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某地舉債數十億元建設「有軌電車」,結果一期專案通車後,所得年收入還不及年營運成本的二十分之一。如今境況是再建缺錢、拆掉費錢、不拆賠錢,多年打造的「民心」工程,落得個騎虎難下的鬧心局面。
近期,中央有關部門公開通報了3起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典型問題,發人深省,引發社會關註,上述案例正是其中之一。通報中,有的地方為實作耕地占補平衡,不惜破壞植被,在水土保持核心區搞「挖山造田」;還有地方實行「千分制」甚至「雙千分制」考核體系,加重基層負擔……凡此種種,皆是只顧面子,不顧裏子;只重形式,不重實效。盡管近年來黨中央對形式主義頻頻亮劍、嚴肅糾治,然而這股歪風仍不時變換「馬甲」粉墨登場,屢禁不絕。
點名的是個別縣市,警示的是更多地方。這些外光內糙、華而不實的專案、舉措,不但空耗地方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更會對政府公信力造成折損。在不切實際的工程上浪費資源,就會變相剝奪那些百姓真正所需專案的實施機會;不踏踏實實為民辦事,就會降低群眾的信任度、好感度,長此以往基層政府形象也必然受到影響。
劍指病竈,才能對癥下藥。形式主義這股歪風,根在何處?說到底,還是扭曲的政績觀、個人主義和懶政思維在作祟。個別為官者沒有把百姓利益擺在第一位,在乎的是能不能立竿見影做出「顯績」來,更重視短期效益而非長遠發展,結果留下爛攤子,離群眾越來越遠。
細究起來,這些幹部有的是「手電筒式」作風,只照他人不照自己,嘴上說著痛恨形式主義,但是一旦與自身政績相關時,就覺得偶爾一用也無妨。還有的是「井底葫蘆」作風,看似沈下去了,實際上還浮在水面。不少幹部對形式主義存在路徑依賴,仿佛離開形式套路就難以行事,調查研究蜻蜓點水,不能透徹了解實際。拿「有軌電車」案例來說,一期專案選擇外繞路線,雖然減少了對原有道路的幹擾,但是成本明顯拉高;由於路線偏離主城區,客流量就會減少……這些方面是否在前期可行性論證中得到充分討論、找到最優解法,目前看來是要打問號的。
金杯銀杯不如群眾口碑,黨員幹部最好的政績體現在百姓幸福中。實施一個專案固然有多重考慮,比如提升城市形象、促進產業開發等,但「為民造福」這個核心始終不變。做決策前應問問,是否足夠尊重客觀實際?是否足夠敬畏人民的利益?決不能讓形式主義成為各項事業發展的絆腳石。
辦好「民心」工程,扭轉形式主義歪風,解題的關鍵在於完善制度和機制。要從最佳化幹部考核評價體系入手,將幹部政績與百姓利益緊密結合,以嚴明的獎懲機制倒逼紮實的工作作風。強化監督,對那些加重基層負擔的形式主義工程果斷出手、從嚴問責,提升盲目決策的風險成本,將「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理念貫穿始終。加大調研,充分聽取利益相關群眾、專家等多方意見,提升公眾參與度,實事求是為民解憂。
形式主義具有頑固性、反復性,松一松就可能反彈。一段時間以來,黨中央對糾治幹部群眾反映強烈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提出明確要求,彰顯出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的決心與魄力。對照典型案例,黨員幹部務必引以為戒、舉一反三,多做實事、少圖虛功。只有把百姓冷暖放心中,百姓才會將幹部記心坎。 (作者:原 洋 來源:經濟日報)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