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史帝芬·比德爾:允許烏克蘭遠端打擊俄羅斯本土,能改變戰爭形勢嗎?

2024-09-09社會
【文/史帝芬·比德爾,轉譯/觀察者網 郭涵】
自2022年2月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全面進攻以來,美國向基輔提供了大量軍事援助。但這些援助長期以來都存在限制條款,一部份與所提供的裝備類別有關,例如美國一度拒絕援助遠端導彈和戰鬥機。另一部份則涉及美國武器的使用方式。華盛頓設計了許多措施來限制烏克蘭打擊俄羅斯大後方的能力,擔心這種縱深攻擊將導致局勢過度升級。
這一立場始終存在爭議。烏克蘭官員和外部批評人士認為,拜登政府誇大了俄羅斯升級局勢的風險,不必要地剝奪了基輔的關鍵軍事能力。在作出評估之前,重要的是考慮發動縱深打擊對烏克蘭的軍事價值——假如美國解除限制,讓烏克蘭獲得必要的遠端打擊能力,將如何改變對戰爭形勢的研判。只有這樣才能判斷其軍事上的收益是否值得冒升級沖突的風險。
從嚴格的軍事角度來說,這類限制從來都沒有正面作用。給予烏克蘭對俄羅斯領土縱深發動打擊的能力與特許肯定會提高烏軍的戰鬥力。但這種區別不太可能具有決定性意義。為了達成改變遊戲規則的效果,烏克蘭需要將遠端打擊與緊密協調的地面機動進攻結合起來,這種程度的組織協同能力是烏軍迄今為止都無法掌握的。否則,烏克蘭從發動縱深打擊能力中獲得的額外優勢可能不足以扭轉戰爭形勢。
塑造戰場?
過去一年多以來,在烏克蘭上演的沖突已經成為一場消耗戰。雙方都建立了歷史證明難以突破的縱深、加固的防禦工事。進攻方依然有可能奪占土地,尤其是對數量占優的俄軍來說,但推進的速度緩慢,且付出了高昂的人力和裝備代價。為了突破俄軍的防線,烏克蘭需要的遠不止是軍事能力的適度提升,才能將目前的陣地戰轉變為機動作戰的模式,因為只有在機動作戰中,軍隊才能迅速、以可承受的代價大範圍占領土地。
當地時間8月10日,俄軍坦克在庫爾斯克州進入陣地部署視覺中國
烏軍近期在俄羅斯庫爾斯克州發動的進攻體現了扭轉戰爭形勢有多麽艱難。烏軍襲擊了俄軍中防守十分薄弱的一段戰線,這讓烏軍能夠迅速占領土地。但隨著俄軍的增援部隊抵達,烏軍的推進速度已經放緩,看起來不太可能實作任何重大突破。適度占領俄羅斯領土可能會增強烏克蘭的談判地位,減輕俄軍對頓巴斯地區的壓力,或者削弱俄羅斯政府的政治威望,但不太可能實質性地改變軍事態勢。
原則上說,烏克蘭增強縱深打擊的能力可能透過好幾種方式改變戰爭行程。基輔將能夠打擊遙遠的後勤與指揮目標、俄羅斯的海空軍基地、陸軍集結地、軍工廠或提供支持的基礎設施、民用能源工業以及政治中心,如克里姆林宮。襲擊或威脅襲擊這些目標將降低俄軍的進攻效率,削弱其防禦能力,影響軍事行動的長期可持續性,並增加俄羅斯政治領導層的戰爭成本。
然而,有理由質疑這些影響究竟有多大。首先,實作縱深打擊的武器系統價格高昂。廉價的無人機無法飛行數百公裏抵達遙遠的目標,相反,這種能力需要更大、更先進、更昂貴的武器。美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受到嚴格的支出上限限制,為了提供此類武器系統,勢必將削減其它類別武器的撥款。例如,僅僅36架美制F-16戰機就會消耗掉近期600億美元對烏軍援的5%(30億美元)。
如果昂貴的武器系統能夠產生不成比例的戰果,那麽它們的成本可能是值得的。但攻擊遠端目標需要精確制導能力——這項技術非常容易遭受幹擾。當一方在戰爭中引入新的能力時,另一方會迅速做出回應,比如采取技術反制措施與調整作戰部署。例如,烏軍最初使用「海馬斯」導彈與「神劍」(Excalibur)制導炮彈等昂貴的精確制導武器時,它們一度非常有效。但隨著俄軍逐步適應,這些武器在短短數周內失去了大部份效力。
只有抓住一個短暫的視窗期,縱深打擊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烏軍將需要大規模、一次性地動用這種新能力,並與地面部隊的機動進攻相結合,才能突破俄軍防線。根據美國的軍事理論,縱深打擊是透過暫時切斷敵軍主要戰線所能獲得的支援來「塑造戰場」,從而在敵軍恢復和做出反擊之前創造機會,集中地面和空中力量來打擊這條戰線。
今年8月初,在庫爾斯克州遭到「海馬斯「導彈攻擊的俄軍車輛 俄羅斯【生意人報】
做到這一切絕非易事。在2023年的夏季攻勢中,烏軍沒有展現出實作決定性突破所需要的、大規模協同進攻的任何能力。遠端打擊武器只會增加這種協調的復雜性。
2023年,烏克蘭領導人認為,在對抗一支擁有現代化無人機與火炮的軍隊時,大規模協同作戰是不可能實作的。許多美國軍官則認為,問題出在烏軍部隊的訓練程度不足。但無論如何,沒有理由認為烏軍如今開展的大規模、縱深打擊與近距離交戰相結合的動態進攻,會比一年前更簡單版本的攻勢更有可能實作。然而,如果不發動這種進攻,少量地使用昂貴的遠端打擊武器系統將消耗一大塊美國軍援預算,其結果是僅能略微提升烏克蘭在陣地戰中給俄軍制造傷亡的能力。
戰略轟炸?
