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30年前,她因一雙「大眼睛」震動全國,蘇明娟現在怎麽樣了?

2024-02-17社會

2017年,一則熱搜席卷全網:「34歲的蘇明娟當選共青團安徽省副書記。」

蘇明娟三字聽起來可能有些陌生,但曾經轟動全國的照片【大眼睛】你絕對熟悉。

【大眼睛】

這張照片被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用作希望工程的標誌,而蘇明娟便是這張照片裏的主人翁。

「如果把希望工程比喻成一本書,那這張照片一定是封面;如果比喻成一個人,那它就是臉。」

她曾經因為這張照片在14歲時成為最小的人民大會堂裏的與會代表,如今她又當選為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

時隔26年,34歲的她再次進入公眾視野,蘇明娟從大山裏的貧困女孩一步一步走到了團省委副書記。歲月的更替讓她早已不是眾人記憶裏的模樣,可她那雙明亮的大眼睛卻依舊清澈如初。

隨之而來的,是各式各樣的輿論報道。有人真心贊美她的善良和上進,有人挖苦諷刺她「靠照片上位」,有的人嫉妒她的好運氣……

面對各種質疑,她只是笑了笑沒說話。因為比起說,她更喜歡踏實地做。

那些躲在鍵盤後攻擊她的人不會知道,她所當選的這個副廳級的職位,只不過是一份兼職,沒有任何報酬,完全出於公益。

在一個個不被關註的歲月裏,她默默地在延續善良和愛意。

命中註定的一天

1991年4月8日,金寨縣桃嶺鄉張灣村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他的到來覆寫了蘇明娟的命運,甚至覆寫了中國農村教育的命運。

這位「不速之客」叫做解海龍,是一位攝影師。從1990年開始在農村進行攝影創作,他渴望用他手裏的相機記錄下這些貧困孩子的生活,讓外界給與關註和幫助。

可是這條路遠比他想象中還要艱險,他抱著赤誠的信念翻越了幾百座大山,橫跨了12個省、28個縣、100多所學校,拍攝了整整70個菲林,可惜這些照片的反響都不盡如人意。

解海龍沒有停下腳步,他在4月8日這天走進了這個清貧的小村莊。

這裏很偏僻,解海龍一大早開車出發,直到淩晨5點才抵達。

這時天還沒完全亮,還能看見依稀的月光,腳下的路看得不是很清楚。巧的是,解海龍正好碰到了要去上學的5個孩子,這群孩子裏年紀最小的就是蘇明娟。

去往學校的路很長很遠,為了不遲到他們五點便起床趕路。雖然是四月份,但大山的淩晨還是有些涼的,孩子們都把手揣在兜裏,只有蘇明娟沒有。

蘇明娟拿著課本,看一會便仰頭背一會,有時候背得專註掉了隊,她又加速跑回隊伍。從遠處看,她就仿佛這個隊伍的一條小尾巴。

不知是大山喚醒了她,還是她喚醒了大山。此時的山間回蕩著她嘹亮的背書聲,雖然路又黑又難走,可好像因為有書本作伴,你聽不出她聲音裏有一絲疲憊或者不悅。

解海龍就這樣跟在他們身後,一路走,一路拍。後來到了一個水庫邊上,孩子們熟練地拉過一條小船準備乘船過去,解海龍才過去幫忙並一道上了船。

這時,孩子們才註意到這位陌生的大人。解海龍穿得幹凈、筆挺,還拿著相機,這是他們沒見過的東西,他和山裏的大人們都不一樣。蘇明娟也註意到了,她不自覺握緊了手裏的書本,沒有繼續背書,顯然這位「不速之客」讓她感覺到了陌生和不安。

此時解海龍終於看清了這位「背書」女孩的樣子,泛紅的臉頰,有些毛躁的短發,和藏在頭發下那雙忽閃忽閃的大眼睛。

為了降低孩子們的戒備心,解海龍收起了相機。他主動上前和蘇明娟攀談,可是蘇明娟還是有些膽怯,她不敢說話,甚至不敢擡頭看他。

旁邊膽子大一點的孩子開口說了話,可惜當地的口音解海龍一句都聽不懂。於是他拿出隨身攜帶的圓珠筆,在自己的手心裏寫下名字二字,再慢慢地將手伸到蘇明娟面前。

蘇明娟用她那雙大眼睛有些躲閃地看了解海龍幾眼,鼓起勇氣接過他手裏的圓珠筆,在他的手心寫下了自己名字。

眼前的小女孩雖然看起來怯懦,但一筆一劃寫名字時卻格外認真,透過解海龍的手掌心,他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對知識的渴求。

