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全國統一的春節噩夢,兩個字

2024-02-14社會

文/阿晚了沒

編輯/米利暗

大年初五,你家開始吃剩菜了嗎?

很多人不敢承認,其實有一大年俗,近年來越來越顯著了

——除了年夜飯能吃上新鮮的飯菜,春節其他時間其實都在吃年夜飯吃剩的飯菜。

早在回家之前,漂流在外的各省遊子,就已經預測了對於剩菜的具體品種,大家才發現:

原來,每年春節餐桌上

南方,有南方的噩夢,北方,有北方的陰霾。

過年美食噩夢之南帝

都說江浙滬就愛吃糯嘰嘰,年糕、粽子、粿子糕,不愧是水稻產地,一年四季都要有米。

但實際上的江浙滬孩子一到冬天,對糯嘰嘰的恐懼,不亞於老鼠看到粘鼠板。

對浙江人而言,年糕就是他們冬季主要的食物,算一種季節性省飯。

在浙江,年糕的做法可以超出你的想象。

為了消耗掉家裏幾百斤的年糕,浙江人可以做出碳水配碳水的,青菜米飯配年糕。

不喜歡煮青菜?那年糕炒青菜也不錯啊。

塌年糕、煨年糕、油炸年糕、苔菜年糕、烤菜年糕、年糕片炒年糕、湯年糕、鹹菜年糕、螃蟹炒年糕、年糕餃子……

這都是被消耗不掉的年糕逼出來的主觀能動性。

可能有人不知道年糕在冬天的浙江是什麽計量單位。

對浙江人來說,冬天的年糕噩夢不是一碗年糕那麽簡單,而是一盆年糕,一籃年糕,一袋年糕以及一缸年糕。

親戚之間走訪的主要伴手禮就是年糕,每家幾乎都有百來斤年糕。

年糕量之大,冰箱根本放不下。

浙江人必須要再學一門年糕養護的技能。

在浙江,養年糕比養魚還累,年糕需要一兩天就換一次水,溫度高了還會長黴點。

而每個浙江小孩,多少都有因為年糕吃多了消化不良的痛苦回憶。

朋友的爸爸到現在就不吃年糕,就是因為小時候吃積食然後高燒。

不過這種年糕攻擊,不單是浙江省自己內部消化。

有網友是山東人,老公浙江,現在過年,他們家裏的飯就變成了——

白菜炒年糕!

當然全國各地,在這種食物的痛苦上並不相通,因為大家的不幸各有不同。

雖說挨著江浙,安徽這邊消耗不掉的食物並非是什麽年糕而是炸糯米圓子。

圓子,是過年前就要準備好的。

到了過年的那幾天,這些成百上千的炸糯米圓子就會變成安徽人桌上的一日三餐,餐餐都逃不掉。

如果說炸圓子口感最好的時候是它剛出鍋的那一下,但絕大部份安徽小孩都趕不上炸的第一鍋,大家吃上的都是囤積在家最後用上鍋蒸出來的圓子。

如何形容的它的口感呢,其實也就是和脆香雞翼放一夜,第二天用蒸鍋加熱差不多吧。

一個春節過完,炸糯米圓子不是無緣無故消失的,安徽遊子體重秤上的數碼也不是平白無故上漲的。

順著地圖南下,到了湖南湖北和四川,那就是臘腸與臘肉的天堂。

這三省要是通婚了可不得了,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有網友是湖北人,現在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家裏人今年搞了1000斤臘貨,而男票是四川人,家裏也弄了1000多斤臘貨,要分一半給自己家,現在正想著如何拒絕。

