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以下簡稱「俄氣」)在今年2月成為了中國最大的管道天然氣供應方,首次超越長期排名第一的土庫曼。
對此,俄媒【觀點報】發表評論文章,並投擲了一個極為令人無語的觀點:他們認為,土庫曼之所以比俄羅斯提早近10年進入中國管道天然氣市場,不是因為俄羅斯自己忽視了中國市場,而是因為土庫曼接受了「中國的苛刻條件」。
中俄目前的唯一執行的天然氣管道——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俄稱‘西伯利亞力量’),於2014年開工,2019年通氣。
而連線中國和土庫曼之間的「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早在2006年便簽署協定,2007年開工,管道分為ABCD四條線,最早的A線於2009年實作通氣,D線目前還在建設中,如果D線實作通氣,那麽管道總輸氣量將達到850億立方米,比「北溪1號」還多300億立方米。
按照通氣時間來算,土庫曼進入中國管道天然氣市場的時間,整整比俄羅斯早了10年。對此,【觀點報】援引俄羅斯能源專家伊戈爾·尤什科夫的話表示,俄羅斯之所以沒有先於土庫曼,就天然氣供應問題與中方達成一致,原因有三點:
第一,直到俄烏沖突爆發前,歐洲市場還被認為是俄羅斯的主要市場;
第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都能實作天然氣的自給自足,直到2006年才成為天然氣凈進口國;
第三,土庫曼發現自己「處境困難」,才同意了中國的「苛刻條件」。
尤什科夫稱,盡管俄羅斯將歐洲視為主要市場,但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俄之間關於天然氣管道的談判就一直在進行,比如說已經成為廢案的「阿爾泰」管道專案,即管道穿越阿爾泰山脈,將西伯利亞的天然氣輸向新疆。
但俄羅斯在談判並接受中國的「苛刻條件」,因此雙方直到2014年才達成協定,而接受「苛刻條件」的土庫曼得以提前一步進入中國市場,並成為俄羅斯天然氣的有力競爭對手。
尤什科夫還對所謂「苛刻條件」進行了一番解釋:一方面,協定中規定的天然氣價格對中國「相當有利」;另一方面,中國為土庫曼的天然氣田開發和管道建設提供了貸款,因此很多天然氣收入都被用於償還貸款了,現金流是很少的。
文章的最後,這位俄羅斯專家終於「圖窮匕見」,將正在建設的中國-中亞管道D線,與仍處於談判階段的中俄蒙天然氣管道進行對比,表示後者的基礎設施條件更好,而且就天然氣的價格和質素來說,俄羅斯方面的報價是「可能是最好的」。
首先,必須要澄清的一點是,所謂「苛刻的條件」,不過就是正常的商業談判。作為世界天然氣儲量第四大的國家,土庫曼不僅向中國出口天然氣,也向歐洲、印度出口天然氣。如果他們真覺得價格太低,條件苛刻,那麽大不了就拒絕,也不是沒有其他選擇,用不著俄羅斯人在這兒「替人喊冤」。
至於中國對外貸款援建專案,然後對方透過貿易來償還,也是十分正常的操作,畢竟我們又不是做慈善的——土庫曼的經濟水平,在中亞內部都算倒數,他們拿不出錢,那就只能靠貸款。西方將其汙蔑成「債務陷阱」,而一些俄羅斯的「專家」似乎也沒有跳出這種輿論陷阱。
俄羅斯專家稱,俄羅斯之所以沒有那麽早進入中國市場,是因為他們「沒有接受苛刻條件」。那麽為何在2014年之後,兩國之間的天然氣合作就實作突破了呢?說白了,還是國際地緣形勢的變化,讓俄羅斯不得不做出改變。畢竟2014年爆發的克里米亞危機這件事,只要是稍微關心國際政治的人都知道。
也正是在克里米亞危機爆發後,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專案才火速落地,據俄羅斯方面的說法,配套的天然氣長期供應合約價值4000億美元,期限30年。
兩年前俄烏沖突爆發後,俄方著手推動中俄蒙天然氣管道專案的行程——東線管道最大輸氣量380立方米,而中俄蒙管道的最大輸氣量為500億立方米,也就是說,配套的合約價值可能也會大於4000億美元這個數碼。
這樣的一個大單,無疑是財政緊張的俄羅斯現在急需的。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俄方那邊就不時傳出關於談判進展的訊息,急迫之情非常明顯。但直到現在,談判仍然未能完成,據俄方的說法,是因為價格問題沒談攏。
在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的當下,我們當然是希望中俄能源合作能夠盡快取得新的成果,但還是那句話,我們不是做慈善的,價格問題該怎麽談,就得怎麽談。逃避俄羅斯天然氣處於買方市場的現實,講什麽「苛刻條件」來含沙射影,暗指中國壓價太狠,這種心態是不可取的——作為旁觀者,咱們希望這只是少數俄羅斯「專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