小船晃晃悠悠地駛向了對岸,解海龍也跟著孩子們下了船。約莫又走了半個小時,終於到達學校。

雖然說是學校,其實這裏只有一個老師,一個課堂,一個破舊的鈴鐺,一塊小小的空地便當做操場。

解海龍沒有倉促地跟著孩子們進教室,他怕打擾到他們的早自習,於是他只能在教室外面到處拍照。

直到那個破舊的鈴鐺聲響起,孩子們清脆的朗讀聲越來越小,解海龍才走進了教室。

比起課堂外的荒涼和破敗,課堂裏的景色更是令解海龍感到心酸。

每一張桌子都搖搖欲墜,桌面凹凸不平,孩子們只能擠在僅有的平滑的一小部份上寫字。斑駁的黑板旁散落著幾只幾乎快用完了的粉筆,窗戶也是破爛的,有時候風大還會吹得劈啪作響。可以想見到了冬天,情況會更加惡劣。

此時是清晨六點半,天還沒完全亮,空氣還有些微涼。冷空氣從窗戶的缺口灌進來,有的孩子縮起了脖子。解海龍一眼就看見了蘇明娟,即使已經下課了,她的背依然挺得筆直,她埋著頭專心地不知道在寫著什麽。

解海龍擡著相機緩緩地朝蘇明娟靠近,這位擡著相機的「不速之客」引發了課堂裏一陣小小的異動。

而蘇明娟似乎也察覺到了什麽,她停下了筆,擡起了頭,原來是船上那位叔叔。

「哢嚓。」

在蘇明娟擡頭的一瞬間,解海龍迅速按下了快門,這雙大眼睛猶如林間的小鹿一般闖進了他的鏡頭。

此時的二人無法想象,伴隨著快門按下的那一刻,他們兩人以及身後無數貧困留守兒童的命運將就此發生改變。

解海龍跑過半個中國,他的相機記錄下無數美好的風光和動人的時刻,而這張照片,卻是他這麽多年攝影生涯裏最滿意的一張。

照片是黑白的,卻勝過五顏六色。蘇明娟頂著一頭有些淩亂的短發,黢黑的小手緊緊握著鉛筆,衣服有些破舊。

最直擊人心的,是那雙清澈透明的大眼睛,仿佛一汪清泉,照進了解海龍心裏最深處。

她的眼神裏有茫然、有慌張、有純真、有渴望……似乎能從她的眸子裏解讀出很多種情緒,可即使如此,蘇明娟的眼睛看起來是如此的純粹和幹凈。

在這個破敗不堪的教室裏,這雙眼睛像是一束皎潔的月光。猶如墜入人間的天使一般光潔,像是沒有沾染過一絲絲人間的疾苦。

難以想象的是,擁有這雙動人眼睛的八歲女孩,其實自己早已深陷貧苦的泥潭中。

更難以想象的是,她在未來的日子,用這雙大眼睛照亮了全國人民的心,也照亮了她自己的人生。

蘇明娟

蘇明娟的家鄉地處革命老區,這裏地薄糧少 。蘇明娟的父母靠務農為生,一家人過著拮據貧苦的日子。

然而即使整日的辛勤勞作,他們家土地的糧食收成僅僅夠維持全家人三個月的口糧。其余的只能靠父親砍柴、抓鱔魚換錢解決。

母親有時候也會去縣城找活做,偶爾會將別人扔棄的報紙撿回來,這些廢棄的報紙就成了蘇明娟童年裏唯一的玩具。

可是報紙裏的內容蘇明娟看不懂,父母也都不識字,她只能一遍一遍地看報紙上的圖片。

慢慢地,小蘇明娟長到了7歲,同村有些和她年紀相仿的孩子被送到了村子裏唯一一所小學念書。

蘇明娟的父母看著女兒整日趴著研究報紙的小模樣,決定咬咬牙也把女兒送去了課堂。

去念書一個學期要花費100多元的學費,這100多元更是壓得這本就貧苦的家更加喘不過氣。於是父親每天起得更早,母親也越加頻繁地去縣城裏找活做。

蘇明娟年紀小,可她很懂事,她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第一個學期便拿下了班裏的第一名,還主動幫家裏幹農活和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

上學的地方離家裏很遠,她每天都和同村的小夥伴一起走兩公裏的土路,可年幼的她從來沒有抱怨過一句。

可惜一個意外讓蘇明娟的家更加雪上加霜。

父親因為一次外出幹活扭傷了腰,之後只能做些不太費力的活。這100元,他們家再也拿不出來了。

讀完這個學期,蘇明娟就沒有錢再去學校了,雖然很想念書,但是她更加心疼父親,她唯一能做的只是珍惜在課堂裏的一分一秒。

慶幸的是,解海龍出現了,在他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一切都在慢慢地改變。蘇明娟也沒有想到,這個扛著奇怪機器的叔叔,竟然是她一輩子的貴人。

