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調查化工油罐車混裝食用油事件,對油要追蹤,對人要追責

2024-07-11社會

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罐車運完煤制油等化工類液體,連洗都不洗,直接裝上食用大豆油繼續運輸,近日,新京報報道的這一食品衛生安全亂象,引發極大關註,令人觸目驚心,公眾認知底線受到沖擊。

隨後,報道中所涉企業紛紛出面回應。中儲糧集團7月6日發文表示,要開展糧油運輸工具汙染風險大排查。對於檢查發現存在違反規定的運輸單位和承運車輛,終止合作,拉入「黑名單」,對於直屬企業及員工違反操作規程和工作紀律的,從嚴從快嚴肅處理。匯福糧油則表示,涉事罐車不屬於他們所有,「匯福「牌的成品油都不需要運輸,公司賣出的散油都是客戶自提,可以以任何形式流向市場。此後,多家食用油相關上市公司否認有「混裝」行為。

新京報新聞影片報道截圖

企業單方面的回應和自查,難以還原事件的整體真相,難以平復公眾的質疑,也無法撫平大家的憂懼。

7月9日,河北廊坊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天津市監部門相繼發聲,表示事件正在調查中,後期會公布調查結果。這也是事件曝出後,監管部門的首次發聲,希望亡羊補牢,猶未為晚,能夠盡快讓「油罐」深處的隱秘亂象大白於天下,並拿出切中要害,行之有效的處理措施。

天津一家生產食用油的公司門口,一名罐車司機正在擦拭卸油口。許多罐車不洗罐的話,司機都會透過擦拭卸油口來應付檢查。 新京報記者韓福濤 攝

那麽,這一事件的要害究竟在何處,民眾又希望達到怎樣的處理效果呢?問題復雜而沈重。

據新京報報道,煤制油和食用油之所以能夠堂而皇之的混裝運輸,根本原因在於運輸企業想節約成本,不願意專罐專用,甚至不進行專業清洗,為了逐利昧了良心;另一方面,中儲糧、匯福等企業作為賣家,沒有嚴格把關,查驗罐體,只依靠車身標誌辨識,為了省事敷衍過關。

有人喪失底線,有人不負責任,最終,可能混入多種有害物質的「混裝油」流入市場,成為百姓餐桌上的「慢性毒藥」,而這種食品類液體和化工液體運輸混用且不清洗的惡劣行為,竟然「已是罐車運輸行業裏公開的秘密」,何其令人氣憤,又何其令人害怕。這意味著,長久以來,有毒的油可能出現在家裏廚房、外賣、餐廳的菜品中,也可能存在於蛋糕、泡面、辣條等日常食品裏,避無可避,無從防範,消費者無法再相信大企業、大品牌就是安全的,也不知道還有多少食品類液體可能被化工品汙染,正如南方都市報評論所言,這樣的行為形同投毒,這樣的草台班子會要了消費者的命。

新京報新聞影片報道截圖

所以,監管部門調查這一事件的重點,首先就在於追溯這些「混裝油」的去向,究竟有哪些罐車幹了這樣的勾當?他們將這些汙染的油又賣給了誰?能不能及時回收,避免危及消費者健康。如果這些油已經流入市場,那麽它們是如何透過相關的安全檢測的?會對公眾健康造成什麽樣的影響?到現在這個地步,如何將危害降到最低,如何避免帶來更大的風險,應是至關重要的首要任務。

再者,違法必究應該是不容動搖的基本原則。不管有任何理由,卸完煤油就裝豆油的行為,就是損人利己,泯滅良知,就是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既然違法了,就應該有人被追究,有人要擔責。實施混運的司機及其所屬運輸企業,必須為其不擇手段,罔顧法紀的行為付出代價,生產和銷售環節所涉企業,如果未能履職盡責,甚至明知有問題而睜只眼閉只眼,那麽也應一並追究責任。

當然,最重要的是,如何確保這種匪夷所思的事不再發生。實際上,類似的事件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早在2015年就有媒體報道,湖南衡陽、永州等地不少罐車裝載強腐蝕性化學品運送到目的地後,為節約成本避免車輛放空回程,會在當地裝載食用油運回。當時,報道引發關註之後,湖南省內各地的交管、食安部門展開了徹查行動,嚴打違法運輸亂象、嚴查食品安全隱患。但現在,同樣的問題再次出現,可見,監管的漏洞並沒有得到系統性的修補,還是有很多食品類液體運輸沒有做到「專罐專用」,有毒有害的「混裝油」還是可以「一路通行」,如果沒有更完善嚴密的監管制度,更完整精準的追蹤檢測手段,更強有力的監督和追責,就無法將「混裝油」徹底趕出百姓餐桌,更無法重建公眾搖搖欲墜的信任。

本是最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居然就這麽發生了,調查者、管理者應聽到群眾的滔滔怒意,了解民眾的真實訴求。要徹查真相、徹底整改、斬絕後患,恐怕需要更多地方,更高級別的監管力量介入,成立專項調查組,該追查的查清楚,該懲處的不放過,該糾錯的糾到底。食品安全至關重要,關乎千家萬戶的健康安全,關乎社會的穩定與安寧,守護餐桌的幹凈安心,必須嚴守底線,絕不放松。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一點也不能少!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套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