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東盟與中國的夥伴關系正走向成熟,但在安全領域仍有問題需要共同解決。在南海爭端中,以美國為首的外部勢力明顯介入,借機挑釁威懾中國,進一步推高了風險。地區國家應排除外部勢力幹擾,在全球安全倡議框架下透過談判對話自主解決各自的安全關切。中國的全球安全倡議與西方安全理念完全不同,強調包容性的總體安全。其中,關註氣候、糧食、能源等非傳統安全問題應成為倡議落實的第一步。
自2021年以來,中國接連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三大全球倡議,打破了西方關於可持續發展、安全關切和跨文明互動範式的「金科玉律」。在如今不斷變化的全球格局中,特別是在活躍的亞太地區,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全球治理中看似獨立的各個層面,實則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
長期以來,國際社會一直以為西方化是現代化的唯一樣版:只有以環境退化為代價才能實作發展;民族國家只能透過軍事聯盟和加入西方主導的軍事威懾架構來確保安全;在一個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文明的沖突」是必然;和平共存根本不是優先考慮的問題。
在美國主導的世界裏,這些為西方集團利益服務的歪理邪說被當作「福音真理」,在全球範圍內傳播,尤其是在曾經淪為西方列強殖民地的「全球南方」國家。
東南亞國家聯盟因共同安全關切而成立,其時正值冷戰高峰期,它在西方國家眼中,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組成的新興國家集團。盡管西方宣稱在冷戰的意識形態對抗中有義務對東南亞提供安全保護,可東盟作為東南亞國家的區域組織,卻一直謹慎地在地緣政治的對峙中小心前行。從它在1971年發表的【和平、自由和中立區宣言】(ZOPFAN)中可見一斑。當時,東盟五國外長在馬來西亞簽署該宣言,旨在確保東南亞「不受任何形式的外部勢力幹涉」,擴大「有助於加強它們的力量、團結和更密切關系的合作領域」。在當時全球普遍追隨美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的背景下,東盟頂著「多米諾效應」的陰影,毅然發表此宣言,無疑是一個大膽的「逆行者」。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如今,在東盟對華關系與彼此的經貿夥伴關系日趨成熟之際,安全關切問題卻仍然是少數尚未取得共識的領域。在此背景下,一種普遍的觀念認為,東盟在中美地緣政治競爭中保持兩頭下註較為明智,即在安全關切方面依賴美國提供的「保護傘」,而在經濟上則選擇擁抱中國。
這是一種受「零和」思維約束的短視選擇。顯然,當東盟開始參與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時,這並不意味著它從此徹底被納入中國周邊外交的軌域,而犧牲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國和東盟互為最大貿易夥伴,可以想象,現有的多維多邊合作可能會延伸到安全領域。這種合作並不意味著針對他人。相反,如果有關各方能夠超越對「安全合作」的狹隘解讀,它可以產生「正和」的結果。畢竟,「安全」並不等同於所謂「誌同道合」的國家必須糾眾結盟,在軍事上針對特定的第三方,更不等同於必須在外國主權領土上駐軍和部署軍事裝備。
誠然,當前我們需要應對許多緊急情況和不安全因素,其中許多是整個地區乃至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非傳統安全問題,從氣候、糧食和能源安全到跨國恐怖主義和人口販賣等,都顯得比其他問題更為緊迫。
在尋求非傳統安全合作的同時,中國與若幹東盟聲索國之間的部份南海主權爭議,對彌久的睦鄰關系不啻是種考驗。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在促進區域和平與穩定的前提下,維護中國與東盟的夥伴關系,需要更加註重互信與信心的建立。包容性的經濟發展帶來的共榮和共存,可以成為穩定區域安全的「壓艙石」。簡單來說,發展帶來的繁榮與和平將會鑄就安全的環境,進而再為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東盟作為致力於促進經濟合作與地區和平的區域集團,有其共同的願望和關切。在現行互不幹預的原則下,全體成員國的共識是,國內問題應在沒有任何外部幹預的情況下自行解決,每個成員國都應有足夠的能力來處理相關問題。
在當前中國與菲律賓的對峙中,外部勢力明顯介入,顯然是沖著中國而來。在軍事對峙中,任何的誤判或失誤都足以引發沖突,使地區和平與夥伴關系毀於一旦。
外部勢力,尤其是美國及其盟友,並非爭端的利益相關方,因此在幹涉此事上毫無法律依據。以維護「航行自由」之名在爭議水域耀武揚威實無必要,既無建設性,又具有挑釁性,因為南海的「航行自由」對民用船只來說,從未是個問題。至於所謂水域的主權爭議會危及南海的航行自由之說,則是一種誇大之詞。美國以東南亞海域的「警察」自居,為其海軍艦隊在中國家門口展示軍事力量尋找機會和借口。這種舉動只會使懸而未決的爭端更為棘手。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眾所周知,美國在亞太地區主導的整個安全架構是其印太戰略的一部份,目標是中國,盡管其聲稱服務於印太地區的安全利益。美國以「共同防禦」為名而主導的小多邊集團,如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和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系(AUKUS)等,實則是公然無視東盟在本區域的中心地位。歸根結底,美方的根本目標不外乎是要維護其在該地區的全球主導地位和霸權,即便是以犧牲區域穩定為代價也在所不惜。
在爭端管控問題上,包容性的對話和談判是唯一可行的選擇,但對話和談判的參與者必須只限於利益攸關方。
鑒於東盟向來就不是一個軍事集團;從全球角度來看,中國也不是一個傳統的安全提供者,因此如果要在東南亞地區將全球安全倡議的理念悉數付諸實踐,或許氣候變遷、糧食和能源危機等非傳統安全關切會是相對容易看到成果的抓手。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Safe and sound"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欒瑞英
編輯:張釗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