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這部古老的醫學寶典,猶如一座巍峨的燈塔,照亮著人們追求健康的道路。其中所言「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不僅是對食物來源的精辟總結,更是對人體健康所需營養的全面闡述。在冬季,大自然寒風凜冽,萬物收藏,人體的陽氣也隨之內斂,此時,外界的邪氣更易乘虛而入,傷害我們的身體。
而在這嚴冬時節,一碗熱騰騰的粥,就像一縷溫暖的陽光,不僅能為我們的胃帶來舒適的撫慰,更與中醫養生的理念相契合,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煮粥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體質和需求,精選食材,巧妙搭配。
這些食材,有的性寒,有的性涼,有的性溫,有的性熱,還有的性平,它們各自蘊含著獨特的能量和功效。當我們在粥中巧妙地融入一些「藥食同用」的食材時,那不僅僅是一碗美味的粥,更是一道能調理身體、增強免疫力的良藥。這種將美食與養生相結合的智慧,正是中醫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追求健康生活的寶貴財富。
【周書】中就提到「黃帝蒸谷為飯,烹谷為粥。」清代著名醫學家 王士雄 在他的著作中稱粥為「天下之第一補物」。 針對氣虛、腎虛、脾虛、咽炎、胃寒、便秘、補血、黑頭粉刺、養五臟,再推薦以下幾種煮粥食療方:
氣虛 粥+山藥
氣虛的人往往會出現 神疲乏力、精神不振、四肢倦怠 、自汗、動輒氣喘、面色淡白、語音低微、頭暈耳鳴等癥狀。
堅持喝一段時間山藥粥,體質會有一個明顯的改善。
做法: 將山藥洗凈,切碎和大米一起煮成粥食用即可,持續服食效果最佳。
腎虛 粥+羊肉
腎虛的人常有 腰背酸痛、足膝萎弱、形瘦怕冷 等癥狀,在冬天喝點羊肉粥,可以很好地緩解癥狀。
做法: 取精羊肉去骨洗凈切塊,取白蘿蔔1個洗凈切塊備用;將羊肉和蘿入鍋,加清水同燉,除去膻味,待羊肉將熟時,取出蘿蔔。將浸泡過的糯米放入羊肉鍋裏,加進蔥白煮成稀粥,加鹽調味。供早、晚餐溫熱服食。
咽炎 粥+鮮藕
此粥甘滑可口,有清熱涼血、利咽除煩、生津止渴的功效,有 急性咽喉炎及炎癥後期熱退傷陰的人,均可服食 。
做法: 鮮藕,大米、綠豆。先煮綠豆至沸,加大米煮至半熟後,再放入藕片。待熟後調入少量白糖,再煮一二沸即可。
脾虛 粥+扁豆
此粥用於 脾胃虛弱 、慢性腹瀉、吐瀉等癥的輔助食療 。白扁豆具有健脾和中之功,能疏脾開胃,可用於脾胃虛弱而飲食不進,嘔吐泄瀉者。
做法: 粳米,鮮白扁豆。粳米洗凈浸泡半小時,放入鍋內用大火煮沸;加入鮮白扁豆,改用小火熬煮成粥。粥內可加入少量紅糖或冰糖,攪勻,稍燜片刻,待糖溶化即可食用。
胃寒 粥+韭菜
中醫認為,寒主冬令,故冬季養生重在保暖防寒。脾主肌肉四肢,為後天之本,脾胃溫暖,則四肢溫煦,身體強勁。
粥中加入鮮韭可補腎助陽,固精止遺,健脾暖胃,適用於脾腎陽虛所致的腹中冷痛,泄瀉或便秘等癥。
做法: 新鮮韭菜,大米,細鹽適量。將韭菜洗凈切細備用。先將大米淘凈,加清水適量煮粥,待熟時,調入韭菜、細鹽等,煮為稀粥服食,每日1劑。
便秘 粥+核桃
中醫認為,核桃仁味甘,性溫。入肺、肝、腎三經具有補腎助陽、補肺斂肺、潤腸通便等功效。
做法: 取大米,紅棗,核桃仁。將紅棗用開水泡半天去核。核桃仁用水稍加沖洗。將大米,紅棗,核桃一同入鍋,加冷水大火燒開後改小火煮至米糯。加適量冰糖再煮片刻即可。
補血 粥+菠菜
血虛證多見面色萎黃、唇舌色淡、爪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健忘、手足麻木、大便幹燥、女性月經量少色淡、舌淡、脈細弱等。
做法: 取菠菜、粳米,鹽、味精適量。將洗凈的菠菜切段,與粳米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熬至米熟湯稠,將菠菜放入粥內,稍煮加入鹽、雞精即成。空腹服食。
養五臟 粥+雞
雞汁粥具有滋補氣血、安養五臟的作用。適用於虛勞諸證、精血虧損、腎氣不定、產婦營養不足等病癥。
做法: 母雞,大米,精鹽少許,加水煮成粥。
粉刺 粥+山楂
中醫認為,粉刺多為肺熱及血熱郁滯肌膚,或過食肥甘厚味,致使脾胃積熱、上蘊肌膚,或肌膚不潔、熱毒堆積所致,治療應清熱解毒、涼血行滯,可選用以下藥粥輔助治療。
做法: 取山楂、薏仁、白糖適量;將山楂水煎取汁,放入薏仁煮粥,待熟時白糖調服,每日一劑,連續1月。可清熱利濕、祛脂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