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大興安嶺地區聲環境自動監測站器材。
□文/攝 本報記者 吳玉璽
冬日,凜冽的寒風在大興安嶺呼嘯而過,最低氣溫接近零下30攝氏度,大興安嶺地區聲環境自動監測站正在源源不斷地將監測數據上傳到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平台,為築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螢幕障提供數據支撐。
幾天前的夜晚,大興安嶺地區聲環境自動監測站建設的收尾工作正在進行。在氣溫極低的室外環境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人員們呼出的熱氣瞬間在睫毛上凝結成霜花,手腳也在嚴寒侵襲下漸漸麻木,就連器材執行都變得遲緩。
但監測站的建設工作刻不容緩,按照生態環境部的要求,2024年年底前全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完成聲環境自動監測系統建設。
「長時間的室外工作,大家的手腳都凍僵了。但時間不等人,進度搶前一分鐘,目標任務就能早一分鐘完成,我們要盡一切努力保證按時完成建設任務。」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監測處處長吳殿峰說。
「數據上傳成功!」面對極寒天氣帶來的施工挑戰,工作人員們克服重重困難,從精密元件的組配到基站器材的安裝,從站點的精準偵錯再到聯網測驗的反覆核查,最終實作了監測站數據穩定傳輸。
隨著大興安嶺地區聲環境自動監測站建成和數據聯網,我省完成了地級及以上城市聲環境自動監測系統建設任務。提前實作2025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實作功能區聲環境質素自動監測的目標,打通了市(地)、省、國家的三級聯動雜訊監測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