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退休後在哪裏養老更合適

2024-10-05社會

退休是人生有一次分水嶺,怎麽安排養老生活有一次我擺在面前,怎麽安排養老生活,除了自身的意願還和自身的資源關系重大: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定居地點和生活模式!

01

王樹根是子弟兵解放後轉業到兵團工作,後來和湖南女兵劉淑芳結成夫婦生了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兒子大學畢業分在省城工作定居,成為王樹根夫婦的驕傲;兩個女兒則在身邊,王樹根夫婦一直住在單位分給的平房裏。

王樹根剛剛辦完退休手續就被兒子接到省城居住,兩套房子相距不遠,兒子周末都會抽空過來看看。

隨著年齡的增長,王樹根夫婦腿腳不太方便,就提出:「我們想回去生活,那邊老朋友、老同事多。」

兒子理解父母的想法,委托大女兒幫忙搞定房子,這才把父母送回原工作地生活。

怎麽陪伴老人一家人商量的結果:已經退休的大女兒每天過來幫父母采購生活用品,王樹根給大女兒2000元生活費,兒子也拿出2000元給大女兒,感謝她替自己照顧父母。

小女兒退休的時候,王樹根已經去世,劉淑芳獨自生活有點困難,小女兒家的孩子剛剛大學畢業不需要幫忙,小女兒夫婦索性住在劉淑芳家裏。劉淑芳的薪金卡交給小女兒打理,兒子照例每個月給小女兒2000元的辛苦費。

小女兒幾乎寸步不離地陪伴在劉淑芳身邊,女婿下班也陪著劉淑芬聊天,逗她開心。

02

張世國夫婦都是石油基地的職工,兩個女兒大學畢業後,大女兒在昆山工作,小女兒定居在長沙。

張世國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有哥哥,下面還有妹妹,父母的養老問題不用他操心。媳婦尹玉梅是那個年代難得的獨生女,玉梅早早在市裏給父母購買了養老房改善居住環境,更方便照顧。

父母一天天老去,張世國也到了退休的年齡,和媳婦一起照顧嶽父母的生活起居、生老病死。

此時,大女兒和女婿被調到貴州分公司工作,女婿被任命為分公司負責人,自然一家三口定居在貴州工作生活。

沒有嶽父母的牽絆,張世國夫婦就考慮在哪裏定居養老:

石油基地排除在外,房子是單位的只有居住權沒有產權,更何況退休的那些同事早就離開了基地。

此時,養個女兒都邀請張世國夫婦到身邊養老,他們沒有貿然答應,說什麽要考察一番。

夫妻兩個先到長沙體驗,感覺很不好:夏天悶熱潮濕,冬天寒冷,而且沒有暖氣,這讓張世國夫婦不能接受。

緊接著夫妻兩個又到貴州體驗生活,經過了夏天和冬天,感覺氣候相對溫和,於是夫妻兩個賣掉給嶽父母購買的養老房,在大女兒身邊購置一套小兩居,從此安定下來。

03

吳老漢和老伴生活在大西北的小鎮上,年輕的時候就經營一家雜貨鋪養大兩個兒子。大兒子在大學報到前夕青黴素過敏當場就過去了,小兒子後來考到杭州上大學,畢業後留在杭州成家立業,吳老漢夫婦拿出所有的積蓄幫兒子買了房子。

人忙碌慣了,即便吳老漢都七十多歲了依然經營著店鋪,小兒子於心不忍多次勸說父母:「把店鋪轉讓掉來這裏生活,互相有個照顧。」

剛開始吳老漢沒有當回事,後來兒子說的次數多了,吳老漢才答應:「我和你媽先把店鋪關掉,過去住一段時間看看再說。」

兒子擔心父母過來一起住不方便,特意在同小區租個一居室,生活用品一應俱全,每天下班先過來看看父母。

而吳老漢夫婦多半生都居住在小鎮上,很難適應大城市的生活,即便柴米油鹽醬醋茶兒子面面俱到,老兩口不認識人,也不會手機支付,更不會導航,只能在小區附近轉轉,多半時間都窩在家裏。

一段時間後,吳老漢夫婦和兒子抱怨:「在這裏居住仿佛坐牢一樣,我們還想回到小鎮上生活。」

兒子左右為難,畢竟父母年事已高,獨自生活不方便,生病什麽的自己也解決不了。住在這裏,他們又不適應,到底該怎麽辦?一時也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

04

孫樹軍年輕那會被叔叔從山東老家接到新疆討生活,憑借一己之力孫樹軍考到學校當老師,幾年之後憑借一手漂亮的字型,孫樹軍被調到機關工作,從此平步青雲,找了一名老師當媳婦,婚後生下兩個女兒。

夫妻兩個平時在地級市工作,把家安在省城方便兩個女兒讀書。

大女兒大學畢業後被孫樹軍安排在司法部門工作,並且和同事結為夫婦;小女兒大學畢業留在了省城。

退休之前,孫樹軍級別到副師級享受到了別墅級別的住房待遇,上下兩層八個臥室,夫妻兩個居住顯得空蕩蕩的。

辦完退休手續,孫樹軍就邀請大女兒一家住過來,還能給女兒女婿幫忙,女兒女婿自然樂意。

孫樹軍和老婆當時就報了駕校共同考駕照,而且都是一把過,讓年輕人佩服不已。

二胎政策放開,大女兒家積極備孕生下二胎兒子,剛好湊成好字。

從此,孫樹軍早晚接送大寶上下學,老婆在家帶二寶,閑暇的時候,夫妻兩個侍弄院子裏的菜地,冬天搞個小拱棚,純天然蔬菜,環保衛生。

最主要的是一家人住在一起彼此都有獨立的空間(女兒一家住樓上),又其樂融融。

05

李梅65歲那年查出乳癌,及時做了切除手術,醫生叮囑:「每半年復查一次。」

李梅倒是坦然:「復查出復發了又怎麽樣?難道還要在接受一次又一次的化療?」

思考一段時間李梅和老伴說了自己的想法:「我的身體就這個樣子,指不定哪一天就不行,不想在家等死然後火化。我想慢慢走慢慢尋找合適的安葬地方。」

李梅辛苦半生既要工作又要撫養孩子,老公才有精力打拼自己的事業,如今需要老公的陪伴,老公把家賴恩頓一下,夫妻兩個開車上路了。

每到一個地方,夫妻兩個就短租一套房子,拿出自己配備的廚具購買當地的食材烹飪美食,每天睡到自然醒,精神飽滿外出走動。

這個地方待膩歪了,再換下一個地方,一年四季根據氣候的變化選擇不同的地方。

轉眼間三年過去了,李梅一次也沒有復查過,她請求老公:「我那天不行了,就在當地火化,不要通知兒子來回奔波。在山區就把骨灰撒到山上,有河流就撒到水裏,千萬不要買墓地。」

從目前的狀況看,李梅狀態還不錯。

退休後在哪裏定居沒有統一的模式,適合自己才是王道:

子女在身邊的盡可能在原住地養老;

子女在外地的條件特許就到子女身邊;

子女沒時間咱就去養老院過日子;

……

前提條件生活能自理 ,有點養老錢和持續的現金禮。

網圖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