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這是CBA球員轉會分量最重、最熱鬧的一個休賽期。
沈梓捷、郭艾倫、沈梓捷、王嵐嵚、祝銘震等多位國手都將更換門庭,被交易到了新球隊。
看到很多人都在說,聯賽需要這樣的流動,而不是一潭死水。
更有不少媒體人誇贊,有了這樣的人員流動,聯賽變得越來越好了。
我...
我其實不認同。
今年的CBA轉會市場,看著熱鬧而已,這背後,是聯賽發展不均衡的無奈。
為何這麽說?就拿廣東宏遠舉例子吧。
首鋼用現金從廣東男籃交易得到周琦,這也就意味著廣東用趙睿更換了周琦一年的使用權和部份現金。
這幾天,看到很多廣東宏遠球迷對朱芳雨的質疑。
畢竟,球迷他不會去考慮別的,只關心球隊有沒有變得更強,有沒有爭冠的希望。
失去周琦,廣東的本土陣容一定是變弱的。
可是,這能怪朱芳雨麽?
為何留不住趙睿、周鵬、然後如今交易周琦?
為何簽約威姆斯、喬丹-貝爾這些外援?
最直接的原因,都是錢。
罵朱芳雨是很沒有必要的,球迷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知其難。
當你罵球隊、罵總經理的時候,有沒有想過: 你願意花1000塊錢去現場看一次CBA麽?
有錢的時候,當然無所謂,當是支持球隊、體驗氛圍。
但現在你可能會想,我在家喝著啤酒吃著燒烤看,其實也還可以,花不起買票的錢。
如果廣東宏遠的球市,每場都像阿聯退役那天的盛況,朱芳雨能不辦事麽?能不簽約強援麽?
但如果你看過CBA直播,都會知道,哪怕是廣東宏遠,這兩年球市也下來了...
遼寧球迷朋友們,看到廣東隊現在的情況,您也別高興得太早。
或許,有一天,塌房的就是自己家。
小編往大了寫,說更深層次的原因,你就懂了。
今年CBA轉會市場只是看起來很熱鬧,實質上,是以北京北控、北京汽車為代表的國企球隊在揮舞鈔票。
這樣的情況,你讓民營企業背景的小球隊,怎麽活?
廣東的三支球隊,背後的公司,清一色的,都與房地產相關。
搬磚的兄弟都知道,現在房地產是什麽行情、對於私企來說,如今是多麽舉步維艱。
企業都沒法活了,還能給球隊正常輸血麽?所以,賣球員就是最直接的生存方式。
誰能給得起國家隊球員的轉會費?滿足他們的加盟要求?
一定不是吉林、四川等民營企業球隊,而是北京、上海這樣的不差錢球隊...
這麽整下去,如果真的把球員直接交給市場,那麽有一天,趙繼偉、張鎮麟、付豪等球員離開遼籃,大夥也別覺得意外。
遼籃的優勢就在於,舉全省之力來搞好這麽一支球隊。
要是純拼錢,玩不過財大氣粗的國企的...
有一點,是不能忽略的:CBA明面上是職業聯賽,但咱們的俱樂部不能自已造血,不能養活自己,這是很致命的。
聯盟公司化營運沒毛病,但分紅只是一小部份,衍生產品幾乎沒有,有球隊文化的隊伍不多,球員與球迷互動沒有,球票賣的也不好...
舉個現例項子:CBA球隊,就像現實世界裏的一個成年人,他只是年齡到了,但他還沒有長大,他30歲了,但平時還得伸手向家裏要錢,他的工作養活不了自己。
要是螢幕前的你,是個富二代,可以啃老,那無所謂,畢竟也不是沒有躺平的條件。
但家境貧寒、普通人,畢竟是大多數的,這個群體,不都得先養活自己麽?
你上學的時候,家裏條件好的,父母一個月給你3000生活費,不好的,只有500,生活品質能一樣麽?
換言之,私企好的時候,房地產景氣的時候,老板們願意在體育上投錢,尤其在我們中國,這是打通政商資源的一種方式。
廣州恒大,就是最好的例子。
10年前多威風,妥妥的城市名片。
但企業一旦不行,當潮水褪去,球隊往往就會淪為負資產...
CBA各個球隊背後的「老板」,情況差異很大,造成結果就是發展不均衡。
像小球隊,你就別要求他們出很好的成績了。
這些年,拿冠軍的球隊,有哪支是不燒錢的?國企燒幾千萬掏轉會費,像玩兒一樣...但對於吉林等球隊來說,這就是他們一年的「生活費」了。
玩職業球隊,燒錢不是萬能的,但你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小球隊逆襲奪冠的神話,短時間內不可能在我們的聯賽上演。
因此,我是很能理解廣州隊超市開張的。
作為「成年人」,我得先活著,不能天天找「父母」伸手要錢了...
一個事實與真相是:不止是廣州隊,很多CBA球隊都在營運上舉步維艱。
所以,如今的球員轉會,看著熱鬧而已,這背後是現在的經濟環境下,很多私企球隊的無奈與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