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1月3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實施迎來五周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指數報告(2023—2024年)】(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3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指數為127.3,9個分指數全部實作正增長,區域一體化和高質素發展的勢頭愈發強勁。預測2024年,指數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如何進一步邁向高質素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可加強產業規劃和布局協同,形成優勢互補、協同共進的產業發展格局。鼓勵企業開展跨區域合作,透過產業鏈上下遊協作配套,提升產業集群的整體競爭力。
他同時認為,可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產業增長點。「如重慶的汽車產業與成都的電子資訊工業深度融合,共同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
2025年1月1日,中歐班列(皮亞琴察-成都)抵達成都國際鐵路港。資料圖
發展西部經濟的「重要抓手」
增強國內大迴圈內生動力和穩定性
封面新聞:1月3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實施迎來五周年。您如何看待成渝雙城經濟圈這一戰略?從宏觀布局角度,對協調區域發展、推動全國經濟增長有著什麽樣的作用?
白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是發展西部經濟的重要抓手。成渝兩地可實作優勢互補,並帶動周邊地帶。有了這樣的基礎,在推進「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就有了堅挺的高地。
五年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指數持續提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指數穩步上升,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要素集聚流動效應凸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明顯加速。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於拓展市場空間、最佳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透過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同發展、科技創新合作等,可以提高區域內的經濟迴圈效率,增強國內大迴圈的內生動力和穩定性,也有利於更好地對接國際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
重慶賽力斯兩江智慧工廠。資料圖
釋放「1+1>2」效應
瞄準高端制造業實作產業升級
封面新聞:成渝雙城經濟圈如何重塑西部地區在全國乃至全球產業鏈中的站位?相比東部先發城市群,有哪些後發趕超的契機?
白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可以釋放「1+1>2」的效應,與國內其他地區合作是具有優勢的,在制造業高質素發展方面大有作為。可發揮重慶、成都在汽車、電子資訊、裝備制造等領域的產業基礎優勢,加強產業協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如重慶的汽車產業可與成都的電子資訊工業深度融合,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推動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此外,在構建對外開放大通道方面,以西部陸海新通道為依托,加強與 「一帶一路」 共建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和經濟合作。提升中歐班列(成渝)的營運質素和效率,拓展國際市場。
相比東部城市群,成渝雙城經濟圈可借鑒東部先發城市群發展經驗,避免走傳統的產業發展老路,直接瞄準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實作產業創新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中藥新藥創制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進行技術攻關。資料圖
蘊含巨大消費潛力
新能源汽車研發有望取得更大突破
封面新聞:去年前三季度,川渝兩地外商直接投資(FDI)到資額占西部地區總量的47.7%。您如何看待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投資潛力和機遇?如何更好吸引外資?
白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不斷增長的消費市場,為各類企業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隨著消費升級趨勢明顯,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健康養老等領域都蘊含著巨大消費潛力,能為外資企業帶來投資機會和回報。
對於更好吸引外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有關城市要協同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最佳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依法保護知識產權和外商投資權益,做好外資企業服務。
封面新聞:電子資訊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優勢產業、重點產業,已形成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全國約20%的動力電池、10%的汽車實作「川渝造」。您如何看待成渝地區產業優勢和發展前景?未來如何更好地協調發展?
白明:成渝地區在電子資訊工業方面擁有長期的發展積累,產業基礎雄厚,形成了涵蓋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軟件與資訊服務等多個領域的完整產業鏈。例如成都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為產業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和技術支撐,重慶也在智能終端、集成電路等領域有諸多優勢企業和產業園區,為產業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變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電子資訊、汽車等產業將加速向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方向升級。在電子資訊工業領域,5G、人工智能、大數據、雲端運算等新興技術將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推動產業向智能制造、智慧套用等領域拓展;在汽車產業領域,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將成為發展的主流方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有望在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成渝雙城經濟圈將成為
西部高質素發展的核心增長極
封面新聞:中歐班列(成渝)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2023年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超5300列,運輸箱量超43萬標準箱,均位居全國第一。未來如何更好拓展國際物流 「朋友圈」,助力川渝成為國際物流與合作的新高地?
白明:成都和重慶透過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協同營運,實作了班列開行數量和運輸箱量的大幅增長,打破了區域壁壘,為其他地區的區域合作提供了良好示範。大量貨物透過中歐班列(成渝)運輸,不僅加強了成渝地區與歐洲各國的貿易往來,也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為成渝地區經濟增長註入了新的動力。
利用中歐班列(成渝)的品牌優勢,進一步最佳化路線,增加開行班次,拓展覆蓋範圍,加強與歐洲、中亞、西亞等地區的物流合作。積極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物流企業、港口、鐵路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打造國際物流大通道。
封面新聞:展望未來5 —10年,您認為成渝雙城經濟圈將呈現怎樣的發展圖景?
白明:成渝雙城經濟圈將成為西部高質素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對全國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在國內國際雙迴圈中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經濟總量在全國的占比進一步提升。
展望未來,產業競爭力將顯著增強,先進制造業集群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電子資訊工業有望在芯片設計、5G通訊、智能終端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為全球重要的電子資訊工業基地之一;汽車制造產業向智能網聯、新能源方向加速轉型,在全國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