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為什麽都說羽球年終賽含金量不行?

2024-05-09體育

這種問題能提得出來,我覺得就側面證明了現下新入坑的一些小球迷對於體育比賽的「歷史底蘊」這個東西缺乏最基本的概念。

別的先不說,首先奧運會金牌之所以含金量高也不完全是緣於它四年一次——因為每四年舉辦一次的大型體育賽事(無論是綜合性運動會還是單個團隊專案的大型杯賽)其實並沒有很多人想象中數量那麽少,但所有這類比賽真的都能說「物以稀為貴」麽?

非也!

譬如說2015年創辦的歐洲運動會就是四年一屆,到現在已經舉辦了三屆,但除了一部份資深體育迷之外都沒啥人聽說過——安賽龍去年就是在歐運會的羽毛球比賽裏拿了男單金牌,結果從他自己到外界,壓根沒誰把這玩意兒正經當成一項大賽冠軍。

歐運會目前的官方Logo——我相信絕大多數體育迷(包括我自己)對這個標誌都相當陌生。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伊斯蘭團結運動會」——這是一個由伊斯蘭合作組織在2005年創辦的區域性國際綜合性運動會,正常每四年舉辦一次(上屆是在2022年,因為疫情停賽順延了一年),照理說以中東地區的國家數量來看這比賽的規模也小不了(而且其實非穆斯林運動員也能去參加),然而這個就算是資深體育迷,想要能了解詳細一點恐怕都得查好幾摞資料。

這些同樣四年一屆的大型體育賽事論含金量居然不過爾爾的原因在於什麽?無非就是歷史底蘊的積累不夠導致比賽本身的品牌效應還沒辦法建立起來。

非要從競技水平角度討論,這些賽事的參賽陣容或許未必就弱,但有一說一,這些比賽在輿論知名度層面確實非常吃虧——而這就是底蘊單薄帶來的最直接問題。

同理,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只是一站普通巡回賽」的全英羽毛球公開賽之所以能夠在含金量和品牌效應上幾乎碾壓這些年來被不斷當成大賽去包裝和宣傳的BWF總決賽,最根本的原因正是二者歷史底蘊上的巨大差異。

1999年第89屆全英公開賽的官方宣傳海報——當年被列為賽會男單頭號種子的丹麥名將皮特·蓋德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當屆賽事的形象代言人,而最終與2號種子陶菲克會師決賽的他也不負眾望,在力戰三局過後一舉奪冠,並以此奏響了新世紀世界羽壇男單「天王時代」最初的先聲

首先必須要說明的是,盡管創始於1899年的全英公開賽近年來一直都在著力宣傳其「百年老字號」的名頭(有一段時間甚至每年都把百位數碼往上的賽事屆數碼樣附在了官方Logo的下面),但實際上它的歷史底蘊除了體現在其跨越三個世紀且長達114屆之多的辦賽歷史上以外,更重要的一點則在於 它真正開啟了羽毛球運動的規範化發展行程 ,具體到細節上就是它首次明文規定了一些延續至今的羽毛球正式賽事的辦賽規則和章程,而這些創舉之於整個專案的歷史意義和價值是沒有任何其它比賽可以取代的。

換句話說,在第一屆全英公開賽得以舉辦之前,羽毛球運動的相當一部份規則都還沒有被白紙黑字明文確立過,因此它充其量只能算是英國的上流貴族和高級軍官們茶余飯後用以消遣和舒展筋骨的花園派對余興節目,但從全英公開賽誕生的那一刻起,這項運動就真正地朝著成為一項規範化的現代體育專案的方向邁出了決定性的第一步——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那些藉由全英公開賽的創辦而奠定的範式,後來的湯尤杯和世錦賽之類大賽的誕生以及1992年羽毛球專案歷史性的入奧都將無從談起,這個專案也將有極高概率淪為極度小眾的貴族茶話會遊戲,進而隨著工業文明發展行程的突飛猛進而最終被遺忘在歷史教科書中的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裏。

