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12萬人走上街頭送別,萊希在伊朗民眾心目中地位如何?

2024-05-24體育

當地時間5月23日,伊朗已故總統萊希等直升機事故罹難者的遺體送抵拉紮維呼羅珊省馬什哈德,這裏也是他的故鄉。上萬民眾參加遊行,向萊希等人做最後的告別。

舉國哀悼期間,伊朗總體社會氛圍如何?民眾如何看待萊希總統驟然離世對國內政治的影響?觀察者網與定居德黑蘭的文博工作者邱榷樹先生對話,帶來他的觀察。

【文/觀察者網 郭涵】

觀察者網:據您的觀察,萊希總統葬禮期間,伊朗社會的總體氛圍如何?

邱榷樹: 伊朗社會有支持體制也有反對體制的人。支持者大都會上街參加悼念,我看到報道是有整整12萬人走上街頭送葬。

當然,也有一些反對體制的人,為了發泄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抱怨經濟狀況,會在那裏「慶祝」,但這些人只占一小部份。大多數民眾的態度比較淡定,因為萊希之上還有最高領袖、憲法監護委員會和專家會議等整個決策層,並沒有因為這次事故受到任何影響,所以民眾心理上並不預期會出現比較大的變故。

至於說萊希總統的國葬規格問題,一方面,萊希被安葬在他的家鄉聖城馬什哈德。而伊朗地位最高的那一層領導人(包括開國元老),按慣例會安葬在德黑蘭的霍梅尼陵墓旁邊,比如第4任總統、伊斯蘭革命的核心人物拉夫桑賈尼。

萊希總統的葬禮應該說還是遵循伊朗客製,生於斯、葬於斯。比如之前殉職的蘇萊曼尼將軍葬在了故鄉克爾曼,上個月在伊朗駐大馬士革領事館空襲中殉職的伊斯蘭革命衛隊準將紮赫迪,也葬在了故鄉伊斯法罕。這是一個比較正常的習俗。

當地時間5月22日,德黑蘭大量民眾走上街頭,參加總統萊希等直升機事故遇難者的遺體告別儀式 圖自:視覺中國

觀察者網:伊朗國內怎麽看待萊希總統的執政功績?

邱榷樹: 包括西方媒體一直渲染萊希總統的所謂「汙點」是上世紀80年代末,他在擔任司法系統公職期間,強硬透過了對「異見人士」的死刑判決,被認為執行力很強。不過這件事很復雜,應該分兩面看。

一方面,這批「異見人士」大多是反對伊朗巴列維政權的左翼人士。當初普遍是一些比較理想主義的知識分子,下基層搞動員、聯系群眾的能力不強;而當時的伊朗國內宗教勢力,既有影響力,又有基層動員能力。於是,這些左翼人士試圖透過拉攏、利用伊朗的宗教勢力,即所謂「紅與黑」的結合,來實作革命、趕走國王,然後再由他們自己執政。其想法跟1905年的伊朗立憲革命很類似。然而,他們在後續的權力鬥爭中敗給了宗教勢力,自己也身陷囹圄。

而至今流亡在伊朗境外的反對派勢力,大多是巴列維國王的支持者。這些人內心並不同情當初遭到處決的左翼人士,所以,雖然西方媒體表面上大肆炒作萊希過去的司法任職經歷,試圖證明所謂「殘暴」,但是,那批伊朗反對派並沒有因此對萊希抱有特別負面的看法。

如果說,伊朗民眾對萊希的執政有不滿意的地方,即認為2021年的總統選舉有「保送」的嫌疑,因為當時的憲法監護委員會把一些有能力的候選人都卡掉了,導致萊希得罪了一部份伊朗保守派內部的實幹派人士。不管是保守派還是改革派,許多人都不願意加入他的內閣。

盡管如此,萊希總統在執政期間還是非常勤勞,每周都要下基層慰問、視察。這也給基層留下了比較好的印象。

5月19日遭遇直升機事故前,萊希出席了伊朗與阿塞拜疆邊境一處水壩的落成儀式

但另一方面,現在還很難準確評價他執政留下的遺產。在萊希的任內,伊朗經歷了一輪由「向外看」到「向內看」的轉變。包括外交領域,他與前任魯哈尼政府的執政邏輯完全不同。魯哈尼時期的伊朗政府認為,所有經濟問題都是美國制裁造成的。因此,必須透過與美國談判來解除制裁,經濟上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而在最高領袖的指引下,萊希認為伊朗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內部腐敗與低效,不是美國的制裁,應該專心解決好自己的問題,發展自己。所以萊希任內在同美國談判時立場更加強硬。

那麽他任內經濟路線調整的成效如何呢?我在伊朗跑一些展會觀察到,近幾年來,伊朗許多國有企業得到了發展,出現了很多民族企業家,企業開始生產伊朗過去無法生產的東西,需要從周邊國家進口的東西也相對少了。

不過,這一輪民族企業發展的成效,在短期內無法完全體現。假設萊希總統能完成8年任期,估計到時候會更充分地體現出來。但至少到目前為止,伊朗民眾對經濟狀況改善的印象不深。大家還是對經濟形勢有抱怨,外匯一直在漲,本幣貶值。但應該把責任全歸於萊希政府,而不考慮前任政府遺留的問題嗎?這樣說也不公平。

總體來說,伊朗民眾的感受比較樸素直接。比如,盡管伊朗政府出台了一些扶植民族企業、民族資本的政策,但是周期很長,民眾沒有直接感受到。他們對政府表現的態度就會比較冷漠。

觀察者網:能否聊聊目前伊朗國內的政治格局?

