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3圈,每圈2小時,微信步數6000多步,徐匯區田林街道「田園啄木鳥」巡邏隊的隊員們每天就是這樣守護著家門口鳥語花香的「小濱江」——蒲匯塘。
系統治水:從「臭河浜」到「小濱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蒲匯塘因汙染而逐漸惡化,被周邊居民戲稱為「臭河浜」。自2017年起,田林街道會同市、區水務部門對蒲匯塘進行了全面治理。街道不僅建成多個初雨調蓄池,有效改善汛期水質,還大力推進雨汙分流改造,涵蓋36個小區,從源頭減少水汙染的排放。「清、截、攔、拆、修、補、管、測」等系列系統性的治理措施,最終使蒲匯塘的水質穩定保持在三類標準,為後續的生態景觀建設創造了條件。
蒲匯塘二期長春變電站段
在河道水質提升的基礎上,田林街道全力配合推進蒲匯塘沿線的步道貫通工程。原本,蒲匯塘沿岸被封閉的圍墻和單位私有的土地割裂成了一段段斷點。街道面對這些挑戰,透過深入協調沿河企事業單位和居民區,克服多重阻力,不斷做通群眾工作,取得居民和單位的理解與支持,最終成功使原本分散的綠地和步道形成連片的景觀帶,成為居民休閑、健身和交流的綠色生活空間。
蒲匯塘世家花園段
岸線貫通:生態與文化的有機結合
岸線被重新梳理,密閉的高墻變成了通透的圍欄,開放的步道和公園逐漸在河岸成形。宜山路至桂林路這段新生的河岸長達1088米,既有兒童遊樂場,又設有老年人休憩的花壇座椅,讓不同年齡層的居民都能在這裏找到舒適的空間。值得一提的是,街道在貫透過程中,充分尊重自然與文化的融合。在河段設計中,有意保留原褚家灣村頭的一棵古樹——這份象征鄉土記憶的存在。正如土生土長的居民褚衛國所說:「樹還在,家鄉就在。」這種人文關懷,不僅保留了田林的歷史銘印,也讓居民在步道上找到了歸屬感與認同感。
蒲匯塘世家花園科普段
為了讓生態治理成果真正惠及社區居民,田林街道結合「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建設理念,打造了多功能的濱水空間,將千鶴黨群服務中心·鄰裏匯設立在沿河步道邊。這個多功能中心不僅提供了運動健身、社區食堂等服務,還引入了基礎衛生和便民購物功能,真正做到服務周邊居民,提升生活質素。與此同時,街道還在沿河步道區域設定了休閑觀光區、海綿科普區和康健活力區等不同功能區域,不僅為居民提供多樣化的活動場所,也透過宣傳欄和景觀設施向居民推廣生態環保理念,讓這條河道成為集休閑、教育、健身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共空間。
蒲匯塘世家花園段
近年來,在社區治理的過程中,田林街道還註重文化元素的融入。在居民的提議下,街道在沿河步道增設文化展板,講述蒲匯塘變遷、田林故事和社區楷模事跡。透過「文化 生態」的模式,居民不僅了解了自己的「母親河」,更增強了他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參與感。
長春變電站
社區共治:自治共管,共建美麗家園
目前,蒲匯塘水美社區已基本完成硬件建設。如今,以「田園啄木鳥」誌願者巡河為主的河道治理機制長效化執行,並伴隨街道巡查,共同做好河道治理。這支巡邏隊最早由千鶴六居民區的幾名熱心居民組成,透過每天三班的定時巡邏,逐漸成為河道的「守護者」。他們不僅要勸阻在河道邊種菜的居民,防止植被被破壞,還要及時發現上報違章建築、勸阻夜間垂釣行為,甚至救助格拉斯哥流浪。他們被稱為「田園啄木鳥」,正是因為他們像啄木鳥般,細心、耐心地「啄」出一個個問題,才讓蒲匯塘煥然一新。
田林街道「田園啄木鳥」自治專案誌願者正在巡邏
「田園啄木鳥」專案得到了街道的重視和推廣,從最初的五六人擴充套件至如今的四個居民小區共32名誌願者參與。誌願者們每日巡邏累計超過6000步,他們說:「我們願意維護自己的家。」透過這樣的自治模式,居民逐漸形成了愛河護河的共識,共同促進河道治理常態化,使蒲匯塘成為田林街道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體現。
五年來,田林街道在落實「人民城市」理念的過程中,始終以人民為中心,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從系統治理到社區共治,再到文化融入,不斷完善生態環境、豐富社區功能、激發居民參與,成功將蒲匯塘建設成一個集生態、文化、功能為一體的濱水社區。蒲匯塘的改造不僅是生態環境的改善,更是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動實踐。未來,田林街道將繼續在這片土地上推進人民城市建設,讓生活在這裏的居民感受到家門口的美好與溫暖,讓城市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有力支撐。
文字:姚麗敏
制圖:黃珈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