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吳越
「麪包、面粉貨架的商品,已經搶購一空。」台北時間9月27日深夜,住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華人張莉(化名),在超市感受到普通百姓對黎以交火的恐慌。貨架上,只剩下面粉袋子破損後,灑落的一層粉。
黎以沖突升溫十余日,當地百姓生活也急劇緊張。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南郊,及其南部多省持續遭以色列導彈襲擊,導致很多難民失去家園,流離失所,通往貝魯特的逃難道路也變得擁擠不堪。
黎巴嫩只有600多萬人口,面積1萬多平方公裏,是世界上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之一。然而,隨著本輪黎以沖突升溫,沖突存在失控風險,國際社會普遍擔憂「黎巴嫩成為第二個加沙」。
曾兩次去黎巴嫩交流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東研究所研究員李偉建看到,黎巴嫩長期處於沖突、內戰的陰影下。同時,國家「底子薄」、政府治理不善,也就此落下諸多發展「病癥」。黎以沖突規模一旦擴大,很可能會成為壓垮黎巴嫩的「最後一根稻草」。
9月26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南郊拍攝的在以色列空襲中受損的建築。新華社
黎巴嫩女孩呼聲: 我想來中國
台北時間9月26日20時許,潮新聞記者在與居住在貝魯特市中心的黎巴嫩女孩nana連線中,清晰聽到遠處傳來的爆炸聲。彼時,貝魯特南郊再次遭以色列空襲。讓她擔憂的是,黎巴嫩辦理護照需要5-6個月。但很顯然,她更期待早日帶著家人離開黎巴嫩, 「遠處爆炸聲不斷傳來,多處房子被炸毀,難民流離失所。」
回憶起過去十多日的經歷,仍心有余悸。 nana給住在浙江的好友李婷(化名)發微信告知,距離導彈最近的一次,是在貝魯特南郊籃球場。一枚導彈就在距離她不遠處落下後爆炸,聲音很響。「不知道下一個導彈將會落到那裏」,nana當時嚇壞了。
這幾天透過新聞,nana看到了中國外交部屢次發聲,表示支持黎巴嫩維護主權後,她告訴李婷,「想辦護照,來浙江學習,如果以後能找到工作的話,會留在中國生活。」
李婷為nana及家人的安全擔心。nana也說,拿到護照後要來中國,希望來浙江上大學,學治療心臟病的相關專業。
在本輪黎以沖突下,黎巴嫩多地學校面臨停課。 截至記者發稿, nana就讀的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沙基布阿爾斯蘭公立高中,停課進入第五天,「學校收留了很多難民,為他們提供免費的住宿和食物。」nana介紹,預計黎巴嫩時間9月30日,他們才有可能復課。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南郊,在以色列空襲中受損的建築。受訪者供圖
巴以沖突持續40多年,雙方矛盾根深蒂固。在黎巴嫩這一代年輕人的記憶裏,從小便熟悉戰爭,也飽受戰爭負面影響。如今新一輪黎以沖突升級下,戰爭的血腥、殘酷,再次真實地發生在黎巴嫩。更多的居民樓、商業區在彈火中被摧毀。
多名受訪者提供的影片裏,導彈襲擊貝魯特南部達耶郊區時,炮彈落在居民樓,也擊中了普通百姓,一片血肉模糊,電線桿倒翻,建築碎塊掉落,滿地碎石……
其周邊的醫院,滿身血的受傷民眾躺在病床上等待止血、急救,還有一些傷者正在被擡進醫院尋求緊急救治,剛失去孩子的母親,癱倒在地上掩面痛哭。傷者數量遠多於醫護人員,醫院正在滿負荷運轉。
9月24日,黎巴嫩貝魯特一輛在以色列空襲中受損的汽車。新華社
黎以沖突,更加劇了人道主義危機。黎巴嫩官方數據顯示,目前其全國565處安置中心已累計登記7.71萬名流離失所者。面對殘酷、血腥的戰爭,尋求和平家園是普通百姓的共同心聲。nana期待離開,這也是戰爭陰影下,很多黎巴嫩年輕人的選擇。一位黎巴嫩華人在朋友圈寫下感慨:年輕人遠離家鄉親人,到海外尋找出路。這就是戰爭,讓黎巴嫩上演著悲歡離合。
華人親歷:「黎巴嫩已經經不起任何風浪」
隨著黎以沖突加劇,黎巴嫩新的社會壓力隨之而來。據新華社報道,受以軍大規模空襲的城市之一提爾,當地難民紛紛逃向貝魯特,公路嚴重擁堵,原本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現在得花七個小時。
今年8月,李婷在貝魯特周邊城市看到,很多房屋墻壁上保留著彈孔,受損建築來不及修復。讓很多華人不願意看到的是,黎巴嫩又面臨沖突升溫,普通百姓受戰爭牽連,加劇生活艱難。
與李婷一樣,不少黎巴嫩華人看到這一幕,也是憂慮不已,「黎巴嫩確實經過太多劫難,處於崩潰邊緣,已經經不起任何風浪,更何況是戰爭。」
即使在黎以沖突爆發前,黎巴嫩也有現實困境,教派矛盾、國家治理無序等問題長期困擾黎巴嫩,黎巴嫩政府政治危機不斷。這些年,在黎巴嫩第二大港口黎波裏生活多年的周梅(化名),經歷了黎巴嫩經濟危機,她看到黎巴嫩經濟水平位列中東國家末位。
「2019年至今,黎鎊與美金的匯率由1500:1,一路飆升到如今的90000:1,隨之黎巴嫩銀行破產,經濟也跌入低谷。」周梅說,經濟不景氣再疊加黎以沖突加劇影響,黎巴嫩經濟雪上加霜,「一些人甚至買不起大餅,填不飽肚子。」
9月26日,在黎巴嫩的黎波裏,人們為來自南部地區的流離失所者準備食物。新華社
而本輪黎以沖突無疑加劇了黎巴嫩社會矛盾。並且,此次沖突加劇,也將被載入史冊——這是繼1982年、2006年之後,黎以兩國爆發的第三次大規模軍事沖突。持續的戰事讓黎巴嫩滿目瘡痍,社會動蕩。
9月23日,以色列對黎巴嫩空襲從清晨持續至深夜,黎巴嫩經歷了黎以沖突升級以來「最血腥一天」。據新華社報道,以軍23日對黎巴嫩的空襲已導致至少558人死亡,其中包括50名兒童,另有1835人受傷。死傷者大多為手無寸鐵的平民。
周梅無奈,戰爭中受苦受難的黎巴嫩百姓,流離失所,有的失去家人,有的孤身背著一條被子走在街上,他們何嘗不希望生活在和平的環境?
