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姚明辭職被認為是一場改革失敗後的離場,CBA 改革最大的挑戰是什麽?中國籃球國際競賽成績究竟如何提升?

2024-11-01體育

其實中國籃球跟中國足球一樣,都面臨著一個核心的問題,人才斷檔。姚明上任籃協主席就進行了很多改革,其核心目的有一個,就是加大國內籃球人才的建設,改善國內的籃球環境。

我記得一開始的時候,他對籃協的改變是紅藍兩隊雙軌制,趁沒有大賽任務,將中國男籃國家隊分為紅藍兩隊分別參加比賽,後來合並了。

這條政策的實施,是想讓年輕人多參與大型比賽,積累經驗,是出於這方面目的來做的。將國家隊征召制改為邀請制,也體現了對球員的尊重,想要尊重和釋放更多的球員不要太疲於奔命,為了國家隊的比賽而耽誤俱樂部方面的行程。

CBA聯賽方面,姚明也是下了很大功夫,效仿NBA的體系是改了很多。比如模仿NBA建立選秀制度,打通大學生球員參加職業聯賽的渠道,建立健全職業聯賽CBA與校園聯賽CUBA的形勢,促進球員們的自由流動。

還有比賽的場次也有所增加,增加聯賽長度、場次還有形式,要舉辦各種各樣的比賽,讓球員們多鍛煉。

合約方面、裁判規則方面,也是明確各種細則,比起之前要嚴謹規範許多,新秀、頂薪、老將合約方面都有所規定,事無巨細參與到了籃球管理的各個細節。

如果你是經常關註籃球的,也能看到姚明這些年到底做了哪些事,為了國家籃球也是付出了很大努力,一切都是在效仿國外先進的制度理念,來推動國內籃球事業的發展。

從這點來看,你不能說他毫無作用,改革上任以來一點用也沒有,說他毫無作為,這會有點不太公平。

市場推廣、校園籃球方面他也是做了許多工作,基礎建設方面沒有太大問題,管辦分離的事情他也有在推進,專業的事情他還是有堅持在做。

明顯可以看出,他是想把「體教結合」得理念給串起來。就是推動基層,建立籃球人口,有著基礎性的籃球選拔人才的機制,然後慢慢經過10年、20年的培養,形成優秀的人才儲備體系。

也就是說,姚明幹的這些事全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辛苦事。

但是在國內,要搞體教結合的道路,會不太好走。問題的話是出在哪裏呢?是出在國內的教育文化上還是會偏向結果論,學而優則仕。

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更多是讀書、考上好大學,以後去社會上去競爭,走普通人的道路。對於競技體育、從事籃球、足球等大型運動的參與度會遠遠不夠。

不是說家長不想讓孩子參與這些運動,而是家長們會很顧慮孩子去學體育,未來會過得不好。

比如傷病了打不了球,該怎麽辦,有沒有保障?要是退役了,該從事什麽工作?更多家長們關心的會是孩子這些方面,他們很少說考慮孩子打球能不能打出名堂。

因為很多人很清楚,籃球的成材率並沒有那麽高,要是孤註一擲投入血本去搞籃球,最後一無所有,誰來填補這裏面的空缺?

本來國內經濟環境這兩年就不好,大家都是水深火熱之中,失業的一堆,為了養活自己都已經疲於奔命,這下就更沒有機會去參與籃球運動了。

話說姚明也有點不太走運,上任籃協這幾年正是國內外環境最為復雜的時刻。既有內憂,也有外患。內憂大家都體驗過了,2020年以後以來經歷了許多困難局面,大家都體驗過,日子並不安穩。

2022年的俄烏戰爭形勢的惡化,更是影響了國際經濟的整體環境,導致基本盤無法穩定。

體育離不開政治經濟,脫離穩定經濟基礎的體育必然搞不好,這是肯定的。

曾經和朋友聊天我講過一句話,人首先要解決的不是娛樂活動能不能玩得開心,而是溫飽問題。像體育運動、旅遊這些東西它不是人的「必需品」,這些事情是可以選擇要不要參與的。

即使不去旅遊,不怎麽參與體育運動,偶爾參與,你一樣也能夠生活幸福。

人最重要的是什麽?是生存。搞體育再怎麽改革,他也脫離不了老百姓的生存問題。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個道理自古以來就已有這樣的觀念。

真正體育要推動的,除了體教結合基礎層面,還需要讓人們能夠有「參與體育運動後的保障性」,也就是保障大多數普通運動員的利益問題。

能讓許多人願意參與進來,並且參與之後不再有後顧之憂,這才有穩定的人才發展機制,籃球才能真正的推動起來。

然而要實作這一切,光靠姚明遠遠不夠,即使他有很多好的想法,也難免力不從心,運動的發展也不是光靠一個人就能徹底顛覆。

對於姚明辭職這件事,現在還不是最終下結論的時候。他改革的很多事情,都需要多年以後才能慢慢體現出,有沒有做到位的地方。

有些事情符合競技規律、是對的,還得堅持下去,他並沒有錯;既然國外都有成功先例,我們也可以學習。

在這過程裏,再結合國情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到時才能顯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