甚至如果你一定要為羽毛球運動的規範化行程尋找一個比第一屆全英賽更早的起點,那也只有追溯到此前一年也就是1898年的基爾福德公開賽——但根據所有已披露資料的記載,全英公開賽和當年的基爾福德公開賽之間根本就是直接繼承性質的關系,如果你願意的話,你就是把基爾福德公開賽稱呼為「第0屆全英賽」估計也不會有什麽大問題。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的競技用羽毛球和球拍——類似規格的器材在最初的十屆全英賽上都有使用。
1899年第一屆全英賽的賽事秩序冊上所印刷的古早時期羽毛球場地標線分劃圖——由於首屆比賽只包含男女雙打和混合雙打專案而並不設定單打比賽(單打專案直至翌年第二屆全英賽方才正式引入),因此邊線的分劃還是不包括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單雙打內外邊線一說的。
1910-1939年間在英國倫敦西敏市的皇家園藝大廳(又名林德利大廳)所舉辦的早期全英公開賽,可以看出當時的男女選手都還身著長褲甚至長裙參加比賽,地面材質從圖片判斷也可能是類似土場或人工草場之類的材質,但場地標線的分劃和球網的架設方式已經基本與現代羽毛球一般無二。

最後也同樣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全英公開賽至少從上世紀80年代算起直至當下都是世界羽壇成年組賽事體系當中最成功的造星工廠,這一點在相當程度上甚至比它當初那個「小世錦賽」的名頭更具實際意義和價值。

不誇張地說,所有那些現當代世界羽壇曾經或至今仍聞名遐邇的名將或名宿當中,基本有大概7-8成都是在全英奪冠之後才真正一飛沖天,這一點也更加有力地保障了全英賽冠軍至今仍堪比「超一流俱樂部初始會員資格證」一般的尊崇地位。

說到這一點,我們不妨來看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

21分制時代以前的印度羽毛球界總共加起來只出現過2個歷史級名宿,他們分別是活躍於上世紀80年代的 普拉卡殊·帕都恭 以及在世紀之交打響名號的 普萊勒·戈比昌德 ——而這兩人雙雙擁有的最著名的大賽榮譽就是 全英公開賽男單冠軍

如果進一步細化比較兩人的大賽榮譽水平的話,普拉卡殊除了1980年的全英冠軍以外,可能還多出了一個1981年的世界杯男單冠軍,而戈比昌德在2001年全英公開賽決賽擊敗陳宏拿到的男單冠軍,便已是他整個職業生涯唯一的大賽高光了。

普拉卡殊·帕都恭不僅是80年代印度羽毛球界的領軍人物,同時也是當時與林水鏡、梁海量等人齊名的頂尖男單高手以及中國羽毛球隊全面登上世界舞台之後的第一批主要對手之一。
2001年全英公開賽男單冠軍戈比昌德——職業生涯僅在此一次大賽奪冠且途中以黑馬姿態連過兩大種子的他被不少人視作印度版的吉新鵬,然而憑借這座全英冠軍所奠定的名宿地位,戈比昌德如今已官至印度隊總教練,可以說辛杜、尼維利及斯裏坎特等等這些21世紀印度羽壇的知名人物大都是其弟子。

在1985的全英公開賽鳴鑼開戰之前,時年剛剛20歲的趙劍華還只是一個剛剛「突尖」的毛頭小子,即便在此前一年的蘇格蘭公開賽和同年早些時候的日本公開賽上都以有所斬獲,但對於當時其它一些早已成名的高手而言,他所能制造的威脅還不足以引起真正的重視。

然而在全英賽的準決賽和決賽上連續拿下林水鏡和弗羅斯特勇奪首冠之後,彼時那個敢只背著3支球拍還穿著毛背心上場的趙劍華便從曾經無人知曉的年輕新秀一躍而成為了依靠領先一個時代的控網搶攻流打法殺穿全世界的「趙天王」。倘若不是由於身體原因所留下的諸多遺憾,他日後的世錦賽加冕禮想來也絕不至於推遲到六年後的1991年,更不可能僅有那區區一次而已。

1985年的全英男單決賽至今都被公認為全英賽歷史上的殿堂級經典戰役,而圍繞著趙劍華與弗羅斯特兩位老天王當年賽前賽後的種種博弈,坊間也一度流傳過許多亦真亦假的傳奇故事。

15分制時代的奧運會羽毛球男單爭奪曾經堪稱「爆冷溫床」,以至於即便是一些公認的頂尖高手想要圓夢於五環旗下都首先要做到不被列為大種子選手繼而低調出賽(陶菲克:勿Cue)。