配合地面部隊進攻並不是縱深打擊覆寫戰爭形勢的唯一方式。烏克蘭可以利用這些能力打擊支持戰爭的俄羅斯工業,如坦克與彈藥制造廠、煉油廠、發電站和其它能源基礎設施或政治中心,而不是直接攻擊俄羅斯軍隊。這樣做的目標是削弱俄羅斯維持戰爭的能力或意願。
然而,歷史上有關這種打擊效果的記錄並不樂觀。二戰期間,盟軍透過大規模轟炸摧毀了德國和日本的城市與工業中心。美軍在韓戰、越南戰爭中多次空襲兩國的城市與基礎設施。這些空襲從未動搖對方的決心。在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原子彈可能是導致日本1945年投降的決定性因素,但今天沒有人會提出對俄羅斯城市發動核打擊。
更近一段時期、規模更小的精確轟炸行動效果也好不到哪裏去。美國與盟友1991年和2003年在伊拉克、1999年在塞爾維亞、2001年在阿富汗和2011年在利比亞執行了類似行動。伊朗和伊拉克在兩伊戰爭期間互相襲擊對方的城市。在2022年和2023年冬季,俄軍對烏克蘭的城市與能源基礎設施進行了戰略轟炸。以上行動的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如果說有起到任何效果,俄軍對烏克蘭能源設施的襲擊反而堅定了烏克蘭人的戰鬥意誌。在阿富汗、伊拉克與利比亞,戰略轟炸也未能迫使對手讓步。
只有當空中行動與地面作戰結合起來時,西方國家才能實作戰爭目標。 伊拉克曾威脅用化學武器攻擊伊朗城市,這促使伊朗在1988年接受了由聯合國斡旋的停火協定。但如今對俄羅斯發動化學戰並不在考慮選項中。1999年塞爾維亞的情況則比較復雜。在北約發動長達數月的空襲後,塞爾維亞領導人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同意了北約的大部份要求,但很難將轟炸與多年制裁的影響區分開,因為制裁對塞爾維亞經濟造成的損失比空襲更嚴重。結合過去數十年的歷史,幾乎沒有理由相信烏克蘭可以透過適度的空襲行動摧毀俄羅斯的戰鬥意誌。
部份分析人士認為,戰略轟炸最有效之處在於迫使敵軍把註意力從陸戰轉移到防空上,或者摧毀敵軍的軍工產能,從而削弱能夠部署到戰場的軍力。但實作任何一個目標所需要發動的空襲規模是一項巨大的挑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三年半的時間裏出動飛機超過71萬架次,向德國投下超過200萬噸炸彈——但1942年1月至1944年7月之間的德國軍工產能仍然維持了增長。只有到戰爭的最後幾個月,當德國空軍基本遭到摧毀後,這場規模龐大的空中戰役才令德軍地面部隊喪失戰鬥力。
8月31日晚,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再度敦促西方允許烏軍使用多國援助武器打擊俄羅斯境內的軍事目標烏克蘭總統辦公室網站影片截圖
就算有了現代科技的加成,今天也沒有任何可行的西方軍援專案能幫烏克蘭發動規模堪比當年的空中戰役。就算這種規模的空襲能夠實作,俄羅斯依然可以從外部獲得武器裝備,而烏克蘭對那些武器援助渠道無能為力。
風險評估
廣泛開展縱深打擊當然有助於烏克蘭。比如,破壞俄羅斯境內的工廠或基礎設施有可能振奮烏軍的士氣,就像1942年規模較小的東京空襲鼓舞了美國在二戰中的士氣那樣。但今天的情況一如當年,這種能力不太會改變實際的軍事態勢。
考慮到這一點,基輔的合作夥伴現在應該問自己,向烏克蘭提供程度有限的遠端打擊能力是否值得冒沖突升級的風險。答案將取決於對擴大沖突可能性的評估,以及西方國家政府與公眾對這種風險的承受能力。後者終究是一種價值判斷:無法僅憑軍事分析決定應該在哪裏劃清界限。軍事分析能做的是預測某項政策在戰場上造成的後果。如果西方解除對烏克蘭發動縱深打擊的能力限制,結果也不太可能決定性地改變這場戰爭的走勢。
(原文釋出在美國「外交事務」網站,原標題:烏克蘭攻擊俄羅斯縱深地帶是虛假的承諾。 The False Promise of Ukraine's Deep Strike Into Rus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