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好想起這個問題,就簡單分析一下為什麽粘套會存在、粘套和澀套是怎麽回事。
首先絕大部份歐洲人用的反膠都是澀套。澀套的表面使用繃緊的橡膠纖維,微觀結構類似於一個毛團,而乒乓球表面也有大量微觀上凹凸不平的纖維,這樣膠皮和球的表面摩擦時,這些繃緊的橡膠纖維會抓住球表面凸起的部份,產生摩擦力。如果這些橡膠纖維不夠緊繃,很容易抓脫,這也是蝴蝶公司為什麽一再強調"tension"的原因。另外,由於澀套表面的這些橡膠纖維是平行於膠面的,它們產生了一種彈床的效果,能很好地保存來球的能量,並反彈出去,蝴蝶公司一再強調"減少能量損耗"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就有了灌膠Bryce這種能讓球反彈十幾下的逆天彈性,這就是"減少能量損耗"的表現,幾乎做到了澀套的極致。
然而,自從中國隊開始打反膠,並且提出"重視控制、重視主動發力"以後,中國的正手膠皮就走進了一個完全相反的方向,這就是黏性膠皮。透過施加蓋膠工藝,黏性套膠的表面增加了很多開放的橡膠纖維鏈,就像魔術貼的鉤面一樣。正如魔術貼,這些小勾點能夠"掛"住乒乓球上的凹凸纖維。正因為如此,黏性膠皮才能倒粘起球。我在球館無聊的時候偶爾會表演倒粘乒乓球,老外每次都是OMG WTF的表情。
這樣黏性膠皮有一個什麽特點呢? 就是球脫離的時候要拉開這些勾點,而拉開這些勾點是很耗費能量的。所以黏性膠皮的膠面不但沒有彈床效果,反而會讓球彈不起來。把乒乓球丟到黏性膠皮上,往往最多跳一下就停住了。這就是能量損耗。
所以這就是粘套和澀套最本質的區別了: 能量損耗。
在對能量損耗的認識上,中國跟外國廠商的認識完全不同。外國廠商一直是拼命降低能量損失,極其強調"內能"效果,但是為什麽中國代表性的狂飆3膠皮並不怎麽彈,而中國隊用它卻金牌拿到手軟呢? 這就涉及到打法了。
本質上能量損耗低,或者說彈性大的器材有利於借力擊球,即不需要使用很大的主動發力就能高效利用來球運動和旋轉的能量,產生很不錯的旋轉和速度,輕而易舉把球打回去。這樣,很容易退到中遠台和打出比較長的回合,能夠從容地周旋,把乒乓球打得像網球一樣。
但是凡事有利有弊,借力擊球的壞處有兩點: 其一: 依賴於對方的力量。如果對方控制了節奏,不斷改變發力和旋轉,就很難有效借力而不失誤。其二: 如果打過射擊遊戲大家都知道,職業CS選手往往把滑鼠靈敏度調得很低,這樣才能瞄得很準。而很彈的器材則相當於高靈敏度的滑鼠,雖然有神人也能控制,不多大多數人很容易一晃滑鼠準星就朝天.....
上面說了,中國隊強調的是"重視控制、重視主動發力",尤其正手更是如此。在台內控制時,黏性膠皮的高度能量損耗成了一個非常有用的點,因為可以把球控制得短而轉。擺短時,當來球的動量被膠皮消除,球員就能從容地摩擦球,給予百分百的主動控制,把球以理想的弧線送出。而近台搶沖也可以有效避免來球速度的幹擾,充分控制出球速度和弧線。
對於中遠台,國乒開創了不一樣的正手技術,就是老外口中的"full swing",開啟肩肘關節,利用重心轉換,全身協調,充分放松發力。借助於黏性膠皮的高能量損耗,這就像CS高手用低靈敏度的滑鼠在超大滑鼠墊上大幅劃拉一樣,獲得了很高的精確度,指哪打哪。
不過這種打法對人的要求比較高,所以中國人很講究乒乓球發力技巧,會細摳動作,加以極為枯燥的超大練習量,而老外則很多滿足於憑直覺打球。
同時,中國隊反手大多用澀套(準確地說,基本全都是Tenergy)也是一樣的原因: 反手受到身體限制,動作振幅小,主動發力效果比正手差很多,很需要借助來球的力量,此時內能澀性膠皮更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