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55年後法國奶奶嫁給廈門初戀!鼓浪嶼感人故事不斷上演

2024-09-17社會

■2010年,袁迪寶與李丹妮在鼓浪嶼舉行婚禮。

■年輕時的袁迪寶與李丹妮。(資料圖)

9月15日,在愛心市民的助力下,被全閘道器註的廈門女孩「梁素琴」(梁秀金)找到了。因為她是鼓浪嶼人,網友們紛紛發出感慨:「鼓浪嶼總在上演著浪漫」「一個那麽小的鼓浪嶼有那麽多故事」……鼓浪嶼這座小島的歷史文化底蘊再次給網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確實如此,作為歷史國際社區,歷史上的鼓浪嶼與海內外產生了各方面的聯系,跨洋愛情故事、感人愛心故事在鼓浪嶼不時上演。

故事

55年後 法國奶奶嫁給了廈門初戀

袁迪寶與李丹妮的曠世之戀,曾經在全國範圍內引發廣泛關註,男主人公袁迪寶也是鼓浪嶼人。2010年5月30日,廈門晚報刊登了詹朝霞和歐陽鷺英的【鼓浪嶼一段塵封50年的跨國戀情】,文章開頭寫道:「這是一個始於50多年前卻又正在進行的故事:男主角袁迪寶現居廈門,女主角李丹妮居法國裏昂。兩位耄耋老人曾經是戀人,相隔千萬裏,相思半世紀,本以為此生再無緣相聚,可一箋飛鴻卻讓他們舊情重拾……」

鼓浪嶼人歐陽鷺英是袁迪寶的三兒媳婦,因為對鼓浪嶼歷史文化的熱愛,她與幾個老鼓浪嶼人分享各自的人脈,資源共享,為鼓浪嶼做口述史。「2010年春節,我公公的外甥來家裏拜年,說起我公公以前跟一個法國老師有一段戀情。我最喜歡聽老故事,對此產生了很大的好奇。」歐陽鷺英說,後來公公第一次說出了藏在心中50多年的秘密——上世紀50年代,他赴杭州浙江醫學院(現浙江醫科大學)讀書,與俄文老師李丹妮相愛,但當時袁迪寶已結婚,兩人無法在一起,一別就是半個多世紀。

此時婆婆已去世多年,歐陽鷺英鼓勵公公給丹妮寫信。不久,他收到了來自法國的信件,得知丹妮一直未婚。當時公公很激動,歐陽鷺英也心潮澎湃,她與同為「鼓浪語文化社群」成員的詹朝霞分享了這個故事,於是誕生了那篇轟動一時的文章。

同年8月,歐陽鷺英專程前往法國裏昂與丹妮見面,見到了袁迪寶寫給丹妮的100多封書信。看到這些信,歐陽鷺英非常感動,決定促成這段良緣。2010年9月,李丹妮來到廈門,與袁迪寶在廈門市民政局登記結婚,隨後兩人在鼓浪嶼舉行了婚禮。

文章在晚報刊登後,引起巨大的反響,本報記者也連續多年追蹤報道,從李丹妮來到廈門,兩人結婚在廈門幸福生活,直至2017年和2018年,袁迪寶和李丹妮相繼去世,一段曠世之戀才畫上了句號。

往事

為鼓浪嶼 各方人士熱心奔走

2009年,在鼓浪嶼準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之際,攝影家陳勇鵬建立了「鼓浪嶼文化保護與研究聯絡會」QQ文化社群,也就是後來的「鼓浪語文化社群」。分散在各個角落的文化精英紛紛響應。經本報報道後,更多的文化愛好者紛紛加入,建群不到半年,群員就有近200人,有公務員、藝術家、作家、攝影家、媒體人、教師、學生等。該群非週期性舉辦「鼓浪嶼文化保護沙龍」,引發一次次民間行動。