然而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如今已端坐世界羽聯主席寶座多年的丹麥名將拉爾森的奪冠卻應當算是一次例外——當年高居賽會2號種子的他無疑是那屆奧運會的奪冠大熱之一,而他能夠突破大熱必死定律的底氣,恐怕有很大一部份也源於此前連續兩年在全英公開賽上的稱雄。

1995-1996年的拉爾森曾一度蟬聯兩屆全英賽男單冠軍,這也奠定了他作為頂尖高手的自信。

如今的很多球迷大概都知道林丹在成年組國際賽場的首冠在是2002年4月的南韓公開賽,他最早在世界排名榜單上的登頂也是在那之後不久的同年8月22號,但這實際上距離他真正被公認為頂尖高手還差著很長的一段時間——不僅如此,哪怕當他在2003年下半年幾乎統治了一系列高級別公開賽且第一次初步坐穩了世界排名第一的時候,中外媒體對於林丹這個名字所附加的定語,都還至多只是一句「頗具沖擊力的中國隊年輕新秀」而已。

但在2004年3月中旬的第94屆全英公開賽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他在決賽中所擊敗的對手、同時也是五年前的前全英冠軍皮特·蓋德在男單決賽之後的新聞釋出會上,當著在場所有新聞記者的話筒和攝影機,為那個剛剛戰勝他的21歲中國小夥賦予了一個響亮的新稱號—— 「超級丹」

那個在日後的世界羽壇如雷貫耳的戰神之名就此誕生,而自那時算起直到2020年的夏天,這個稱號在全世界球迷口中一叫便是整整16年。

在絕大多數球迷看來,2004年全英公開賽的奪冠才算得上是林丹真正意義上的「一戰成名」,而巧合的是,作為「超級丹」這一稱號的源起之地,全英公開賽也最終成為了林丹與國際賽場告別的地方。

同樣因為全英賽的問鼎而獲得嶄新「封號」的名將還不止林丹一人——2007年的全英公開賽上,組隊尚不到半年時間的古健傑/陳文宏便一路過關斬將,在決賽擊敗中國隊的新科世錦賽冠軍蔡赟/傅海峰之後,他們也隨之拿到了搭檔4個月以來的第三項高級別賽事冠軍。而隨著這次全英賽的奪冠,他們的恩師、馬來西亞國家隊男雙主教練雷西·邁納基也開始公開地媒體面前將這對同月同日出生、不是兄弟勝似兄弟的新搭檔譽為「有如鉆石一般閃閃發光的組合」。

「鉆石組合」的名號由此不脛而走,而古健傑/陳文宏也自此一步步坐穩了馬來西亞隊男雙首席的位置——盡管此後這兩顆一度璀璨奪目的鉆石還曾屢屢因聲色犬馬而蒙塵,但那時留下的這個膾炙人口的稱謂卻終究與當初他們在全英賽場上意氣風發的驕傲身姿一起,永遠地鐫刻在了世界各國無數球迷們最珍貴的記憶深處。

曾幾何時,馬來西亞體壇也一度將古健傑和陳文宏視為他們實作單項世界冠軍夢想和奧運金牌突破的希望之星,而至少就2007年全英賽那時的狀態來看,這兩顆「鉆石」也還算是擔得起這樣的期待。

2012年3月之前的李雪芮還只是中國女單爭奪倫敦奧運參賽名額的4選3長跑中的邊緣人,但這一切都在那一年的全英賽之後有了改變——在下半區僅僅作為7號種子出賽的李雪芮在伯明翰NIA體育館的聚光燈下打出了驚人的爆發力,一路連續掀翻皮紅艷、尼維利、戴資穎和王儀涵四位頂尖高手,以近乎於半黑馬的姿態拿下了個人職業生涯的全英首冠。

這座冠軍也仿佛像是一劑徹底打通李雪芮任督二脈的猛藥,自此之後,她在同年的印度公開賽和亞錦賽又接連捧起了冠軍獎杯,狀態一路扶搖直上,不僅趕在最後時刻搭上了趕赴倫敦奧運賽場的末班車,更是在8月的溫布利體育館締造了一個更大的奇跡——無獨有偶,那座體育館恰恰也同樣是全英公開賽曾經的賽場。

