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質上來說,是因為中國職業聯賽(不光是足球)在制度的設計和實際上的需求極度擰巴,完全不為職業聯賽的核心,賺錢所服務。
姚明在3月份接受采訪的時候,講CBA的問題:
「其它聯賽都是以營運成本來作為底層營運邏輯,並不以培養優秀球員為目標,而CBA的邏輯則是聯賽要為國家隊服務。」
中超同樣如此。
正因為如此,
能夠吸引來的必然不是以足球經濟利益為導向的投資人,而是投機客和用來當任務做的國資。
前者只在乎曝光度和換來什麽東西,竭澤而漁,不在乎可持續發展;
後者只保證球隊不死,球迷不亂,所以也不用去在乎和球迷群體的維護。
但大浪淘沙之後只剩下這兩種只有興趣在足球之後的和什麽興趣都沒有但不得不接手足球的供養人,是很符合當前中國職業足球發展現狀的。
舉個例子,
去年,武漢三鎮的母公司支撐不住,宣布「零轉讓」之後,足球之夜分析了武漢三鎮「三年四冠」背後的經濟投入:
2019至2023年間,武漢三鎮的累計支出高達13.14億元,收入卻只有9250萬元。2021-2023年間,每年的凈投入甚至要到四億。
僅有2022和2023賽季,三鎮拿到了中超公司的分紅和轉會費的收入,這才正式有了收入。
拋開那段特殊的歲月不談,再看三鎮的收入結構。
我都都在吐槽中超的轉播費,哪怕足協現在不抽成,能夠到俱樂部手裏的也不見得超過千萬元。
但是中甲和中乙呢?
吃不到中超的分紅補貼也就算了(畢竟中超公司自己還不夠分),足協好像從來沒意識到中甲和中乙的版權也是可以賣的。即便賣了,一分錢都到不了俱樂部的口袋裏。
一點現金流的流入都沒有,那必然只能靠母公司的輸血。
一旦母公司自己難以為繼,俱樂部自然也難以支撐下去。
本賽季開始的時候,
武漢三鎮的俱樂部開始自救,在武漢當地政府的牽頭下,一度拉到了運動防護品牌傑士邦作為胸前廣告贊助商。
結果被更高層面因更多考慮而直接叫停,直到今天才又找到了武漢金控集團作為頂級贊助商:
旗下子公司華源證券、湖北金融租賃公司、湖北頂好能源公司將獲得武漢三鎮隊中超聯賽與足協杯賽比賽服胸前、背後廣告等系列商務權益。
總算讓三鎮的資金鏈不至於斷裂。
但在背後,邏輯是令人嘆息的:
答案是沒有。
哪怕是股改,向來現金流最穩定的山東泰山,也因為資金問題上過熱搜。
而收入的兩個大頭,
一個,球衣收入。
中超有一些俱樂部,比如申花和國安,能夠收到不錯的球衣贊助合約——06年的時候,在國安曾與Adidas就球衣贊助達成合作,國安每年能獲得的贊助費在1500萬元到2000萬元之間;申花也收到過一份加碼相仿的。
但是,
最終,中超公司在絕大部份俱樂部撐腰的基礎上,和Nike簽下了目前這份10年30億人民幣現金+贊助的合約。
看似單子大了,但在扣除了抽成和裝備之後,分到各俱樂部每年只有三四百萬元。
這種吃大鍋飯的行為,就是在以少數球隊的利益去換大多數俱樂部的懶和中超公司不肯下放的經營權。
另一個收入,
賽場收入。
一些球隊,始終不想著如何吸引球迷入場;
而另一些球隊,有著非常好的基礎,但又因為安全問題,球場沒有辦法完全放開。
其背後原因,
也不僅僅是俱樂部不作為能解釋的。
更不要提中超公司長期存在的只顧自己拉米而根本無所謂蛋糕做不做得大,大股東還要時時刻刻損害俱樂部利益的現象存在了。
成立以來的六任董事長雖然全都得到了鋃鐺入獄的懲罰,
但對中超聯賽的經營環境,豈是他們的鐵窗淚能滴回來的?
中國足球職業化30年,
除了足協和拉米開心之外,俱樂部、球員、贊助商和球迷的利益都得不到保證。
這是中國足球的悲哀,
又何嘗不是中國職業體育制度建設目的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