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講好玄奘故事、傳承玄奘精神——評【玄奘全集】

2024-08-30社會

「玄奘西行求法」作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事例,不僅體現出中國人學習域外文化的堅韌精神,而且也彰顯出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和包容性。在新時代「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講好玄奘故事、傳承玄奘精神具有特殊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作為河南省重大出版工程【中原文庫】首批出版的圖書,【玄奘全集】自2023年11月出版以來,在國內外學術界、出版界、宗教界等產生了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這部著作由中州古籍出版社策劃統籌,廣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漢文大藏經研究院研究團隊負責點校整編,全集共計53冊、2000余萬字,是國內首次對玄奘著作進行的全面、系統的點校整理。整體上,個人認為該全集至少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編纂理念兼顧學術性和普及性,呈現更為豐滿的玄奘形象

【西遊記】中「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師徒四人「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的一幕幕經典畫面瞬時映入眼簾。這種藝術化的「玄奘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除此之外,「玄奘形象」還有另一維度,即一流的哲學家、文學家、轉譯家、外交家等,他所留下的巍峨佛學經典對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發揮著巨大作用。如何完整呈現「玄奘形象」,拓展對玄奘認識的深度和廣度,是編纂【玄奘全集】的重要問題意識之一。

在全集【序】中編者分六個板塊全面系統總結了玄奘的生平、譯作,兼顧學術性和普及性。第一個板塊是玄奘的傳奇經歷,即第一部份。借助文中註釋閱讀正文可以看出,這一部份史料來源廣泛,史實內容厚重,但又不乏閱讀的趣味,相較於以往傳記的繁長而言,此部份倒顯得幹練而又不缺深度與廣度。第二個板塊是玄奘的譯作等,即第二、三、四、五、六五個部份。第二部份則是就玄奘所譯介的知識體系進行說明,詳細交代了玄奘譯經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轉譯【瑜伽師地論】為中心,兼顧與之相關的其他經書(用時六年),第二個階段是以轉譯【俱舍論】為中心,同時遍及與之有關的所有著作,這是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所依的論書(用時十年),第三個階段是以轉譯【大般若經】為中心(用時四年)。從玄奘所譯經書可以看到玄奘在因明科、對法科、戒律科、中觀科、瑜伽科上(古印度學問體系劃分體系)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並且,玄奘亦將【老子】轉譯成梵文,流傳於迦摩縷波;將【起信論】從漢語重新轉譯為梵文並傳於印度,彌補了此經在印度的缺失。第三部份對玄奘的佛學思想進行簡要概括,從「五種性」「理佛性」「三自性」「因明」四個部份予以闡述。第四部份是玄奘學說的衰微與復興,詳細考證並分析了玄奘學說的流傳情況,特別是近代以來玄奘學說的發展情況,從歷史的角度對思想史予以把握。第五部份則是關於玄奘的轉譯,一是轉譯特點,主要體現在「忠實於原文」「五種不翻」兩大特點;二是玄奘譯經的「譯場」,這裏詳細介紹了唐代佛教譯經的十大組成部份,這是以往解讀之中所少見的部份;三是對其他佛教的格義批判說明;四是文字轉譯背後的中印思想差異以及學術和文學轉譯的不同維度;五是針對玄奘轉譯的各路評價;第六部份是舊譯新譯之爭,關乎的是玄奘所統一的佛學經典範式與不同門派以及傳統轉譯及經學解讀模式之間的沖突問題。第三個板塊是玄奘西行的相關影像與書,即第七、八部份。影像是「玄奘負笈圖」,書則是【大唐西域記】,編者詳細地梳理了這兩個圖與書的前因後果。第四個板塊是世界意義上的玄奘,即第八、九部份。這一板塊既包括世界意義上的玄奘形象,亦包括【慈恩寺】的研究與轉譯,特別是東亞日本、南韓和德語世界中對玄奘及其思想的研究解讀。第五個板塊是玄奘的遺產和評價,即第十、十一部份。歷經朝代的更叠與無情的戰火,有形與無形的玄奘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都受到影響,但歷史上玄奘遺骨的重尋以及玄奘寺廟的重建,為玄奘精神提供了載體和空間。文中較為全面地收集了古今中外關於玄奘的評價,肯定了玄奘的不世之功。第六個板塊是關於【玄奘全集】的說明,即第十二部份。這部份交代了玄奘現有文獻存在的問題以及本次全集的底本選擇,現存玄奘部份相關文獻資料的殘缺、排版印刷的錯訛層出不窮,亟需一個經過精心整理點校、系統廣泛收集的全本問世。本次全集的整理選擇了印刷質素較高的【乾隆版大藏經】為底本。透過以上六大板塊的系統梳理,編者為讀者呈現了一個更加豐滿、立體的玄奘形象。