李雪芮以2012年全英賽奪冠為契機的突然爆發幾乎在短短2個月內就徹底改變了當時中國女單內部已然趨於平衡的競爭格局,而更令人不曾預料到的是,她其實從來都沒有僅僅滿足於成為一個攪局者。

最後,2018年之前的石宇奇也曾像15年前的林丹那樣,一度只被看成一個異軍突起的初生牛犢而並非真正能和已有的超一流們在成年組舞台爭奪話語權的存在,而改變這一切的決定點也正是2018年的全英賽——那一年的男單決賽,小石頭憑著一場強度拉滿的三局大戰昭示了他正式向著一流高手行列進軍的決心,而當初在決賽場上對林丹的跨越,冥冥中似乎也像是他與林丹在某些維度上所完成的交接。

如今的石宇奇幾經沈浮,終究是在28歲的年紀成為了當下這支中國男隊名副其實的箭頭人物——或許上蒼沒有留給他足夠的機會和時間去徹底比肩林丹,但至少今天能以隊長之姿擔綱湯杯第一單打並六戰全勝率隊奪冠的他,也總算是站在了林丹曾站到過的其中一個位置上。

2018年的全英公開賽成就了石宇奇的第一個單項大賽冠軍,而我們現在也相信他仍有機會去努力不讓它成為唯一的一個。

以上我們看到的所有人,以及更多個和他們有著大同小異的經歷卻還未及被在此列出的名字,便是全英公開賽深厚歷史底蘊的第三個組成部份。

至少對於今天的球員來說,年終總決賽僅僅意味著相對更高額度的獎金和積分,而這些在其它許多同屬高級別站點的公開賽上也能斬獲個八九不離十,根本犯不著要冒著傷病風險在本就狀態平平的年底去為之死磕到底。但只要有朝一日能夠在全英公開賽問鼎,便意味著他們第一次擁有了與那些曾經的傳奇們比肩的可能性。

這就是這座飽經滄桑的百年老店時至今日最不可取代的那份價值。

行文至此,我想我不妨引述一個曾在少年時代讀到過的寓言故事——

許多年前,在一個小鎮裏有一條老街,街道的兩旁開滿了各式各樣的店鋪,來往顧客絡繹不絕。

但這個鎮子裏有一條規矩,那就是無論是誰在這條街上開店,只要店鋪開門營業超過一年,店主就必須從每年掙到的錢裏扣除掉固定比例的一部份,交給鎮上的官府作為稅金。

一些自以為聰明的商人發現了這件事情,於是就開始鉆了這條規定的空子,每到一年年關在即,無論店鋪的生意興隆與否,他們都會準時撤下招牌關門大吉。而等到了來年,這群人又會在老街邊上另外的房子裏新掛起一副迥異的招牌,然後開一家新店做起完全不同的生意。

起初一兩年這些人還動不動自鳴得意,然而沒過多久他們就發現,之前在他們看來連續數年如一日守著同一家店面還老老實實交稅的「冤大頭」們,不知不覺間竟都開始在各自店鋪的招牌旁邊掛起了「Since XXXX」的牌匾,成了五年、十年、十五年甚至二十多年往上的老字號,繼而開始聚集起了越來越多的回頭客和越來越硬的口碑。

反觀這些為了躲避稅金而每年換一個門臉的「聰明人」們的店鋪,無論推出怎樣光怪陸離的新產品,都永遠是無人背書的新店,永遠「資歷尚淺」。

今天的BWF總決賽,其實一定程度上就是故事裏的那種門臉一年一換的新店——它分明有著和90年代的總決賽與00年代的世界杯大同小異的賽制和入圍標準,卻硬是要另起爐竈和前兩者全部切割,並且連他們所找的金主也動輒變來變去。像這樣的店鋪無論能做出再怎麽吃香的產品,恐怕都不太容易聚攏起真正的回頭客。

而在你看來「第一圈還有20名開外的水貨參賽」的全英賽,恰恰正是那些多年如一日堅守基業的老店——正是因為那些漫長時光中的堅守,使得這些老店的名頭成為了真正的金字招牌,回頭客們擠破了腦袋都要想辦法買走老店的東西,無非就是因為心知肚明那些多年如一日的老物件從面子到裏子都對得起它的價碼。

更何況,現在的全英賽也沒你以為的那麽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