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仲文在任上,聲譽隨著各項政策和奧運戰績而變化,很明顯地體現出了「只要拿到金牌就是英雄」的樸素價值觀。
在我印象裏,其人最重要的論斷當屬再次強調了「專案中心不拿金牌就沒有存在的必要,總局不拿金牌也沒有存在的必要。1998年機構改革時體育總局是在金牌的任務壓力下才保留下來的,拿金牌是總局的工作職責,是生命線。」
這種精神的指導下,茍仲文國家體育總局局長任上最重要的就是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
前者,茍仲文立下過軍令狀:
如果金牌總數輸日本就是全面輸。為此,極大地提升了奧運津貼。
2019年總局公布的預算中有一段話:
國家體育總局2019年一般公共預算 支出421097.72萬元,比2018年執行數352662.72萬元增加68435萬元。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過‘緊日子’的有關精神,2019年按不低於5%壓縮培訓支出、其他體育支出、宣傳文化發展專項支出等非剛性、非重點專案支出,同時重點保障了與備戰2020年東京奧運會 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相關的體育競賽、體育訓練、體育場館 、體育交流與合作等支出。2020年,在總局大振幅壓縮支出的情況下,奧運備戰訓練經費小幅增加:
在文化旅遊體育與傳媒(類)體育(款)體育訓練(項),2020年預算數約為21.34億元,比2019年執行數增加了約5414萬元,增長2.6%。【預算】說:「主要是備戰2020年東京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 相關支出增加。」到了2021年,從【國家體育總局2021年度部門決算】上來看:
總局的支出一共45.12億元,直接與奧運相關的是【奧運爭光計劃綱要 保障】約6.3億元的支出:
間接奧運相關的有國際比賽及國際交流支出的8274萬元:
當然,
這也只是一個大概的數據。
具體如何,
還是要看審計部門的核算。
這個換來了東京奧運會超出預期的佳績;
面對冬奧會,
茍仲文提出了「跨項跨界選材」和歸化。
印象裏,最早提出是2017年3月由上一屆的體育總局班子提出,針對雪車、雪橇、鋼架雪車、單板大高台和坡面技巧、雙板U型場地、高台滑雪等之前從來沒有組建過國家隊的專案,從其他專案中遴選人才,從零開始建設國家隊,以期用最短的時間在北京冬奧會取得成效。
其時,負責歸化谷愛淩的劉愛傑還沒有成為中國賽艇協會主席,任國家體育總局備戰辦主任、競技體育司副司長,負責冬奧會的備戰。
谷愛淩,以及恒大借著東風歸化的巴西眾將士不過是明面上最顯眼的。實際上,還有不怎麽顯眼的冰球隊,由於關註度比較小,即便采訪時也明說是雙重國籍,所以也難以引發爭議;
至於「跨項跨界選材」麽...
不排除找到了一些有潛力的選手,但是,
根據【冰點周刊】的報道,「以河南省為例,跨界跨項選材從8萬人中初選3000人,送到國家集訓隊300人,最後進入北京冬奧會賽場的只有2人。」
從事實來看,成材率比中國足球還低,盲目搞擴大化,既是一種人才的浪費,也留下了更多經費上的操作空間。
最後,現任局長高誌丹上任時,有媒體人如是說:
高局來做中國體育的掌門人 ,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要重振三大球 ,因為三大球雖然金牌少,但是影響力大,能振奮人心。中國體育金牌拿得夠多了,咱們夏奧會 金牌總數第一14年前就拿過了,咱冬奧會金牌也沒少拿了,但是,這是一句領導在內部表述時候的原話,「如果三大球不行,拿再多的金牌也好像是小打小鬧。」這是原話。可以說說直接戳到了茍仲文任上的痛點。
在他的任上,中國足球搞起了轟轟烈烈的歸化,最終一地雞毛;中國男籃在家門口辦了世界杯,結果打響了長期進不了奧運會的第一槍;中國女足在他任上的尾聲捧起了16年來第一座亞洲杯,算是唯一的亮點,結果到了今天,三年無大賽。
更要命的是,
茍仲文的任上出現了第二次反腐大案,從球員到球隊管理層、裁判、足協官員和杜兆才,一條線被擼了個幹凈。
要說他一點事情都沒有,好像不太會有人相信。
上任之初,茍仲文曾感慨道:
體育的水很深 。
原以為,
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的成績可以成為自己的救生圈。
沒想到,
還是淹死在了體育這潭盤根錯節的死水中。
曾經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的功臣「仲文同誌」,
如今在巴黎奧運會前成了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