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家族真正的「龍興之地」其實並不在美國,畢竟那時候美國距離世界中心還有不短的距離。所以理所當然的,摩根家族在朱尼厄斯·斯潘塞·摩根的手裏能起飛,就離不開當時世界的中心英國,以及當時在英國的中心,也就是倫敦,混得風生水起的另一個美國人了。
兩個投身在大時代裏的弄潮兒,一前一後,借助當時的歷史大勢,才在時代的波浪翻湧之間,締造了各自的傳奇。
那麽這又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歡迎大家收看【金融霸權的挽歌·華爾街列傳】系列影片,摩根家族的第四集,這個系列將為大家講解在大時代中摩根家族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傳奇的。
上回我們說到約瑟夫·摩根透過祖上因北美殖民化過程中血腥的原始積累,而獲得了最初的籌碼,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找到了一個金融牌桌上的位置,一屁股坐在了保險業,且是當時最時興也最成熟的火災險的位置上,才真正讓摩根家族進入了往後逐步主宰世界經濟的賽道,也就是金融行業之中。
1813年,朱尼厄斯·斯潘塞·摩根,也就是J·S·摩根出生在哈特福德。
那年,那位在未來會帶著摩根家族進入起飛跑道的人,喬治·皮博迪才堪堪18歲。
正好也是那一年的他才剛剛來到馬里蘭州最大的城市巴爾的摩,為自己開了第一家幹貨店,以期能透過這個小店鋪給自己攢點錢,然後去到當時世界的金融中心倫敦,去一展抱負。
在這一刻,歷史產生了奇妙的聯動。皮博迪開張自己第一份生意的時候,想著的是能透過這個小生意,一步步走出美國、走向世界,最終抵達那金碧輝煌的成功之殿堂。事實上,之後他確實做到了。而當他邁出鋪就他成功人生的第一步時,J·S·摩根恰巧出生了,也恰巧是這個人,不單跟他一起鑄就了皮博迪的成功,甚至還在此後延續了皮博迪的成功,將其化為了摩根家族走向傳奇的根基。
不得不說,這種歷史的巧合在事後看來,總透著一股子說不清道不明的「天意」在其中。
那時候美國剛剛爭取到獨立不久,北美十三州大多都還處在各行其是兼互相磨合要去成為一個統一政府的階段,並且那時候為了自身利益,美國還跟英國又打了一次,史稱「美加戰爭」或「第二次獨立戰爭」。選用哪個名字就看采用哪個立場了,如果相對客觀一點,就叫美加戰爭,如果比較喜歡美國為中心的敘事,就叫做第二次獨立戰爭。
我們一般把這次戰爭叫做美加戰爭。
這是美國第一次對外侵略,也是唯一一次對加拿大發起的侵略戰爭。
建國36 年,都不到40 年,就發動對外戰爭了,難怪此後短短兩百多年就打了 134 次戰爭。
這次可能因為是第一次,所以比較手生,還不太懂怎麽搞對外侵略,而且自身實力也不太行,結果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被加拿大民兵燒了白宮,當時的總統占士·麥迪遜還被迫逃亡了。
從 1812 年時,麥迪遜雄心勃勃地說出那句「這一年將加拿大地區兼並,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的大言不慚的話開始,美加雙方哐哐哐打了兩年多,一直到 1814 年 12 月24 日,美加雙方的外交官在比利時城市根特簽署了合約才算是告一段落。
最後在 1815 年2 月 17 日麥迪遜終於簽署了【根特條約】,這條約次日生效,才算是徹底結束了這一場戰爭。
其實這個戰爭對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影響都是非常巨大的,只不過也不知道是出於什麽原因,這一場對北美後續格局可以說是有決定性影響的戰爭,卻很少有深刻且全面的分析見之於中文互聯網,說不得以後我們還是要找個機會好好說道說道這個戰爭的了。
那時候不管是從經濟還是從文化,不管是從自身實力還是世界影響力,美國確實還是個小卡拉咪,還在苦苦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拼搏,遠不如大英帝國表現得那麽有實力。
這一點其實從美加戰爭爆發的原因就能窺見一斑。
當時英法兩國在歐洲正鬥得熱火朝天,這對老冤家一個占領了海洋,號稱日不落,一個雄踞歐洲大陸,也稱霸一時,誰也奈何不了誰。
但是當時世界趨勢已經從陸權朝著海權爭霸轉進,英國由於掌控海權,而整體世界貿易又因海洋貿易的崛起而越來越偏向於一體化的遠洋貿易,這就意味著其實英國相比法國具備了極大的有利競爭,那麽在武力方面無法幹掉對方的情況下,就得開始運用軟實力和巧實力了。
而同樣的,那時候雖然海洋貿易已經相對成型,但歐洲對英國的支撐性作用,特別是糧食的支撐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法國借助自身的霸主地位,把英國長期依賴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糧食供應給斷了。
這一下,英國是真的疼了,但又沒有什麽好的辦法直接反制法國。
於是思前想後,英國決定抓住自己海洋霸主的優勢,揮舞起制裁的大棒,然後重重一棒敲在了美國的頭上。
當時美國佬也懵了啊,我好端端地跟大家做生意,你大英帝國莫名其妙敲打我幹嘛?沒事兒憑什麽要禁止美國與歐洲大陸的貿易啊,憑什麽讓美國船只能到英國去卸貨啊?