邱榷樹: 我認為過去基於保守派、改革派的劃分已經有些過時。四十多年前伊斯蘭革命爆發時,社會上的宗教氛圍依然盛行,當時也沒有互聯網,整個伊朗內部意識形態的中間線是相對偏右的。稍微偏左一點的人就可以算作改革派、開明派。

而隨著年輕的一代人成長起來,在互聯網、社交媒體影響下,加上西方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滲透,包括社會上的宗教氛圍也大幅衰退,如今伊朗政治的意識形態中間線不停向左移。民眾突然發現,政壇已經不存在溫和改良派,全都是保守派。這與三四十年前的情況完全不同。

比如說在一些經濟社會問題上,民眾搞抗議遊行反對投機,抱怨物價過高、生活成本上漲。但是萊希政府的回應態度同魯哈尼政府的態度並沒有區別。

一方面,這導致在伊朗的年輕人當中,對體制持冷漠看法的比例上升。因為他們並沒有從國家的發展中獲得足夠的好處,許多人選擇移民海外,包括相當多的反對體制的人。另一方面,這導致了所謂溫和改良派的基本盤衰亡。許多過去支持左派的選民感到失望,不願意出來投票,其結果是選舉投票率大幅下降,而保守派的得票比例相對提高,鞏固了政治主導地位。這是伊朗民間政治氛圍的變化。

至於外交層面,過去保守派、改革派的立場其實分歧不大,這主要是由伊朗面臨的國際政治環境決定的。且不說伊斯蘭革命的爆發,就是在之前巴列維執政時期,伊朗已經開始介入黎巴嫩和也門的政治,這個傳統延續至今,並不是自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以來才有的。

因此,我認為伊朗對中東事務的處理,包括在海外設定代理人等等議題,都不是一個意識形態的問題,而是結構性的國家利益問題,只是現在的伊朗政府用所謂的什葉派意識形態去包裝它。

觀察者網:從您的描述中看,是否可以認為伊朗社會中的「對美幻想派」已經消失了?

邱榷樹: 圍繞伊朗同美國就【伊核協定】博弈的問題,支持體制者認為應該維護【伊核協定】,這將有利於改善伊朗面臨的國際環境與推動國內經濟發展。但是體制捍衛者當中最極端的一批人反對維護【伊核協定】,這批人將協定看做西方資本、意識形態滲透伊朗的幌子。

當然,現在伊朗的政府高層逐漸發現,就算不維護【伊核協定】,伊朗國家依然還能發展,所以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也比較淡定了。

至於反對派,也就是主要流亡海外的那部份保皇派,他們在反對伊朗現政權的同時,也反對美國同伊朗達成【伊核協定】,理由是認為協定是美國向伊朗單方面讓利。

在我看來,其實伊朗國內一直沒有對美國抱多大的「幻想」。哪怕是伊朗的反體制人士,就算認為不應該跟美國對著幹,也沒有提出伊朗要親美。他們就是主張伊朗應該自己管好自己。

觀察者網:萊希被外界廣泛視作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接班人」。關於萊希的突然去世是否會對伊朗政治穩定產生長期影響,在您看來,伊朗民眾有多關心這個話題?

邱榷樹: 我認為伊朗民眾並不關心這個議題,包括最高領袖的接班人問題。他們清楚,伊朗的政治體制中,最高決策層是一群人,不是一個人。體制的穩固比個人更重要,體制能選出替代者,替代者不能顛覆體制。所以不管決策層中誰去世了,伊朗的政權基本上都能平穩交接。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出席萊希等事故遇難者葬禮 圖自:伊朗最高領袖新聞辦公室

而在我看來,認為哈梅內伊在培養萊希做接班人,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如果哈梅內伊真的有心培養一名接班人,就不會安排他進入行政權力的中樞來當總統。行政權力是有黨派性的,但是伊朗的最高領袖不能有黨派傾向。

有人會說,哈梅內伊當初自己就是先做總統,然後成為最高領袖。但要記得,那個時候的伊朗政治體制和今天不一樣,那時候的伊朗依然是總理內閣制,總理負責處理大大小小各種具體事務。但是現在的伊朗已經改為總統制,總統具有了黨派性、負責處理具體事務。而最高領袖不能有黨派傾向,就算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也不能在公開場合表現出來。

當然,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同意哈梅內伊確實在培養萊希,但個人認為其目標並不是讓萊希「接班」,而是把他培養成未來的專家會議或是憲法監護委員會負責人,類似於現在的艾哈邁德·賈納提(專家會議議長、憲法監護委員會秘書)的職位。這些機構負責決定誰能參選總統,什麽樣的法律能夠透過,等等。

觀察者網:能否聊聊目前代行總統職務的原第一副總統穆赫貝爾,他的能力、威望如何?

邱榷樹: 穆赫貝爾也是哈梅內伊的心腹,他與哈梅內伊的關系其實不亞於萊希同哈梅內伊的關系。

萊希過去的履歷集中在宗教界、司法系統,很好地執行了體制的政策,並贏得決策層的信任。而穆赫貝爾更加低調,辦事更加穩妥,同樣贏得了最高領袖的信任。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包括如何加強體制對全國經濟的控制,如何規避制裁等等,對伊朗的經濟命脈領域有很好的把控,這是他贏得最高領袖信任的原因之一。

如果說,萊希可以被視作最高領袖在司法領域的「刀把子」,那麽穆赫貝爾就是替最高領袖「管錢袋子」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