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進行商貿合作、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也吸引了不少葡語國家留學生到澳門學習、生活。澳門大學葡萄牙籍博士留學生史帝芬妮就是其中一位。
在葡萄牙首都裏斯本完成了本科和碩士階段的學習,為什麽要來澳門讀博呢?史帝芬妮說,在日常從事科研的過程中,她發現許多前沿研究成果來自亞洲的大學,便有了來亞洲讀博的想法。而中國政府對於科研的重視,也讓史帝芬妮認為,來澳門讀博是個正確的選擇。
史帝芬妮:「我知道中國大力投資於教育的潛力所在。這種投資的價值體現在教育質素上,體現在科研設施上,也體現在未來這些投資將如何回報於中國社會上。所以我真的願意在這裏讀博,最主要的就是亞洲有科技發展的前沿領域,尤其是在粵港澳大灣區,這一點對我吸重力很大。」
在史帝芬妮看來,中國願意投資於教育、投資於有利於促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各種科研專案,這比歐洲很多國家都要強。她也相信,這正是中國取得當今發展成就的原因。
史帝芬妮:「我覺得中國政府不怕投資,只要這有益於這個國家的未來發展,而這一點在歐洲已經很少見了。如果你在歐洲申請獎學金、申請研究資金,他們會有無數理由來拒絕你,你必須不停地爭取研究資金,而資金往往為許多政治利益所服務。如果你知道中國75年前是什麽樣子,你就會了解中國的百年計劃真的是有效果的,你能看到極大的發展成就,而大灣區的發展就是證明。」
來澳門後,史帝芬妮特別願意抓住各種機會,加深對澳門、對大灣區,以及對整個中國的了解。去年10月底及11月初,透過「中國葡語國家青年交流計劃」,史帝芬妮和若幹同學一起前往珠海、廣州、深圳等地參訪。這讓她對粵港澳大灣區所擁有的產業,以及這些產業預示著的未來的機會有了更深的了解。
史帝芬妮:「我們存取了很多地方,比如汽車工廠,比如網絡科技公司,這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到粵港澳大灣區各個行業的發展情況,也讓我們對大灣區能提供什麽樣的機會有了概念。比如,我從事的研究跟微流控芯片相關,可以為醫學即時檢驗提供解決方案,這就意味著我未來不光可以從事學術研究,也能進入業界工作。而大灣區就擁有先進的生物醫學還有微電子行業。」
作為東西方文明和諧相處的典範,澳門隨處可見的葡式建築帶給史帝芬妮熟悉的感覺,但各式店鋪的中文招牌又提示她,自己身在亞洲。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令史帝芬妮著迷。
史帝芬妮:「街道看上去很像裏斯本,但一轉身你看到的各種招牌卻又都是中文的。我是個外國人,但又有種在這裏不是百分之百的外國人的感覺,這種感受非常好。我在這裏認識的很多在澳門的外國朋友也有這種感受,澳門把東西方文化中最好的都呈現給你了。」
史帝芬妮說,每當想家的時候,自己在澳門街頭走一走、品嘗一下帶有葡國風味的澳門菜,就能「滿血復活」。
史帝芬妮:「有一個葡語單詞叫做Saudade,用來形容你特別想念某個人或某個地方的狀態。所以每當我有這種思緒的時候,我去澳門半島或是去路環的街上走一走,吃一個蛋撻,然後就有回到家的感覺了。在這裏我就是有這種感覺,這不是我的祖國,但同時我又有家的感覺。」
史帝芬妮在辦公室
史帝芬妮還有一年多的時間畢業。她說,相信自己的未來跟澳門一樣,擁有多種選擇。
史帝芬妮:「在這裏讀書讓我能同大灣區的同行進行深度合作。我可以繼續學術道路,比如在澳門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或者去大灣區的其他高校。我也可以去企業界。我相信(在這裏)未來會有許多選項。」
記者丨朱宛玲 魏郁 王全文
編輯丨朱宛玲
監制丨蔡耀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