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多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人民日報記者 時元皓 攝
庫瓦醫院外觀。
人民日報記者 時元皓 攝
戴愛蓮基金會主席阿德賴恩·艾薩克展示自己珍藏的老照片。
人民日報記者 時元皓 攝
兩名中國技術人員正在庫瓦醫院進行電路日常檢修。
人民日報記者 時元皓 攝
正在建設中的多巴哥國際機場新航站樓。
人民日報記者 時元皓 攝
相知者,不以萬裏為遠。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南部的千里達和多巴哥(以下簡稱「特多」)是中國在該地區的全面合作夥伴,在加勒比國家中率先參與共建「一帶一路」。
近年來,中國和特多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雙邊關系發展進入快車道。兩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衛生、人文交流等領域密切合作,樹立了大小國家平等相待、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典範。日前,本報記者走進特多,感受中特合作與交流的豐碩成果。
多巴哥國際機場專案——
「讓當地豐富的旅遊資源被更多人看見」
特多由特立尼達島和多巴哥島兩座美麗的島嶼以及諸多小島組成。航空,是該國連線內部、聯系世界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
在特立尼達國際機場的候機大廳裏,很多人早早就在售票櫃台前排起長隊,希望能搶到去多巴哥島的機票。一票難求,這是很多往返於特立尼達島和多巴哥島間的旅客經常碰到的情況。據悉,兩島之間交通緊張問題由來已久。盡管經歷了數次改建,多巴哥島既有機場的承載能力仍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這種情況不久後將會徹底改變——由中企承建的多巴哥國際機場新航站樓預計將於明年正式投入營運。
2019年,中國鐵建國際集團加勒比公司中標多巴哥機場既有航站樓改造和新航站樓設計施工專案,前者於2022年交付使用,目前新航站樓部份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據介紹,除了航站樓主體建築外,中國企業還負責停機坪、滑行道等空側工程以及停車場、進出道路等陸側工程施工。新建部份總占地面積為26.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達2.58萬平方米。建成後,多巴哥國際機場年均吞吐量將達到300萬人次,能滿足主流大型客機的停靠需要。
記者在專案現場看到,炎炎烈日下,中特兩國工人正在緊張施工。塔吊之下,宛若巨型波浪的航站樓雛形初現。部份建築已安裝明亮的玻璃幕墻,藍天白雲映照其上。「透過大量采用落地式玻璃幕墻,航站樓室內利用自然光照明率將達到82%。」多巴哥國際機場專案經理彭才柱表示,幕墻還能同時承受58米/秒的極高風速帶來的風壓,在節能、美觀的同時又結實耐用。
走進航站樓內部,頂部的橙棕色吊頂鋁條順著波浪造型蜿蜒向前,顯得格外美觀大氣。「航站樓的整體設計既體現了海島特色,又融入了中國建築美學。」專案部總工程師智國峰告訴記者,除了目前使用的建築裝飾材料外,航站樓投入營運後采用的登機橋器材、智能化管理系統等都將采用中國品牌,希望以「中國制造」「中國智造」進一步助力多巴哥國際機場提升現代化水平糊運載能力。
沿著加勒比海海岸線,感受陽光沙灘、椰林樹影,在島中體驗雨林徒步,邂逅「空中精靈」蜂鳥……「新機場設施將讓當地豐富的旅遊資源被更多人看見!」專案業主方特多國家基礎設施發展有限公司副總裁丹尼斯·哈裏查蘭對記者表示,新航站樓的建成不僅將改善民眾往來兩島之間的出行狀況,極大提升互聯互通水平,還將大幅提升特多的旅遊接待能力,助力國家經濟多元化發展。多巴哥酒店和旅遊協會副主席卡羅爾·占士也表示,新航站樓將吸引更多航空公司入駐多巴哥島,為當地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除了多巴哥國際機場專案外,近年來我們還承建了特多庫勒珀立交橋、迪亞高馬丁立交橋等專案。」中國鐵建國際集團加勒比公司總經理李東生表示,中企希望為緩解特多區域交通壓力、提升當地交通運輸水平進一步貢獻力量。在哈裏查蘭看來,中國在橋梁、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中企帶來的豐富經驗和創新解決方案,有助於特多未來持續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庫瓦醫院專案——
