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終於基本理順了。」姜曙站在倉庫門口感慨道。
1月13日,位於日喀則火車西站邊5間大型倉庫空曠幹凈,物資被整齊地碼放在特定區域。2號倉居里,來自物流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正在向倉庫管理員講解剛剛上線的物流倉儲系統使用方法。
位於日喀則火車西站旁的倉庫,當地各單位抽調的誌願者隊伍正在搬運物資。李楚悅 攝
1月7日9時5分,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裏,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災情發生的第二天,包括姜曙在內的第十批上海援藏幹部立即中斷返滬休假,全員在兩天內返回日喀則的工作崗位。
在日喀則市級災後工作中,上海援藏隊伍加入物資調配小組。
11日晚間,日喀則市發改委的一間會議室裏,由第十批上海援藏幹部領隊、日喀則市委副書記彭一浩領銜的災後物資調配組例會一直開到深夜。當日會議的核心議題正是包括板房、火爐等物資等調配問題。
上海援藏幹部、日喀則市審計局副局長姜曙返回日喀則後接到任務:在保證原本審計工作順利展開的同時,負責災後物資調配組倉庫現場的管理,迅速理順物資進出流程,形成規範系統。
1月8日,西藏定日縣人民政府釋出,即日起暫停接收尚未起運的物資。記者關註到,一旦嚴重災情發生後,救災物資、社會捐贈物資等都會在短時間內大量湧入災區。
當物資的供給趨於飽和,急需一套規範的物資倉儲模式,也考驗著周邊地區或更高一級政府機構的應對能力。
上海援藏幹部們給出了他們的解題思路。
借勢電商企業成熟流程
1月13日上午9點不到,姜曙就到了倉庫現場。這個以5間倉庫構成的倉儲空間,以接收社會捐贈物資為主。
「當地此前也沒有處理過如此重大突發的地震,在管理模式方面需要理順的部份不少。」了解倉庫情況後,姜曙等人發現了接收物資、合理倉儲、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問題,這讓他們感到有些棘手。
倉庫外景。李楚悅 攝
倉庫位於日喀則火車西站旁,是5個存量倉庫,總面積約為35000平方米。災情發生後,原本處於半閑置狀態的5個倉庫被全部騰出。最初參與建點的5人團隊,花了兩天完成了先期的貨物整理工作。日喀則市各單位的幹部、職工組建起誌願者團隊,接收隨時到來的社會捐贈物資。
位於日喀則火車西站旁的倉庫,卡車正在卸貨區。李楚悅 攝
物資接踵而至,物資積壓成為最實際的問題。
1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向日喀送來15個火車車廂的物資,包括水、面、茶葉等各種食物。除了一同抵達的板房直接運往受災縣,其余貨物都在5號倉卸貨。
現場有百余名誌願者參與,但最初的工作模式較為低效,物資分類工作在現場顯得極為繁重。
上海援藏幹部們聯系到了以物流見長的電商企業。該企業委派4名專業人士負責全面協調並指導倉庫的資源管理流程。
姜曙(右一)和電商技術人員、倉庫管理人員討論工作。李楚悅 攝
經過一天的重新布置和規整,現場人員被分成不同「科室」來負責不同種類的工作,第一天就處理完了積壓的物資。
盤點庫存後,姜曙發現倉居里最多的物資是水和即食麵這類生活必需品。「後續會有源源不斷的貨物,以及木材、牛糞等燃料運輸過來。」他要求把這些物資區分開來。
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各倉庫分工明確,1 號倉庫作為快進快出倉,主要存放米面油等食品類物資,因為這類物資消耗快,需求大,同時1 號倉庫也承擔著中轉分類的重要角色,將社會捐贈的繁雜物資在此卸貨後分向其他倉庫;2 號倉庫是被服倉庫,專門存放保暖的被子、衣物等物資;其他倉庫也各有其功能定位。
「我們給這些物資都做好了防潮處理。」姜曙對於當前的倉庫功能分類比較滿意。
借力線上資訊系統增效率
但新的問題很快出現。
日喀則從未經歷過如此規模的地震災害,面對突如其來的救災考驗,難免缺乏經驗。上海援藏力量借助上海在城市治理和管理方面的諸多經驗,在救災過程中提供了不少「上海思路」。
在發改委開的那場例會上,「清楚了沒有」「誰管的」「到底幾天能清楚」這樣直接的問題不斷提給在場的所有幹部。在構成物資調配的各個環節點位,都需要高效和精確,才能保證系統迅速運轉起來。
以物資調配來說,最關鍵的是流程規範、邏輯通暢、數據清晰。但看似容易的動態進出系統,在突發災難背景下,需要面對諸多不確定性。
「最大的挑戰就是你不知道物資什麽時候來,從哪兒過來,最終發去哪裏。」物流企業技術專家說。相較於大型電商的物流系統,救災物資儲備系統需要更多的隨機應變能力,清晰的鏈路尤其重要。
救災初期,物資抵達時,當地誌願者面對堆成山的物資,拿的是紙和筆錄入資訊,即便使用電腦也是用Excel軟件來記錄。
上海援藏幹部們迅速分析後發現,抓住問題的關鍵,建立起良性規範的收發制度是當務之急。
「災後物資錄入和發放都要做到精確統計。」審計部門出身的姜曙覺得,這不僅是對受災群眾和愛心人士負責,更是確保工作合規高效的關鍵。
上海援藏依托先進的物流管理軟件的線上系統,大幅提升了物資倉儲調配的效率。線上系統利於便捷管理多個倉庫的物資,不僅可以用手機來操作,還能詳細記錄物資名稱、數量、保質期、來源單位、圖片留痕等入庫資訊,以便後續追溯和管理。
線上倉儲系統界面。李楚悅 攝
但是,在當地工作人員和誌願者中推廣這個線上作業系統並非一帆風順。
2號倉居里,來自物流公司的技術人員把電腦架在物資上,手把手教倉庫管理員資訊錄入,如何選擇類目,如何送出流程,如何記錄破損情況……
「有人問我們為什麽需要使用這個系統。其實這個系統看起來繁瑣細致,很多類目要填,但只要熟練操作,不僅可以明顯提高效率,還能避免疏漏差錯。」為了讓當地人員接受這一理念,工作人員反復與當地誌願者溝通,並進行相應培訓。
援藏幹部們想了很多法子與誌願者們溝通。直到提及事關效率和受災群眾的實際需求,這個系統才慢慢在誌願者中普及。
此外,確保倉居里物資安全,也是目前重要的問題之一。「倉居里存放了許多高價值的物資,例如棉衣和皮衣,這些禦寒衣服單價都在千元以上,需要我們做好管理。」姜曙說。
姜曙介紹,在安全防範措施上,技防層面如網絡攝影機的安裝已於12日晚間基本到位,但人防層面仍存在漏洞,目前倉庫人員配置了6名管理人員,18名庫管人員。庫管人員不僅負責出入庫管理和日常巡邏,為了更好地守護物資安全,從13日起還將在倉庫內暫時居住。
「靠誌願者只能解一時之急。」姜曙說,「我們的初步想法是希望向日喀則市裏提出需求,安排公安的臨時警務站到倉庫附近。」
目前,姜曙和他所屬的上海援藏團隊以上海思路為物資倉儲逐步解題,做好一個倉庫流程後透過復制經驗形成系統。「這就像細胞分裂復制一樣,想把一個倉庫的流程理順做好,其他倉庫就可以復制這套管理模式。」
欄目主編:王瀟 文字編輯:王瀟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李楚悅 鄭子愚 陳欣怡 李佳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