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慎看待吧。
從目前的訊息來看,中足聯的第一位掌門人會是和宋凱平級的原天津市體育局局長李克敏。中足聯和中國足協在級別上平級,前者負責中國三級職業聯賽的營運,後者負責國家隊、青訓和社會足球。
兩個部門歸體總進行統籌管理。
看似是終於管辦分離了,實際上還有大量問題需要解決。
第一個,最現實的問題:
各級國家隊人員的征召以及長時間的集訓是否會影響俱樂部在聯賽裏的排兵布陣,俱樂部是否有權利說「不」?
舉個新鮮熱辣的例子:
目前中國U20男足國家隊目前已經在深圳展開集訓,備戰即將在2月舉行的U20亞洲杯,國內球員由於在東窗,基本上都去了,
唯獨目前效力於西班牙馬貝拉隊踢球的杜月徵,俱樂部只願意他在2月初回國,否則影響球隊輪換。
國內的俱樂部,
敢這麽做嗎?
比如申花的劉誠宇,去年踢了60場比賽,相當一部份的比賽就是什麽「熊貓杯」、「國際中體聯足球世界杯」、「渭南四國賽」和「全國青少年三大球運動會」,導致即便進了一線隊,也沒什麽機會。
申花青訓總監都覺得他負荷太大了。
第二個問題,
就是足協是否還會保留之前在中超公司的股份,以及他的某些話語權。
一旦足協的話語權和抽水比例過高,難保換湯不換藥。
第三個問題,
最為核心的:
市場培育的問題。
球迷大致清楚,足球俱樂部的收入基本上可以由四部份組成:
贊助、轉播權、門票和周邊。
先說贊助問題,
以當下中國足球的形象,單獨把職業聯賽招商,能找到多少願意付出的冤大頭?
我們再看看J聯賽上賽季的贊助商列表,不僅贊助商多,行業也比較豐富,既有相關的Adidas和KONAMI,也有德勤、LINE和富士這種沒有什麽強相關的:
第二個問題:
轉播權。
體育的盤子想要做大,最重要的一點是轉播權的蛋糕要足夠大。
我們看看中超的合約,咪咕體育在2023年年底以每年1.5億元的價格,獲得中超聯賽的轉播權,總計7.5億元。
這筆錢哪怕全都給俱樂部,一家不到1000萬元,其實是非常少的。
轉播權價錢賣不高,主要還是消費習慣的問題和付費人群不夠,需要各職業俱樂部更紮根社區來忽悠觀眾看比賽。
這點是需要大量時間和人力、物力投入的。
作為對比,
2016年8月,J聯賽與線上體育直播公司「DAZN」達成轉播權合約,2017年-2026年的10年間轉播費用約2100億日元。
後來因為疫情,更改為12年2239億日元。
每年接近10億人民幣。
與轉播權息息相關的,
便是中超的上座率——哪怕像國安那樣的魔鬼主場,仍然有20%的安保缺口,更不用提常年拉後腿的深圳隊的主場了;
我在萬體館看比賽,最前面的也就坐到第四排。
前三排為什麽不開,
那就不是中足聯可以插手的問題了。
再往下走,
周邊的大鍋飯問題。
目前,
最值錢的球衣合約還在足協手裏捏著。
國內球衣最值錢的,無非是國安和申花,也就只有這兩家有獨立談判的底氣。
以中足聯的委員會席位做例子,4個給中超、3個給中甲、2個給中乙。
Nike的球衣合約到期之後,
各俱樂部到底是會選擇自由選擇球衣呢?還是跟以往一樣吃大鍋飯呢?
這個我們心裏都有數。
再反觀J聯賽的球衣。
三級聯賽60支俱樂部的球衣品牌分布如下:
突出的就是四個字,
各憑本事。
更重要的是,
中國足球由於社會形象太差,球員基本上是接不到代言的。
我就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上汽。
榮威贊助碼頭也有好幾年了,好像從來沒有讓任何一個碼頭球員當自己的形象代言人:
同樣的,
上汽旗下的凱迪拉克,三天兩頭想跟樊振東玩說走就走的旅行。
綜上,
中足聯已獲批準成立,是件好事。
但從我這麽多年看待商業體育的邏輯,
中國足球是否能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絕非做到「管辦分離」就可以下定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