【前言】則是圍繞玄奘的「生平述略」「譯經弘法」以及【玄奘全集】的「價值探析」「突破之處」四個部份詳細展開。特別是後兩個部份就【玄奘全集】的學術史地位做出了中肯的定位與評價。【玄奘全集】不僅突出一個「全」字而且也突出一個「新」字。「全」字在於其所收錄內容之廣泛全面,包括玄奘主持轉譯的佛教經論75部和玄奘口述成書的【大唐西域記】,以及其門下弟子筆錄的各種口義、後世學人撰寫的玄奘學說、流散於海內外的玄奘呈奏表啟及敦煌殘卷所存玄奘詩等。「新」字在於其不是簡單的整理組譯,而是集中九部經典互勘而成。【玄奘全集】並非是簡單選擇某一單一文本予以點校整理,而是在大量占有資料的基礎上予以整體性把握。依據「校勘說明」,本部全集是以【乾隆大藏經】為底本,結合八種漢文大藏經進行比勘校對,即【房山雲居寺石經】【資福藏】【趙城金藏】【磧沙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高麗藏】。此舉在保障全集資料來源的準確性和豐富性的同時亦有效地增強了全集的學術權威性。並且,與金陵本比較,【玄奘全集】增加的附錄也展現出其「新」所在。由此足以見證編者用心之良苦、工夫之紮實!

其次,譯經部份。在典籍通俗化方面,【玄奘全集】采取句讀、題解等方式降低了古籍閱讀難度。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佛教典籍大多采用無句讀式的排版印刷,【玄奘全集】第一次采用現代標點的方式對全集進行系統化地點校整理,並且在每部經論的開頭都撰寫「題解」,例如【阿含部·緣起經(卷一)】之「題解」,這裏將本部經書的名稱、卷數、首次撰寫時間、地點、人物等基本資訊予以清晰表述,並且就本經內容的具體情景、對話語境以及其中所蘊含的主要概念範疇、思想等予以簡明扼要地介紹,同時交代該經歷代通本異譯情況。讀者只需要認知閱讀「題解」,便可在進入正文之前就能夠對經文本身有著通體地把握。同時,全集之中收錄玄奘著作1部,即【大唐西域記】(十二卷),附錄1部,涵蓋各種玄奘傳記及玄奘年譜,以便讀者知曉玄奘生平事跡。其次,在典籍專業化方面,依據總目錄來看,除去著作和附錄部份,全集共收錄玄奘譯經51部。深入到每部經中,有以下幾點值得註意:第一,精準句讀。盡管這一舉措上文談到可便於閱讀,但其背後所代表的是專業化的校勘工夫,是對經文本身內容的一種內涵界定。第二,參照註釋。主要是在交代每部經書的文本情況,如底本、互校本資訊,以及針對不同版本之間關於姓名、概念等內容所存在的誤譯校正,力求每一個文字、詞語和概念做到有理有據,由此可見編者治學之嚴謹!

二、從思想和文獻兩個角度突出體現玄奘在中印文明互鑒中的貢獻

根據【玄奘全集】目錄來看,內容涵蓋「般若部」「華嚴部」「律部」「密教部」「經集部」「毗曇部」等諸多部份,這既呈現了玄奘對於古印度佛教哲學東傳的歷史貢獻,同時也將玄奘在佛教中國化歷程中的重要地位予以凸顯。【宋高僧傳】曾載:「奘師為瑜伽唯識開創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作為唯識宗的重要祖師,一方面玄奘不僅新譯數量眾多的唯識經典,而且將唯識學舊譯經典進行重譯,使唯識宗思想體系在中土得以系統傳譯;另一方面玄奘在譯經的同時註重弟子的培養,邊譯邊講,培養了諸如窺基等著名的弟子,為唯識宗的成立奠定的基礎。從文獻和思想兩個角度,【玄奘全集】突出體現玄奘在中印文明互鑒中的貢獻。