送不出去就算了,自己消耗這麽多鹽分其實也挺費水的。

吃一餐喝三升水都解不了渴。

有網友回了家,實在是吃不消。

頓頓臘肉幹子,仿佛過個年家裏吃新鮮菜和犯法一樣。

再往南去,對於兩廣人而言,過年的痛在「嘰」也在「雞」。

前者是有由粿做成的糯嘰嘰,主打一個逢年過節必有粿。

粿的做法比年糕更具有誘惑性。

它看著就像是可口的甜品,種類也更豐富齊全,它的顏色也是頗具誘惑力。

縱然粿的形態千變萬化,也架不住天天見。

後者則是實打實的雞,年怎麽過是其次,雞一定是安排好了的。

雞確實好吃,也架不住每餐都吃。

沒有一只雞能活著飛出廣東,一道白斬雞,初一殺一只,初二殺一只,初五、初八......一直邊殺邊吃直到十五。

不過過年對於福建人來說,最折磨他們的不是廣東人,而是線面。

線面,每個福建小孩的噩夢。

吃慢一刻立馬就在碗裏無限繁殖,從一碗變成一盆。

福建的地域笑話之一就是當地發洪水,到了線面場,洪水被吸幹了一半。

就是這樣的線面,福建遊子逢年過節回家根本逃不掉,不但要吃還得吃完。

過年美食噩夢之北丐

不同於南方隔了個縣就迥異的美食,北方同胞在過年美食噩夢上就統一多了。

其最突出的就是餃子。

在這一點上,北方人繼承了當年秦始皇的魄力,在吃餃子這件事上比度量衡都要統一。

甭管你是氣溫負三十度的東三省還是中部幾省,一到過年,家家戶戶都是餃子。

正經北方人吃餃子,不吃帶湯的,只吃幹的,一盤最少十八個餃子先把胃吃大,再用吃過餃子的盤盛上餃子湯,這叫原湯化原食。

主打一個不怕你吃撐,不怕你漲肚,就怕餃子不能在胃裏泡發,美其名曰「溜溜縫」。

要是以為餃子只是某種過年的特產那就大意了,對於北方人來說,過節吃餃子是給節日一點面子,吃餃子這事兒全憑心情。

從小到大,開學吃餃子,放假吃餃子,來人吃餃子,送人吃餃子,天冷吃餃子(暖胃),天熱吃餃子(開胃),二十四節氣吃餃子,有事吃沒事吃高興吃不高興也吃。

別問是否左右互搏,問就是邏輯自洽——

醫聖知道不?就那個張仲景,誒,他也吃餃砸!

而對於年輕人來說,過年無疑更讓人想起被餃子支配的恐懼,從年三十到十五,睜眼餃子閉眼餃子,吃頓頓頓頓頓ⁿ餃子。

煮餃子、煎餃子、蒸餃子,剩下的餃子熱熱再吃,方言叫「teng餃子」,可謂一頓吃不完,剩下頓頓吃。

要是有人打個嗝,黃鼠狼都得捂著屁股自絕於世,內味兒之沖,繞梁三日。

而最噩夢的是,即便這樣,餃子也吃!不!完!