建群不久,中國知名電視紀錄片導演高振碧(2022年底去世)收集到英國紀實攝影家湯姆森拍攝於1869年的鼓浪嶼全景圖。在荒蕪的海灘上,一棟西式建築吸引了他的註意。對照1868年的另一張天主教堂特寫,高振碧推測這可能是鼓浪嶼上的第一座教堂。於是,他把自己手上的老照片發到群裏,發動大家一起尋找影像中這座有著四根大立柱、五扇尖頂窗戶的西式建築。經過社群成員們的共同努力,高振碧的這一推測最終被證實——當時廈門第二醫院的雜物間,正是這座建於1863年的「國際禮拜堂」(後改稱「協和禮拜堂」)。他立即聯系晚報記者,詳細介紹了協和禮拜堂的前世今生。經過多方呼籲、溝通,在鼓浪嶼管委會的主持下,這座歷經百年滄桑的教堂終於得以重見天日。

後來微信興起,「廈門記憶·愛上老廈門」「廈門歷史街區」等微信群成立,原本「鼓浪語文化社群」的成員們在新的「陣地」繼續展示廈門本地人文歷史愛好者的「草根」力量。

2019年,紀錄片編導梁忠軍為廈門市圖書館建館百年拍攝紀錄片時,意外發現了抗戰時期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及其總隊長林可勝,還有醫生周壽愷和妻子黃萱的抗戰事跡。林可勝的父親林文慶是鼓浪嶼女婿、廈門大學第二任校長。黃萱是鼓浪嶼首富黃奕住之女、國學大師陳寅恪最後的助教。當時鮮少有人知道他們曾在抗戰時期救死扶傷、勇赴國難。在梁忠軍等人的溝通協調下,2019年,廈門市圖書館舉辦了「烽火仁心——抗戰時期的林可勝與周壽愷」專題展覽、講座等系列活動。2020年,「烽火仁心——林可勝與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在華僑博物院舉辦。

2010年,鼓浪語文化社群曾主辦「大愛無疆——郁約翰逝世100周年追思會」,美籍荷蘭人郁約翰醫生在鼓浪嶼創辦救世醫院,為鼓浪嶼人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跨越國界的大愛與良善是鼓浪嶼人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與傳承。

聲音

這個歷史國際社區 生動體現文化多元

鼓浪嶼曾經是華洋共處、社區自治、多元文化的歷史國際社區,來自歐美日各國的領事、洋行經理、傳教士紛至沓來。戊戌變法前後台灣同胞內渡、南洋華僑歸來,定居於小島。在不足兩平方公裏的地理單元裏,鼓浪嶼居民的多樣性、豐富性、品質性即使當時的上海也無法與之比擬。

水流交匯之處,必有魚群斑斕。人群匯聚之地,必有傳奇演繹。此次【裏斯本丸沈沒】所浮現出的梁秀金與約翰的異國之戀,以及由此引發的廈門全網尋找梁秀金的行動,還有袁迪寶與李丹妮的故事等,都是鼓浪嶼國際社區居民國際化、文化多元化的生動體現,對於今天廈門高素質高顏質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發展戰略具有微觀性個案意義,又有現實性參考價值。

——廈門市社科院【鼓浪嶼研究】編輯部主任、廈門大學鼓浪嶼研究中心副主任詹朝霞

相關新聞

【裏斯本丸沈沒】 今明廈門上映171場

這幾天,本報連續刊發尋人報道,尋找電影【裏斯本丸沈沒】中的廈門女孩「梁素琴」(梁秀金)。尋人過程引發全閘道器註,也讓【裏斯本丸沈沒】在廈門獲得了更大的關註量。

據了解,這部時長2個多小時的紀錄片今天在廈門各大影院共上映91場,明天將上映80場,不少影院一天排片四場。該片目前在豆瓣的評分為9.3,是今年豆瓣評分最高的一部電影。

紀錄片中有較大篇幅講述廈門故事。1942年,一艘押送盟軍戰俘的日本貨船「裏斯本丸」在途經中國東極島海域時被美軍擊沈。英國士兵約翰·韋花(John WEAVER)是船上戰俘中的一員。沈沒事件發生前,約翰與廈門女孩「梁素琴」相知相愛。

9月16日下午,梁秀金的女兒也會觀看這部電影。

(廈門晚報記者 林曉雲 龔小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