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我在非洲經商這24年

2024-08-29社會
「不去非洲怕非洲,去了非洲愛非洲」,這是我經常和別人說的話。1999年前,我沒有想過這輩子會去非洲。和很多人一樣,我當時以為非洲貧窮落後,戰亂不斷。然而機緣巧合,2000年我卻去了舉目無親的西非國家加納,開始自己在非洲的創業歷程,一晃就是24年。24年的經歷讓我對非洲從陌生到熟悉,有了深厚感情。 2000年5月出國前,我第一次帶著加納駐華大使館官員到我老家浙江諸暨,晚上帶他們逛夜市,結果很多人都圍上來,馬路被堵得水泄不通。差不多的情形,我隨後在非洲也遇到了。2000年9月,當我來到尼日利亞拉各斯的街頭,也被一群黑人圍在中間,馬路也被堵住了。如今,中國人和非洲人對彼此早已不再陌生。 我也見證了中非經貿關系的日漸密切。2000年,中非貿易額只有106億美元;2023年,中非貿易額達到歷史峰值的2821億美元。中國已連續15年穩居非洲最大貿易夥伴國地位。中國和非洲經濟的融合越來越深入。早期我們在非洲修橋鋪路,通常只做工程不參與營運。近些年,中國公司承建連線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的亞吉鐵路,並參與過具體營運,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大家一起在風浪中捕魚,感情自然會更深。 發展經濟,是非洲國家的共識。非洲有54個國家,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是極度不平衡的,人均GDP從幾百美元到上萬美元都有。但對於每一個非洲國家,尋求發展都是一個普遍的共識。這已經成為一種巨大的力量,它意味著無論誰上台都需要把社會經濟發展放在首位。一個明顯趨勢是,無論是當權者還是反對派都在打經濟牌。 14億非洲人的不同需求、各國極不平衡的發展狀況、普遍薄弱的工業基礎、大規模的經濟發展計劃 ……這些都需要巨大的供給。如果非洲人均GDP提高1000美元,就相當於創造了一個1.4萬億美元的大市場。盡管這種演算法不是很科學,但非洲市場的潛力可見一斑。 中國企業怎樣逐鹿非洲市場?在非洲,中國民營企業的數量遠遠多於國有企業,但因為國企的單個專案相對規模較大,於是常被誤傳為中國企業在非洲都是開礦或承包工程的。事實上,大多數中國民企或個人是以貿易、開商店為主。也有一些人開餐館,辦旅行社接待國內遊客。還有一些則從事工程承包專案或開工廠,但數量較少。近年也有進入電商和科技領域的,數量就更少了。 總體而言,中國民企和個人在非洲從事的產業正在逐步轉型升級,但不時會面臨比較嚴峻的外部輿論環境。比如,有中國石油公司在非洲偶有開發油田,就被一些西方媒體扣上「掠奪」的帽子;我們的礦產企業買了礦,還沒有開采,又被它們貼上「破壞環境」的標簽,這是某些國家為了詆毀中國而采取的典型的賊喊捉賊的策略。事實上,對於非洲國家的經濟命脈和重要基礎設施,如電力供應、港口碼頭、公路鐵路經營權、航空經營權、金融經營權等,一些西方國家明裏暗裏透過各種方式參與和掌控。 雖然如此,我們依然應該深度參與非洲的經濟發展。非洲總體發展水平比較低,很多非洲人沒有出過國,不少人甚至還沒有出過自己所在的省份或更小的行政區域,他們對外界品牌了解甚少。因此,新進入非洲市場的商品有機會在較短時間內建立自己的品牌,並擁有相當數量的受眾。中國產品價廉物美,能更好地滿足人均收入不高的非洲大眾的日常生活。在一些非洲國家偏遠的、只有幾百人的小山村,都可以找到售賣中國商品的小店。這些,都為中國品牌在非洲開啟市場創造了很好的機會。 在很多非洲國家,在電視、報紙等上打廣告還是很有效果的。因為大多數非洲民眾的資訊來源有限,媒體成為他們獲取產品資訊的重要渠道。很多非洲人非常相信廣告,而且廣告費也不貴。 此外,中國企業進入非洲,需要有專業的市場和品牌發展規劃。對自己的產品需要有合理的定位,要與企業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相契合;還要找準市場,如果是中檔的就做中檔市場,高端的就做高端市場,最好不要指望求全通吃。非洲有54個國家,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國家去拓展市場。每個非洲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和消費習慣,因此品牌還需具有本土化意識,可以考慮在不同的非洲國家建立不同的本土化品牌,也可以是區域性品牌,因為基於區域一體化協定,產品在成員國之間流通比較方便。 品牌故事也很重要,但不宜講得太復雜,也不要賦予太多含義,更不要面面俱到,要容易記住,容易理解。對很多非洲民眾來講,與聽故事相比,他們更關心的是三點:產品質素、性價比和售後服務。這些年,一直是如此。(作者是中國非洲人民友好協會副會長、吉布提總統顧問、上海達之路控股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