首先,【玄奘全集】中所收錄的經典奠定了唯識宗經典體系。第一,根本大經。【玄奘全集】的「經集部」之【解深密經】和「毗曇部」之【瑜伽師地論】,是唯識宗的根本經典,唯識宗的諸多宗派佛教義理皆是由此而生。第二,「六經十一論」範式。如「六經」之中的「經集部」之【解深密經】、「毗曇部」之【阿毗達摩經】;「十一論」具體是指「一本十支」,其中「一本」是指「毗曇部」之【瑜伽師地論】,「十支」則包含「毗曇部」之【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觀所緣緣論】【唯識二十論】【辯中邊論】等。第三,重要典籍。【玄奘全集】中所收錄的如「毗曇部」的【成唯識論】、「論集部」的【因明入正理論】等,這些都是唯識宗的重要典籍。

其次,【玄奘全集】中所收錄的經典要旨開創了唯識宗的理論方向。第一,「三時教」。「三時教」主要與「經集部」的【解深密經】和「毗曇部」的【瑜伽師地論】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以上述這些經書的主旨思想為依據,以玄奘為代表的唯識宗將全部佛教判釋為「有」「空」「中」之「三時教」。具體而言:初時「有」教,為聲聞、緣覺二乘說【阿含】等經,主張「我空法有」。第二時「空」教,為大乘人說【般若】等經,宣揚「我法二空」。第三時「中道」教,普為發趨一切乘者說【華嚴】【解深密】等經,宣說非有非無之中道,此為真實了義教,前二時教為方便不了義教。按照窺基所言,這種判教方式並非是按照時間順序予以展開,而是按照「義類」即義理的淺深層次而作出的判釋,其後來又提出「八宗」判釋:把小乘的主張判為六宗(我法俱有宗,法有我無宗,法無去來宗,現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把大乘空宗和有宗分別判釋為一切皆空宗和應理圓實宗。小乘的六宗後為華嚴宗法藏所采用。第二,「萬法唯識」。這主要離不開「毗曇部」的【成唯識論】以及後來窺基的進一步發揮。心識作為主體的根源地位,一切諸法都是由心識變現出來的,心識之外並無獨立的客觀存在。其關於諸法實相的理論都建立在阿賴耶識緣起的基礎之上,包含「八識說」和「三性三無性」說。「八識說」中眼、耳、鼻、舌、身識為前五識,第六識為意識,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真如等)。其中第八識又稱為「種子說」或「藏識」,「阿賴耶者,此翻為藏」。它能執持含藏萬法的種子而不消失,是諸法賴以現生的根本原因,是生死輪回的主體,具有宇宙本根的意義。前五識相當於我們所說的感覺,各以自己所能感覺的外境為認識物件,第六識相當於我們所說的知覺,是對感覺的綜合,具有了別不同之法及其相互關系的功能,前六識聯合起來,能起區別事物的作用。第七辨識具有思考衡量的作用,溝通前六識與第八識橋梁。唯識宗借助建立第八識來說明宇宙萬有的來源、特性與變化規則的這種緣起論,稱為「阿賴耶識緣起」。「三性三無性」一說對諸法的實相作出了闡釋。「三性」指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主要是從不同的認識主體對諸法實相的不同認識角度立論。「五種性」主要以「毗曇部」之【瑜伽師地論】為依據。唯識宗的觀點則秉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瑜伽形派的「五種性」說:主張一部份眾生無有佛性,不能成佛。具體而言:聲聞乘種性——小乘種姓——成羅漢;辟支佛乘種姓——中乘種姓——證辟支佛果(羅漢的一種);菩薩乘種姓 ——大乘種姓——成佛;不定乘種姓——可成羅漢,緣覺成佛;一闡提迦——無佛性。

