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全身心投入新年度練兵備戰丨打牢實戰實訓能力基礎

2025-01-10社會
打牢實戰實訓能力基礎
——全身心投入新年度練兵備戰①
■劉少鵬 孟 毅
一流的軍隊,必須有一流的訓練;一流的訓練,必須有一流的基礎。
把每一個個人都訓合格,把每一型裝備都訓到位,把每一類作戰要素都訓紮實……新年伊始,從塞外北國到南海之濱,從內陸邊陲到遠洋大海,全軍各級抓住打基礎的關鍵期,揮戈沙場、厲兵秣馬,築牢訓練的「基座」,強固聯合的「底盤」,支撐部隊戰鬥力實作新的躍升。
基乃墻之始,礎為柱腳石。樓台是否穩固,關鍵在於基礎是否牢固。基礎訓練是軍事訓練的根基所在和保底工程,是戰鬥力大廈的基石和底座,攸關部隊戰鬥力生成和實戰能力提高。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把基礎訓練抓實抓牢、抓出成效,戰鬥力大廈才能穩固如山。尤其是資訊化智能化時代,軍隊的體制編制、武器裝備和作戰手段等方面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基礎訓練在戰鬥力生成鏈條中的基礎地位更加重要、支撐作用更加突出,必須進一步凝聚緊抓基礎訓練「迫在眉睫」的共識和合力。
勝戰先勝於練兵,練兵首成於基礎。習主席對基礎訓練高度重視,明確要求「加強部隊技戰術基礎訓練」,強調「夯實打勝仗能力基礎」。全軍基礎訓練現場會召開以來,各級各部隊將「四化」組訓法融入日常,圍繞強固底盤深入探索,一支支教練團隊快速成長,一個個訓練資源高效整合,一批批模擬訓練器材投入使用,一場場實戰化考核接續組織,基礎訓練轉型發展換擋提速駛入快車道、邁出新步伐。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問題是工作的導向,也是組訓的方向、轉型的動力。抓好基礎訓練的關鍵是把問題意識貫穿始終,善於從訓練現象中發現問題。是否存在「平時看不上、戰時用不上、費時費力愛不上」的錯誤認識?是否解決組訓人才短缺、教學資源有限、場地器材不足、保障模式僵化等矛盾問題?是否打破「年年都在訓,年年一年級」的訓練怪圈?拉直這些問號,必須在「專」上想辦法、在「組」上下功夫、在「練」上做文章、在「考」上求實效,把課目訓全、人員訓齊、時間訓夠、標準訓到,推動基礎訓練往深裏走、往實處落。
基礎訓練轉型的根本目的,在於為制勝未來戰爭提供能力底座。未來戰爭是一體化聯合作戰,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從基礎到合成、再到聯合,是戰鬥力生成的基本邏輯。戰爭越向頂端發展,對抗的體系性、全維性、復雜性特點愈加突出,對基礎訓練的要求越高。基礎訓練雖是基礎,但影響全域;雖是單系統,但牽動整個體系。打勝仗需要築牢基礎,抓聯合就要從技戰術基礎訓練階段就把實戰實訓落地砸實,一步一動、久久為功,真正實作單個節點過硬、整個體系強固,為能戰勝戰積蓄厚實底蘊底氣。
基礎訓練不是競技比賽,成效好壞要用實戰來檢驗。戰場上能動多快、飛多遠、打多準,關鍵要看基礎訓練有多實、有多新、有多牢。過去一些單位組織基礎訓練,更多側重於「基礎」,而忽視了軍事訓練的戰鬥內容。比如,戰術訓練單純比拼跑步速度,射擊訓練簡單比拼命中精度,手榴彈投擲訓練片面比拼距離遠近,等等。要知道,在真實戰場上,敵人不會等我們準備好了才開槍,子彈命中眉心與命中胸口也基本沒有差別。打仗硬碰硬,訓練實打實。評定基礎訓練成績,不能簡單看成績是否亮眼,不能單純以「米秒環」論英雄,而要更多以能否經得起實戰檢驗作為衡量標準。
科技是戰鬥力,也是訓練力。加快基礎訓練轉型升級,科技賦能是方向也是出路。隨著訓練器械的廣泛普及、訓練軟件系統的叠代升級,基礎訓練方法更加靈活、訓練質效顯著提升。這也啟示我們,只有把創新組訓的著力點放在先進科技的運用上,借助大數據、雲端運算等資訊化智能化手段,科學設計訓練方法,智能推薦訓練套餐,才能推動軍事訓練向「科技+」「網絡+」轉型升級,不斷提高基礎訓練對戰鬥力的貢獻率。
基礎訓練開新圖強、轉型升級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整體工程,涉及一人一崗、一槍一炮,關系到訓練管理、訓練保障、訓練考評、組訓人才等多個環節,必須納入新型軍事訓練體系總體布局,強化系統觀念,加強全域統籌。要透過系統化工程化思路綜合施策、體系治理,明確基礎訓練轉型的方向目標、指導原則、重點領域、推進步驟等關鍵問題,抓總抓重抓要,下苦功用巧勁,健全訓練內容新體系,走開精細管理新路子,拿出訓練保障新舉措,打造組訓人才新方陣,切實以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夯實部隊能打仗、打勝仗的基礎。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