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法國剛剛更換總理之後,歐洲另一支柱德國的政壇也出現動蕩。
12月16日,如預料中一樣,德國總理朔爾茨未能透過聯邦議院信任投票。
12月16日下午,德國總理朔爾茨未透過聯邦議院信任投票。
之後,德國總統施泰恩邁爾將解散議院,原定於明年9月28日的大選預計將提前至2月23日舉行。
而在新一任政府就職前朔爾茨將履行總理職責,德國議院也不會完全停擺,仍將繼續履行既有的立法流程。
目前,對於最終投票結果,德國各界反應都很平靜。德國民眾則普遍表示,期待透過改選新政府帶領德國走出經濟泥潭。
朔爾茨「如願」在信任投票中失利
這場信任投票緣何而起?
一切要從上個月德國的聯合政府「垮台」說起。
據了解,本屆德國政府是在2021年秋季德國聯邦議院選舉後組成的。因執政聯盟裏的社民黨、綠黨、自民黨代表顏色分別為紅色、綠色、黃色,因此該聯盟也被形象地稱為「交通燈」政府。
11月6日,由於財政預算案等爭端,自民黨宣布結束聯合政府,德國三黨執政聯盟解體。
如此一來,德國本屆政府在聯邦議會擁有的席位就縮減到不足一半,成了一個「少數派」政府。
此後,各政黨紛紛要求提前舉行聯邦議院選舉。迫於壓力,朔爾茨宣布進行信任投票。
而這正是解散議會、提前大選必要的程式性一步,將為選舉鋪平道路。
16日的投票辯論更像是新一輪大選的前哨戰,朔爾茨和各黨派代表紛紛辯護並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
聯邦議院信任投票於當地時間12月16日16時左右結束,717名議員參與投票,其中207人投下贊成票,表達了對朔爾茨的信任,394名議員投下反對票,116名議員棄權。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朔爾茨未能透過聯邦議院信任投票。
而在此前,朔爾茨就表示:「如果議員按照我的計劃行事,我將在周一(16日)下午提請總統,解散聯邦議院。如果總統同意我的建議,那麽新一屆聯邦議院選舉預計將提前至明年2月23日舉行,這是我的目的。
」
據悉,此前,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共進行過五次信任投票,最近的一次還是在2005年。那具體是何原因觸發了此次信任投票?
首先是三黨聯合執政的脆弱性。
縱觀現代德國政治史,聯邦層面,兩黨聯合較常見,三黨聯手尚屬首次
,跨政黨聯盟對治理構成巨大挑戰。而且三黨所屬政治光譜有別,政策理念差異大,導致內部協調困難。
「此次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經濟、財政政策分歧。」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表示,兩大左翼政黨主張加大投資,希望松動債務剎車,而主張削減開支的自民黨對此堅決反對。
與此同時,執政聯盟在歐洲議會、國內地方選舉中接連失利,最後自身瓦解,淪為少數派政府,在反對黨的抵制下基本無法運作,信任投票自然成為迫不得已的選項。
在過去一年裏,德國民眾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物價上漲。食品和生活用品在過去一年中普遍漲價了20%到30%。比如,一升牛奶的價格已經從2022年的0.99歐元漲到現在的1.49歐元;奶油從每塊1.5歐元飆升至接近3歐元。
其次是朔爾茨本人相對弱勢。
朔爾茨在聯合政府中的角色更多是主持人、斡旋者,而不是發號施令者。在協調內部矛盾、利益差異、立場分歧時,朔爾茨缺乏溝通藝術。
而對於朔爾茨政府此次未透過信任投票,導致大選將提前。德國總統此前就曾表示,2025年2月23日提前舉行聯邦議院選舉是現實的,德國需要「一個穩定的多數席位和有能力采取行動的政府」。
因此,預計他將不會拒絕解散聯邦議院。
誰會是下任德國總理?
2025年選舉變得不可預測
在特朗普即將重返白宮、烏克蘭危機延宕,以及德國經濟衰退、通貨膨脹高企的背景之下,接下來誰會主導德國政壇,引發廣泛關註。
當下,面對新一輪權力洗牌,德國各政黨已經摩拳擦掌,推出各自總理候選人。
社民黨
方面,盡管朔爾茨支持率低迷,但該黨仍力挺其競選連任,並將他視為領導德國渡過難關的正確人選
,而沒有支持人氣高漲的防長皮斯托裏烏斯。
基民盟與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
推舉基民盟主席默茨
競逐總理之位。
現年69歲的默茨一度與前總理默克爾「爭權」,失敗後結束政壇。後復出,並於2022年當選基民盟主席,並實作連任。
執政黨之一的綠黨
推舉現任副總理哈貝克
為總理候選人。
德國選擇黨
則推舉該黨領導人魏德爾
參與角逐。這是該黨成立11年多來首次推出總理候選人,誌在為德國帶來第二位女總理。
德國選擇黨領導人魏德爾(視覺中國圖)
近期民調顯示,聯盟黨以大約32%的支持率領跑,德國選擇黨位列第二(約18%),領先排名第三的社民黨(約16%),綠黨位居第四。
分析認為,此次信任投票是朔爾茨尋求為提前舉行選舉鋪平道路,以期在選舉中獲得連任。
但輿論普遍不看好朔爾茨的連任之路。
有分析指出,預計在2025年大選中,朔爾茨領導的社民黨保持第一大黨的地位並贏得組閣權的希望不大。
而相比之下,默茨更有望成為下任德國總理。
鄭春榮也認為朔爾茨連任希望渺茫。就自身而言,上次競選成功在於朔爾茨是新面孔,讓選民抱有期望。但三年執政以來,朔爾茨並未拿出令人滿意的成績單,選民恐怕很難再給予第二次機會;就對手而言,指望其再度出錯也不現實。聯盟黨目前行事穩重,失分可能性不大。
在鄭春榮看來,聯盟黨重新上台是大概率事件,真正的懸念在於後續如何組建政府
,是與社民黨還是綠黨聯合執政,抑或再組三黨聯盟。至於德國選擇黨,鄭春榮認為,鑒於該黨民調走高、州議會選舉表現不俗,經過下次大選,有可能躍升為議會第一大反對黨,但不太可能成為聯合執政夥伴。
德國作為歐洲核心國家,政局動蕩引發了對歐盟未來的擔憂。這是12月16日在柏林拍攝的德國國會大廈一角。(新華社圖)
多家德國媒體及觀察人士則認為,明年大選後,有較大可能出現的組閣方案有兩種:聯盟黨與社民黨組合,或聯盟黨與綠黨組合。
歐洲新聞網援引政治學教授馮克也持相同意見。馮克表示,經濟危機管理、社會公平等問題,是決定投票的關鍵因素。「組建有效的、對社會敏感的、面向和平的政府的壓力巨大。這種緊迫性會對選民造成影響。政治格局高度不穩定,使得這個選舉周期特別不可預測
。」
與此同時,還有分析指出,作為歐盟的「雙引擎」的德國和法國
(前不久,因與左翼和極右翼政黨就預算問題難以達成一致,法國巴尼耶政府遭遇不信任投票,被迫下台。73歲的弗朗索瓦·貝魯繼任總理,法國總統馬克龍面臨巨大壓力)前後腳發生政壇動蕩,「雙發啞火」令已經遭遇經濟寒冬的歐盟正陷入多重困境。
(海報新聞編輯 石慧 綜合整理自央視新聞、新華社、中國新聞網、上觀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