然後法國佬更懵了,你跟我打就跟我打,怎麽去敲美國去了,完全不能理解啊。
但不理解歸不理解哈,法國還是快速跟進,當時還在雄踞歐洲的拿破侖立刻進行反制,在米蘭也頒布法令,說你美國的船只膽敢服從英國的命令,不來歐洲卸貨而只在英國卸貨,那麽就會成為法國的合法追捕目標。
這一下美國更是抓破頭皮都不知道這禍從天降到底是咋回事兒了。頗有點美國要打壓中國結果莫名其妙越南中槍了的既視感。
雖然各種不理解吧,但美國那時候哪兒有什麽實力跟英國和法國叫板呢,於是也就只能乖乖就範。
1807 年,當時的美國總統杜文·傑佛遜頒布了國內的禁運法令,禁止任何美國船只運送貨物到外國港口。
這法令一下,那可就不是卡脖子這麽簡單了,這是美國自己給自己上絞索呢。
僅僅一年時間,美國的出口額就從 1807 年的 1.08 億美元狂跌接近 80%,去到只有 2200 萬美元的地步,經濟是直接從腳踝處砍起。
要知道,那時候美國可還只是一個原料、農產品和粗加工產品的出口地,跟什麽高科技啦、金融啦,是完全不沾邊的,在世界產業鏈的地位相比過去的中國都還有不如,如果出口被這樣打壓,相當於就被斷了活路了。
於是又才過了一年,也是傑佛遜最後一年任期時,美國政府廢除了禁運法。然後法國很快就給了美國一個訊號,針對美國實施禁運的【米蘭法令】在 1810 年11 月 1 日廢止。
美國一看,這還有王法麽,還有法律麽,自己還有得選麽?反正橫豎都是沒活路,跟著法蘭西的拿破侖大帝跟英國佬拼了。
由此美國全面倒向法國,在 1811 年開始和英國交戰,並在 1812年 6 月 18 日向英國宣戰,那時候在任的總統麥迪遜才借著這個機會講出了那句招來加拿大民兵,把自己趕跑後一把火燒掉白宮的大言不慚的話來。
從這個事情其實看得出,當時的美國在世界格局中是非常被動的,對歐洲大陸的依附性還非常強。英法兩個遠離美國的列強頒布的兩條沒頭沒腦的禁令,就讓美國差點斷了活路,由此可見美國當時的實力和地位到底有多弱了。
也就難怪皮博迪作為一個當時的美國人,一心想著的卻是一定要去到英國,一定要去倫敦。
因為那個地方,就像曾經二十一世紀初的美國紐約之於世界上其它落後國家的人一樣,是所有處在當時世界經濟體系中的人向往的世界經濟中心,那裏才是真正的國際大都會。
這種心態,我想在過去幾十年裏,我們應該在身邊、在電視裏、在互聯網上,已經見識得非常透徹了吧。皮博迪的表現,也無非就是兩百年多前,這種心態在美國人中的一個代表罷了。
而巴爾的摩,在皮博迪剛剛開張自己的幹貨店時,還沒有從巴爾的摩縣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市。這個因為航運和糖業在此後慢慢發展起來的城市,在那時候跟波士頓一樣,是一個落後的漁村一般的地方。
那麽想逃離落後貧窮的地方,去到更為發達、繁華的地區,在那裏打拼出自己的一番天地,似乎也就是人之常情了。
更何況,皮博迪這個人,根據記載,他同樣出生在麻省,倒是和摩根家族是老鄉了,小時候沒讀過什麽書,並未收到過良好的教育,跟當時的絕大多數美國人差不多。他 10 歲不到就跟哥哥一起幹活來養活守寡的母親和 6 個弟弟妹妹,屬於是在社會大學裏有過深刻進修的人。
由於他出身低微,飽嘗貧窮之苦,且在社會上見到了太多世態炎涼,以至於他對賺錢有著一股子瘋狂的渴望,同時這些過往也塑造了他的性格,讓他自傲,或者叫比較孤芳自賞,同時又非常自卑,對別人表現出來的輕蔑極其敏感。
這樣一個自卑又自傲的人,當然不願意蝸在巴爾的摩這樣的小地方。
於是經過十幾年的打拼,到了 1835 年,皮博迪終於攢夠了資本,也看到了時代性的機會,毅然決然離開美國,前往英國。在那裏,他將展開他的傳奇,並在這些傳奇故事裏,收獲屬於他的美名。
在皮博迪離開美國的這一年,J·S·摩根 22 歲,已經頻繁穿梭於當時的波士頓銀行和各個金融商業體之間。他將在隔年開啟自己的商業之旅,開始經營一家資產為 5 萬美元的幹菜店,並在同一年迎娶金融家皮爾龐特的女兒為妻,實作了家族之間的聯姻。
從這一系列事情,其實我們已經能看出千絲萬縷的聯系來。
同一個地方出來的人,在美國這個其實更為看重出身和人情關系的社會裏,本就是一個很好的引子。而摩根家族在哈特福德的各種經營,特別是金融行業的經營,甚至已經到了當地的金融家願意跟他們聯姻的地步,那麽恐怕也不會是一個小打小鬧的生意。
皮博迪此後在英國構建出自己的龐大事業,針對的就是美國本土的金融,那麽他要選擇合夥人,在那時候資訊並不發達,要做背調和驗證一個人到底如何的成本奇高無比的年代,去找一個跟自己從同一個地方出來的,又都是美國人,且家族已經有一定名聲,自身能力又不錯的年輕人,自然也就是上上選。
這一切都預示著,假如歷史來到了合適的位置,這兩條命運之線,自然也就有了交會的可能。
而這兩條原本各不相幹的命運之線在此後又是如何交會的,他們的合作,又帶出了怎樣的新局面,對美國,乃至於對世界的金融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又是如何讓摩根家族繼續向上攀登的,這一切的一切,且讓我們將目光放到英國倫敦,在那裏見分曉吧。
好了,今天關於摩根家族的故事就先到這裏,欲知後事如何,請先點個關註,咱們且聽下回分解。我們是域外編撰者,同誌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