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法律的悖論】:真正復雜的不是法律,而是人性

2024-12-01社會

來源 | 法令文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三大專業之一,在漫長的法律史上,向來不乏燒腦無比卻又發人深省的經典案例,洞穴奇案、電車難題、囚徒困境等等不一而足,無不一次次引起我們關於人性的思考和關於公正的求索。


一名身患抑郁癥的高校女生,因從海外購買精神類藥品被抓,後被控走私毒品罪,最後即使被判了緩刑,女孩的人生軌跡也因為被貼上了犯罪的標簽而徹底改變。後來女孩問了羅翔老師一個讓他沈默良久的問題:不是說刑法是對人最低的道德要求,難道我在道德上做錯了嗎?我的行為邪惡嗎?


法律要講感情嗎?如何保證公正?自古以來的儒法之爭延續至今,仍難定論。人究竟是因為天性邪惡才犯罪,還是因為犯罪後才變得邪惡呢……


羅翔老師在新書【法律的悖論】中,用14個全社會廣泛關註又飽含爭議的法律熱點案例,透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和深刻的理性思考,展現法律特別是刑法在立法、司法、執法和守法各環節可能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向我們展示了法律的盲區,帶我們感受了思辨的力量。

1

接受悖論存在,承認理性瑕疵

有人問羅翔老師:法條裏都是「標準答案」,法律難道不是「該怎麽判就怎麽判」嗎?對此,英國法律史學家梅因有一句名言: 「任何法律一經制定,就已經滯後。」 羅翔老師也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法治是一種悖論性的存在: 「當每一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答案的正確性總是可疑的。」


羅翔老師指出,我們作為人本身就是悖論的存在,我們是渺小的,但我們又是偉大的。當你仰望星空,你會發現人類如此渺小。但唯有人類才會仰望星空,思考宇宙,因此人類又是偉大的。


同時提到,人是生活在這個世界的部份,我們無法跳出世界去對世界做整體性的把握,但人類的思維又不安分於對世界碎片化、局部化的認識,因此當我們試圖跳出我們的經驗事實,想對世界做整體化思考的時候就會出現二律背反。


並且告誡我們,所有的悖論都提醒我們:人類是有限的,理性是有瑕疵的,也許我們永遠無法把握對世界整體性的全域認識,無法完全開啟上帝視野。同時也提醒 我們要學會謙卑,不要在自己看重的事情上附著不加邊際的價值,要學會接受對立觀點的相對合理性,不要陷入理性的自負,更不要用「最好」去拒絕「較好」;能夠避免最壞,可能就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2

保持謙抑心態,遏止人性之惡

羅翔老師在書中提到「粉發少女網暴案」:24歲的杭州女孩鄭某華,拿著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向病床前的爺爺報喜,沒想到照片流出後,她因染粉色頭發而遭遇大規模網暴。

有人造謠「老少戀」,咒罵爺爺的健康狀況;有行銷號照搬圖片,編出「專升本」的故事賣課坑錢;有人「發色鑒人」,投擲「一個研究生,把頭發染得跟酒吧陪酒的一樣」的荒謬言論……

在網暴事件後,鄭某華患上了抑郁癥。被網暴後,鄭同學一邊記錄下網暴者的言論證據,一邊試圖透過法律途徑維權。然而,在無數人為其加油、鼓勵時,平台投訴卻屢屢失敗,網暴者也無處可尋,艱難的取證與維權之路讓鄭同學更加抑郁,也許這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2023年1月23日,她離開了這個令人悲傷的世界。


對不公保持沈默,是一種罪惡。當你遇到不公之時,便不會再有人替你發聲。誠然,為正義發聲值得尊重,但在網絡爆炸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披著道德的外衣,舉著正義的大旗,仗「鍵」走天涯,知名網紅「羅小貓貓子」、尋親少年劉學周,血的教訓仍沒有喚醒網絡施暴者,如今回想起來依然令人痛心疾首、扼腕嘆息。不知道其中是否有著法不責眾的原因。


凡此種種,不勝列舉,康德說: 「人,只不過是一根彎曲的木頭,所以不要期待人能做出正直的事情,因為人的本性就是彎曲的。」 尼采在【善惡的彼岸】中寫道,「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人性的底色,並非非黑即白,法律是解決社會難題的一道保障,但不能將所有的問題都歸結為法律問題。因此羅翔老師在一次講座中說: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無窮無盡的「張三」。正是因為人的內心有幽暗,所以法律的第一要義就是壓抑住人性深處的幽暗,讓我們心中的張三永遠只是一個想法,而不要成為一個「做法」。

對此,羅翔老師給出的答案是法治,一方面刑法要懲罰犯罪,維護底線道德;另一方面,刑法又要限制懲罰犯罪的權力本身防止它成為社會秩序的破壞力量。防止屠龍少年終成惡龍。


此外,法律人要有一種同理心正義,要有一顆悲憫之心,把自己代入弱者視野,而不是強人的角色。就像莫言所說,我們需要的不是那種剛吃完紅燒乳鴿,又趕緊給一只翅膀受傷的鴿子包紮的悲憫。即便是羊羔,也要吃青草;即便是小鳥,也要吃昆蟲:即便是好人,也有惡念頭。站在高一點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壞人,都是可憐的人。小悲憫只同情好人,大悲憫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惡人。

3

走出洞穴之外,追尋美好未來

書中,羅翔老師講述了大學期間的一堂英語課上,被外教問到想變成什麽動物,他的回答是螞蟻。宇宙之於人類,恰如草地之於螞蟻,雖然看不到超越我們視野的美,但在視野之外,還有更多更美更神奇的存在。這讓我不禁想起【三體】中的「射手假說」和「農場主假說」。


不過【三體】中,在經歷了人生至暗時刻,看清了人性的至暗底色之後,葉文潔陷入了徹底的絕望,以致不顧勸阻發射訊號,希望借助三體文明這個外力作用開解決人類自身的問題。而在陷入職業的失望與犬儒時,羅翔老師的選擇依然是向內求己,去追尋雖然目不能及卻真實存在的公平與正義。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羅翔老師就是這樣一個人,有過傲慢與狂妄,也有過謙虛和謙卑;曾有過一夜網絡爆紅,也曾有過因一句話被過度解讀而網暴退網。他一直推崇康德的一句話: 「我始終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運,只求改變自己的欲望,不求改變世界的秩序。」


作為一個法律業務愛好者,我從不覺得考過一本證書,背過幾個法條就可以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但起碼學習可以使自己保持清醒,不至於在愈演愈烈的漫天惡意中沈淪。

最後分享羅翔老師在法大2023屆畢業晚會上的一段致辭,和大家共勉:「其實我很想祝大家一帆風順,但是我覺得這不現實。智者說:人這一生至少有三件事是無法避免的:一個是苦難,一個是邪惡,還有一個是人生的終點。 所以,願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當下儲存足夠多美好的記憶,去對抗人生不期而至的苦楚;也願我們在記憶中能夠儲存足夠多的美善,能夠與邪惡相對抗而不和它同流合汙;更願我們能夠在記憶中有更多的美好,能讓我們平靜從容地走向人生的終點。」

(本文聲明 | 本文章僅限學習交流使用,如遇侵權,我們會及時刪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資訊網、北京北大英華科技有限公司及北大法寶學堂的法律意見或對相關法規/案件/事件等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