因為北方包餃子不是只包一頓,而是包夠能分給幾家吃好幾頓的量凍在冷櫃裏。

餃子皮純純手搟,能自家動手絕不假手於外人,早早就把以工代賑這事想明白了。

當你已經吃了幾天吃到眼前發黑,媽媽會再端來一盤餃子悠悠地說:「這不那天剩了點餡啊,我又和了點面,後來面和多了,我又調了點餡,今個面和餡都使完了,剩點餃子」。

好好好,媽媽的餃子就和你的欺騙餐一樣,想吃總能找到理由。

可能南方人不懂,畢竟鮁魚餃子之美味風靡九州,但重點是北方的餃子,它出現的絕大多數都是白菜。

以山東為例,白菜比珊瑚絨睡衣還要貫穿一整個冬天。

熬白菜,炒白菜,調白菜,包餃子也是白菜餡,問就是一句:「冬天你不吃白菜餡吃什麽餡啊?」

其他省份也沒好到哪裏去,在過年的飯桌上,各家有各家的餡料,但都逃不過那幾樣。

白菜豬肉是基本操作,然後是韭菜粉絲雞蛋、蘿蔔香菇豬肉、薺菜豬肉,不管什麽菜都不會以完整的姿態出現在桌上。

而餃子,它是永恒的C位。

也是因為如此,北方孩子格外喜歡正月十五。

在這一天,出勤率高達半月的餃子終於能夠退場,雖然中午還是餃子,但晚上你可以自由選擇是湯圓還是中午剩的餃子。

沒有孩子還會選擇餃子。

除了餃子,熬大鍋菜(簡稱熬菜)也是北方孩子的過年噩夢。

家常熬菜是以白菜豬肉粉條豆腐為核心,家裏剩啥菜就放一起懟的噩夢大雜燴!

對此電視劇【雙面膠】的麗娟非常有發言權,她就在演北方孩子對熬菜的怨。

第一頓,香噴噴的大白菜、紅薯做的粉條,炸過的豆腐幹,再加上自己家炸的小酥肉,能下三個饅頭。

第二頓,以第一頓熬菜為基礎,把剩菜胡蘿蔔炒肉、炒香菇倒進去成為不明混合物

第三頓,用剩下的湯,剩下的菜倒一塊,再從冰箱裏拿出炸過的丸子加點粉條……

以此類推,一盆熬菜從初一到初七經歷了人是物非的滄海桑田。

中原地區的另一道噩夢美食,是年前做的各種炸物。如酥肉、蓮夾、茄子、排骨、帶魚、丸子等為基礎,上碗蒸。

一到過年,扣碗(雞)、芥菜扣肉、扣碗(酥肉)、扣碗蓮夾齊聚一堂,裝點著硬菜的各個角落。

不同於熬菜,這玩意非常考驗廚藝水平,做的稍差就很像糟蹋食材,能把好好的食材折騰成剩飯的樣子。

更有苦扣碗久已的冤種發言,質疑這道菜的烹飪方式:

「不理解本來炸完酥酥脆脆的東西,非要變成軟趴趴的樣子。」

等到第二天熱飯的時候,所有的扣碗匯入同一個碗,所有的東西糊到一塊......

再配上年前蒸的能吃到三月份的各種饅頭,如一場無限流噩夢。

怪不得網友建議:大家聯系聯系換個年貨,各省出一家人湊一起過年。

南北互調,主打一個營養均衡。

過年,過的是情

面對網上鋪天蓋地的噩夢分享,很多人可能會問:

真的有那麽討厭過年的美食嗎?

其實也不是。

團聚、吃飯,是中國人春節的永恒主題。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籌備一頓豐盛的年夜飯,是一年中最激動人心的事情。

只不過如今大家的生活提上來了,日子越來越好,才慢慢發現,啥好東西也頂不住頓頓吃,年年吃。

有網友就形容「年貨過剩」的心情:天天吃會膩,不天天吃又會壞,壞了丟掉又嫌浪費,然後天天煮又沒人吃,惡性迴圈。

長輩遵循習慣,儲備大量年貨,做一桌子菜,但時代總要求習俗因時而易。

現在不是過去,那時物資匱乏生活條件不好,且食物不好儲存,才會在年前囤一堆吃的,天天炸肉天天吃,就為了過癮。

現在不至於,少做點有個意思就行。

它不僅僅是對時間的一個簡單跨越,更是家庭、親情等情感的強烈流淌,而食物,只是情的一種體現方式。

對現在的我們而言,過年的那份意義早已不局限於物質層面。

在這個交通發達、供給爆炸的年代,比起儲備滿滿的年貨,大家更願意頓頓簡單點、新鮮點。

吃什麽不重要,重要是的與家人共度的時光。

但話又說回來,我們「厭煩」這些美食,我們卻也從不會拒絕這些美食。

正如網友所言:「這些讓你厭煩的東西,在你背井離鄉多年後將會是你最想念的。」

回到家的時候是口嫌體正的「噩夢」,一旦離開家,這些食物又成了你的魂牽夢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