再者,【玄奘全集】中的理論體系體現出隋唐宗派佛教的特點。湯用彤先生曾這樣定義「宗派」二字:「佛法演至隋唐,宗派大興。所謂宗派者,其質有三:一、教理闡明,獨辟蹊徑;二、門戶見深,入主出奴;三、時味說教,自誇承繼道統。用是相衡,南北朝時實無完全宗派之建立。」上述經典所蘊含的佛教義理體現出宗派佛教的以下特點:第一,系統的宗派化。唯識宗以「判教」的方式系統地分析、整合佛教不同派別及其之間互異的經典,並依據「義理」賦予相應的地位。每一宗派各有自己的歷史,有公認的創始人或祖師,有相對統一的教義、教理、教規和修行辦法,有嚴格師承關系的僧眾團體,有較為固定的根本祖庭和修行道場。唯識宗的傳法體系為無著—世親—陳那—護法—戒賢—玄奘—窺基—慧沼,修行道場為西安大慈恩寺。第二,強調三教調和。調和性表現在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也即各宗派佛教融合儒家、道家等,這裏面同時也體現出宗派佛教的儒家化和道家化的特點。在玄奘所註釋的諸多典籍中皆可看到他對印度佛教以及本土舊的經典的新詮釋,這一詮釋不僅吸收傳統儒道文化因素,而且在佛教立場上對這些因素進行融合解讀,特別是事關「孝道」「成佛」等部份。第三,判教基礎上的禪義融攝。這和第一個特點有所交叉,但這裏更多是強調統一性和圓融性。所謂統一性是指修行和理論的合一並重,玄奘的整個轉譯過程正是如此;所謂圓融性是指宗派佛教內部義理的圓融,玄奘所主導的教義修訂和義理爭論都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並且這一問題實質上也是玄奘西行求佛法的動因之一。

三、回應時代課題,賡續和挖掘玄奘精神的當代價值

盡管【玄奘全集】由今人所整理,但其中經典歷經歷史洗禮而價值不衰。無論是其所處的隋唐時期還是當今社會,皆有著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立足古之隋唐而言,玄奘所主持的譯經活動是鳩摩羅什以後又一次大規模的佛教經典傳入,不僅系統豐富了佛教典籍,為佛學文化的繁榮奠定了文獻基礎,而且增強了中印文明互鑒的深度與廣度。玄奘雖宗唯識,但註重融合各家學說並作出理論創新,對唐代佛教的興盛具有重要地位。玄奘廣泛的佛教社會活動,推動了佛教中國化以及佛教在民間的傳播。玄奘對漢文佛典的梵文回譯擴大了中國化佛教的影響力,佛教成為中外交流的重要文化載體之一。玄奘站在佛教立場,順應隋唐儒釋道三教融合的趨勢,唯識宗所主張的「五種性」「萬法唯識」等獨具特色的哲學觀點,啟發和影響了唐以後儒佛道三教理論創新。「萬法唯識」強調心力的作用,所蘊含的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有為的人生境界,激勵了一代代仁人誌士。

立足今之時代而言,【玄奘全集】不僅體現出上述所言的文化理論價值,而且也體現出值得著重發揚的「玄奘精神」。玄奘被魯迅先生稱為「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對理想永不放棄,對信念始終堅守,這是一種追求真理、飽含信仰的精神。玄奘西行,放之當今而言亦並非易事,九死一生的險途無不考驗著對真理的篤信和對信仰的堅守,這種崇高理想與堅韌意誌和頑強的作風是玄奘故事所呈現出來的精神特質。學成之後毅然歸國,數十年潛心譯作傳教,這亦是一種愛國情懷。勇敢走出國門,立足本土文化判教成宗,這亦是一種積極探索人類文明交往互鑒的進取精神。【玄奘全集】之中的經典既體現出文明交融互鑒,又體現出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創新性。玄奘作為一個案例,為中外文明互鑒提供了歷史經驗,【玄奘全集】的編纂為我們進一步挖掘玄奘精神的當代價值提供了文獻依據和研究空間。

總之,【玄奘全集】的出版彌補了學術界對於玄奘文獻收集、整理和研究的部份空白,因此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全集的出版對於挖掘玄奘精神的當代價值,展現中華文明包容、創新的突出特性,促進「一帶一路」中外文化交流,增強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邵宇,系鄭州大學哲學學院講師 整理: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柴如瑾、通訊員徐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