬支出6097.95億元, 尤其是老年人的個賬金額降低,影響了藥店的醫保收入。
醫保基金的壓力會進一步傳導到定點醫藥機構端。醫保基金監管還會越來越嚴格。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顏清輝指出,截至9月10日,全國檢查了共432家定點醫藥機構,今年全年檢查機構的數量將超過過去5年的總和,擴面相對較多。
搜藥CEO邵清向健識局表示,盤子就那麽大,醫保藥店自己還得承擔維護的費用,例如監管碼、監管系統等一系列的成本, 所以很多藥店現在轉去做醫保外的業務,例如原研藥、保健品、器械等不用刷醫保卡的產品。
根據健之佳財報,2022年來,實體門店醫保結算收入逐年下降且降幅擴大,2023年較2022年下降了2.28億元,今年上半年,醫保結算收入又同期減少了1.55億元,降幅達到8.37%。健之佳表示, 正在主動從「依賴醫保」銷售、藥品價格競爭模式向長期堅持強化專業藥學服務轉型 ;同時,加強受醫保影響小的處方藥、OTC,以及不受醫保影響的非藥品類的規劃、引進和銷售。
但這個轉變無疑是艱難的。中國醫藥市場七成在醫院,三成在零售藥店。醫保資格一直是藥店的重要支柱。截至今年上半年,老板姓直營門店共有9923家,其中醫保門店占比達到89.19%。
今年上半年,全國地級市市轄區零售藥店市場銷售規模達到1056.9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2%。一心堂、老百姓、大參林等大型連鎖藥房凈利潤都出現下滑,漱玉平民凈利潤下滑高達82.6%。市場競爭和高壓監管之下,能不能平穩度過這一關,決定了藥店連鎖企業的生死存亡。
撰稿丨楊曦霞
編輯丨江蕓 賈亭
營運|山谷
插圖|視覺中國
聲明:健識局原創內容,未經特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