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堅守自己的價值觀,是中國最美麗的地方」

2024-09-30社會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白雲怡】「我親眼見證了中國是如何從一個新興國家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駐華代表夏澤翰(Shahbaz Khan)博士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這樣說道。夏澤翰2008年加入教科文組織,曾在印尼、馬來西亞、日本等多個亞洲國家任職,也多次在中國各地進行實地考察。在采訪中,夏澤翰同記者分享了自己對於中國過去這些年裏在文化保護、可持續發展、氣候變遷應對等領域所作貢獻的觀察和看法,尤其是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如何為國際合作註入新動力,深入探討了中國在全球發展和文明互鑒中扮演的角色。

夏澤翰(Shahbaz Khan)博士

「中國能夠讓可持續發展的成果惠及農村,這一點尤其值得稱贊」
環球時報: 您和中國結緣很早,不僅在華工作多年,還到訪過中國很多城市和鄉村。您如何評價中國過去這些年的發展?
夏澤翰: 對不少國家來說,中國是一個很好的範例。我曾在亞洲多國任職,也來過中國很多次,我親眼見證了中國是如何從一個新興國家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我也註意到,中國對「全球南方」的關註越來越多,積極幫助其他國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顯著增強。
中國的變化和技術進步讓人印象深刻,而且中國能夠讓可持續發展的成果惠及農村,這一點尤其值得稱贊。許多城市裏的好學校和鄉村地區的學校結成「對子」,為後者提供幫助,這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案例。
上世紀90年代我第一次來中國時,這裏的出行還不太便利,交通基礎設施不夠發達。而今天的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最龐大、速度最快的鐵路網絡。以前,中國的通訊也不發達,而現在,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能使用價格實惠的智能電話。
我們也為中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且擁有全球最多的世界地質公園。中國在提升國際社會對全球挑戰的認知和理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生物多樣性、氣候變遷、碳中和等問題上。
我看到的中國每一天都在進步,在不斷朝著更高水平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發展。與此同時,中國還能堅守自己的價值觀,這正是中國最美麗的地方。
環球時報: 您是聯合國著名水文專家,曾和中國在許多水利和環保專案中有合作。您如何評價中國在應對氣候變遷、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努力?
夏澤翰: 我和中國同事在水資源和應對氣候變遷方面的合作已超過25年,我和同事曾在中國長江和黃河沿岸開展過農業用水效率相關研究。近些年我們註意到,中國在農業用水效率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在用水量減少的情況下,作物產量和經濟效益卻得到提升。中國的進步可以說超出我的預期。
我一直很關註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這些年來,我考察了中國許多水域,看到河流和湖泊變得更加清潔,中國在減少汙染和扭轉湖泊退化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也收獲了很多成果,比如對長江的生態保護就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進展。
中國也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政府間專案作出重要貢獻。不久前,中國的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迎來了成立40周年的日子,這一中心已成為全球國際合作的典範,促進了世界泥沙科學的發展進步。
憑借在基礎設施和水資源管理等方面的豐富經驗,中國還幫助其他亞洲和非洲國家開展水資源管理專案,比如中國正在幫助巴基斯坦開發水利基礎設施專案。水是生命之源,可以說,中國與這些國家的合作正在為人類創造更好的未來。
「全球發展倡議支持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國為此作出貢獻」
環球時報: 您如何評價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它在推動實作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發揮了什麽作用?
夏澤翰: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不讓任何一個國家掉隊」,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支持上述目標,中國也為此作出貢獻。
當前,許多國家在實作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過程中面臨困難,尤其是亞洲和非洲國家,比如我的祖國巴基斯坦。很多挑戰是「全球南方」國家共有的,如水資源安全、糧食安全、就業保障、青少年教育等,這需要建立在尊重與平等基礎上的國際合作來應對。
以水資源安全為例,中國克服了許多障礙,確保為其人民提供安全的飲用水。為了幫助其他在這方面有困難的國家,中國近年來在海外建立了許多旨在提供支持和專業知識的中心,幫助發展中國家改善農業技術與實踐,提高作物產量,確保糧食安全。
在教育這一基本人權方面,中國近些年透過更好的技術教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幫助8億人擺脫貧困。中國還設有教育交流專案,為其他國家的學生提供獎學金,這些對和平與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我們也對中國在太陽能電池板等綠色能源領域的發展感到興奮。正是由於中國企業的創新,這些技術正在變得更加可負擔,許多國家得以利用這些技術推動自己的發展目標。
「全球文明倡議蘊含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
環球時報: 您曾多次表達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也多次在華出席與世界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活動。在您看來,中國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在推動世界文化交流與各國相互理解上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夏澤翰: 全球文明倡議蘊含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它尊重文明的多元,並主張平等對待所有文化。長久以來,中國一直對各種信仰和文化予以包容,致力於構築更加和平的世界。這些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直以來透過跨文化對話積極倡導的原則。
我們需要更好地理解彼此,才能共享繁榮。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自那時到今天的十年間,中國在世界遺產保護、文明互鑒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截至目前,中國的世界遺產數量已達59項。我自己不久前剛參加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絲綢之路本身就是團結的象征。都江堰和大運河也是有意思的世界遺產案例,都江堰凸顯了水資源管理的重要性,而大運河在歷史上促進了商品、服務、思想和人口的流動,它們都讓我們對人類文明歷程有了更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