9月25日,敘利亞大馬士革郊外的敘黎邊境口岸拍攝的來自黎巴嫩的流離失所者。新華社
潮新聞記者采訪獲悉,目前黎巴嫩有很多民間組織,給難民提供食品和生活必需品。而從黎巴嫩南部撤離的難民,一部份投親靠友,一部份被安置在黎巴嫩政府開放的公立學校,還有一部份難民前往了敘利亞。
看到來自黎巴嫩百姓的救助需求,很多華人積極參與到了難民救助中去。他們向潮新聞記者表示,大家都很憤恨沖突加劇,黎巴嫩是他們的第二個故鄉,喜歡它秀麗的自然風光,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且黎巴嫩人對中國人很友善,如此美麗且有文化底蘊的國家不應該被破壞。」
尋呼機爆炸點燃沖突,全面戰爭一觸即發?
本輪黎以沖突升溫背後的「宣戰」,便是9月中旬的尋呼機爆炸事件。在過去的半個月,尋呼機爆炸升級為黎以相互襲擊,「互相掐架」,而且局勢日漸升溫。
據新華社報道,9月17日和18日,黎巴嫩接連發生的尋呼機爆炸事件,殺傷力不可小覷,累計已造成37人喪生,近3000人受傷。與此同時,該事件引發貝魯特南郊、貝卡谷地和黎巴嫩南部大範圍恐慌和混亂場面。
李偉建介紹,真主黨既是一個組織,也是一個政黨,但又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在黎巴嫩的影響根深蒂固。此外,黎巴嫩派別林立,沒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本身就是脆弱的。鑒於此,以色列軍方多次揚言,「要把黎巴嫩打回到石器時代」。
新一輪沖突爆發以來,除了目前的空襲外,以色列已經為可能的地面進攻做好了準備,而且具有明顯軍事優勢。據新華社報道,黎巴嫩真主黨指揮官死於以軍空襲,真主黨無人機部隊、導彈部隊、精銳部隊等的高級指揮官也被「定點清除」。
「新一輪黎以沖突升溫,以色列戰略有著雙重考慮,一方面希望消除真主黨進攻能力,以色列試圖瓦解真主黨軍事指揮體系,甚至將他們驅逐出黎巴嫩南部一定區域。另一方面希望重建中東地區軍事威懾力,維護本國安全。」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研究員鄒誌強向潮新聞記者分析。
9月24日,在位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第79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開幕式上致辭,呼籲國際社會不能讓黎巴嫩成為「另一個加沙」。新華社
面對逐步升級的中東局勢,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再次呼籲和平。美國總統約瑟夫·拜登24日在聯合國大會上說,以色列與黎巴嫩爆發「全面戰爭」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應借助外交途徑解決沖突。黎外交部長阿蔔杜拉·布·哈比蔔指責美國言論蒼白無力,作為以色列親密盟友與最大軍火供應國,美國本應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實際上,黎以邊境地區一直小規模沖突不斷。黎巴嫩政府下屬的災害風險管理小組9月26日發表聲明說,自去年10月初以來,黎巴嫩真主黨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已在黎巴嫩造成1540人喪生、5410人受傷。在黎以沖突下,國際社會普遍擔心,「如果本輪沖突升溫失控,黎巴嫩或將變成第二個加沙」。
對此,李偉建向潮新聞記者分析,8月以色列稱在加沙走廊的作戰「基本結束」,但實際上並為達到消滅哈馬斯的目的,反而給加沙地區帶來人道主義災難。為了轉移矛盾、指責,以色列又將矛頭對準黎巴嫩。
「目前美國正處於大選關鍵期,其對黎以沖突的態度並不明朗。以色列在美國經費、彈藥供給不足情況下,不會公然擴大黎以沖突規模。」李偉建向潮新聞記者分析,黎以沖突會在升溫與降溫中持續,直到本輪美國大選結束,最終美國態度將對黎以沖突未來走向起決定性作用。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