回到北京後,解海龍將蘇明娟的照片命名為【我要上學】,發表在希望工程的宣傳海報上。

90年代通訊不發達,花了幾個月這張照片才流傳開來。而這張照片拍下不久,蘇明娟便離開了教室。想念書的時候就翻翻舊課本和舊報紙,其余的時候都在幫著家裏幹活。

過了幾個月,一個叫做李萬的軍校學員來到了蘇明娟家裏。他透過報紙上刊登的「大眼睛」照片,不遠千裏來到這個小山村,只為了給她送學費。

此時一家人看到蘇明娟居然出現在了報紙上,是又驚又喜。他們拿出家裏最好的東西——雞蛋來感謝李萬,要知道這雞蛋都是用來換錢的,他們一家人都沒舍得吃過。

看著這破舊的小屋和蘇明娟那雙真摯的眼睛,接過雞蛋的李萬哽咽了。

從此李萬不僅給蘇明娟提供物質上的幫助,還給她寫信鼓勵她一定要好好讀書。在蘇明娟苦澀的日子裏,這些信成了她莫大的精神支柱。

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在了解了蘇明娟的故事後,紛紛慷慨解囊,不僅是對蘇明娟,也是對蘇明娟身後那些同樣困苦的農村兒童。

「有的小朋友寄來了零花錢,有的大學生寄來了打工錢,還有位天津的退休老人,每年過節都寄糖果和生活用品。」

眾人的善舉並沒有沖昏蘇明娟一家,面對源源不絕的好意他們都只收下必要的學費和生活費,多的他們都原路退回或者捐給村裏其他貧困兒童,蘇明娟的母親也會親手織一些鞋墊作為感謝。

蘇明娟終於如願以償地讀上了書,她的人生也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走出大山

13歲的蘇明娟受邀參加中國青年報社創刊45周年的社慶活動,這也是她第一次走出大山,來到北京。

一年後,14歲的她更是成為最小的人民大會堂裏的與會代表,會後,還被選舉為團中央候補委員。

與此同時,整個社會也透過這張照片開始關註起了貧困地區孩子的教育問題。此後,一大批像蘇明娟一樣的失學兒童的教育問題也因此得以解決。

而這位火遍全國的大眼睛女孩,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她將所有的好意銘記於心,她也明白,真正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是知識。

2002年,蘇明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安徽大學職業學院金融專業,實作了她的大學夢。

而蘇明娟也深知,自己能圓大學夢,除了自己的努力學習,還有眾多好心人的托舉。所以,她決定默默地將這份愛心和善意傳遞下去。

大學的時候蘇明娟便開始勤工儉學,她到處打工,發過傳單也當過服務員。此時的她已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站在寒風裏發傳單的身影看起來有些單薄,可是她的眼睛,依舊清澈明亮。

打工賺來的薪金,她留了三分之一給自己吃飯,給老家的父母寄了三分之一,剩下的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

大學四年,始終如一。

暑假只要有時間,便會去金寨縣另一個貧困村做義務支教工作,她說看見那些孩子,總能想到當初的自己。

2005年,蘇明娟畢業,進入中國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工作。第一個月的薪金,她就拿出來全部捐給了安徽省希望工程辦公室,此後的每年他都會拿出1000元資助貧困生,從未間斷。

善良的她在如花的年紀邂逅了美好的愛情,和她的丈夫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她的丈夫了解她的故事,多年來也和蘇明娟一起為希望工程捐款,即使後面孩子出生他倆也沒有停下腳步。

隨著網絡越來越發達,這張照片再次在網絡上火了起來。於是蘇明娟找到了她當年的貴人解海龍,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將照片的版權拍賣,所得費用全部用於資助貧困地區的孩子讀書。

2006年,兩人將「大眼睛」版權拍賣所得的30.8萬元資金,在西藏拉薩市曲水縣建造了一所希望小學,並取名為「大眼睛」。

當年的一次按下快門,改變了無數貧困孩子的命運。一張薄薄的照片,竟然推動了整個中國的貧困教育。

而蘇明娟這位看似被命運之神照拂的女孩,也依舊在眾人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地貢獻自己的力量。

「因為曾經淋過雨,更想為別人撐把傘。」

後記

2017年,蘇明娟因為當選共青團安徽省副書記又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面對著非議和爭議,她不做解釋。

2018年,蘇明娟拿出3萬元積蓄作為啟動資金,成立了「蘇明娟助學基金」。她背後默默做出的善舉終於透過網絡發酵被大家看在眼裏,很多人也因為她加入了這個愛心組織。

截止到2022年,她創立的「蘇明娟助學基金」已經累計資助了45名貧困大學生,援建了兩所希望小學。

她是幸運的,因為一個鏡頭改變了命運,走出了大山。她是善良的,見過外面的繁華和喧囂,依然保持初心,日復一日將愛心和善意延續。

她經歷了生活的苦澀,依然願意對這個世界報以微笑和施展善意。

的確,這張傳奇的照片改變了蘇明娟的一生,可她自己的努力和照片背後的故事更讓人動容。

比起她的那雙眼睛,更打動人的,是她對善意的延續與傳承,和她那份不忘初心的難得。

善良,是她從好心人手裏結果的火種。曾經,解海龍的鏡頭照亮了她的人生。如今,她也活成了別人世界裏的一束光。

我們每個人的善良都是這昏暗世界裏的一點光亮,只要傳承下去,即便是星星之火,也能點亮整個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