「為民眾健康生活帶來了更多福祉」
每個工作日的清晨6時許,上海建工(加勒比)有限公司工程物業部經理韓小雨都要從特多首都西班牙港的駐地出發,驅車30多公裏,前往位於特立尼達島中部庫瓦市的庫瓦醫院,開啟一天的工作。這也是眾多庫瓦醫院專案部中方工作人員的日常,他們中有的人已在這裏堅守了10年之久。
庫瓦醫院的前身為庫瓦兒童醫院,由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優惠貸款、上海建工集團承建,於2013年6月開工,2015年落成交接。醫院針對當地石化行業特點,專門設立了特多首個燒傷科,還開設了重癥監護、母嬰護理等科室,配備各種先進的醫療器材,引入職業培訓和電子醫療資訊科技等,是加勒比地區最先進的醫院之一。由於專案集策劃、設計、施工與配套、物業等全生命周期要素於一體,在交接後中方工作人員依然負責庫瓦醫院機電器材維保等後勤保障工作,為醫院營運「保駕護航」。
在醫院采訪期間,記者見到了陪同父親一起到醫院看病的當地居民艾米。「如今看病方便多了!」艾米告訴記者,庫瓦醫院擁有先進的醫療技術器材、整潔舒適的就醫環境、友善的醫務服務和工作人員等,這裏已經成為很多當地人的就醫首選。
新冠疫情期間,庫瓦醫院臨危受命,成為特多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定點隔離醫院,承擔起80%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任務。上海建工(加勒比)有限公司為此專門成立了抗疫突擊隊,在醫院駐守,24小時輪班提供維保服務。在醫院完成定點隔離醫院的使命後,特多衛生部部長特倫斯·德亞爾辛格表示,希望庫瓦醫院作為研究型醫院,能夠繼續其研究工作,助力提升特多民眾健康水平。
庫瓦醫院是中企助力特多醫療水平提升的一個生動縮影。包括阿利瑪總醫院專案、西班牙港總醫院再開發專案等在內,中企共參與該國近10個醫療基礎設施專案的承建工作,透過為醫院配備先進器材及教學中心等,進一步提升各家醫院和特多整體的醫療服務和醫學研究水平。「與中企的合作讓我們受益良多!」其中多個醫院專案的業主方、特多城市發展有限公司總裁諾埃爾·加西亞告訴記者,雙方的合作不僅為特多帶來了高性價比的先進醫療器材,培養了一大批技術和建設人才,「更關鍵的是為民眾健康生活帶來了更多福祉」。
「衷心感謝中國在醫療衛生領域給予的寶貴支持和幫助」,德亞爾辛格表示,特多方願拓展深化與中方在醫療衛生等各領域合作,推動雙邊關系取得更大發展。
戴愛蓮基金會——
「為促進特中人文交流作出更多貢獻」
「這是我的家庭合影」「這是我的姨媽戴愛蓮在中國參加活動」「這是戴愛蓮姨媽在跳荷花舞」……今年81歲的戴愛蓮基金會主席阿德賴恩·艾薩克拿出自己珍藏的老照片,向記者講述了他的姨媽戴愛蓮女士的故事。
早在19世紀初,華人就來到特多這片土地,用勤勞和智慧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1916年,有著「中國舞蹈之母」美譽的戴愛蓮出生在特立尼達島的一個華裔家庭。戰爭年代,她歷盡千辛萬苦回到祖國,用藝術鼓舞鬥誌,投入到抗日救亡的運動中。新中國成立之後,戴愛蓮出任北京舞蹈學校(後更名為北京舞蹈學院)首任校長。
「戴愛蓮是促進特多與中國人文交流的橋梁。」艾薩克表示,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戴愛蓮的舞蹈藝術成就,繼續推動特中兩國文化交流,戴愛蓮基金會於2011年在特多成立。同年起,該基金會以獎學金的形式每年資助兩名特多學生赴北京舞蹈學院學習交流。在艾薩克看來,在中國學習交流的一年時光裏,特多學生能夠領略中國古典舞蹈、民族舞蹈的魅力,日後將成為特中友好的使者。
「學習中國古典舞,提高了我的舞蹈動作靈活性和流暢性。」2017年獎學金獲得者娜塔莉亞·威廉士告訴記者。回到特多後,她曾在多個場合向大家展示中國古典舞,讓更多人領略中國文化藝術的魅力,「希望透過自身努力為促進特中人文交流作出更多貢獻。」
如銀色花朵般綻放在西班牙港市中心的中企承建建築——特多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見證了由當地藝術家創作的舞劇【戴愛蓮的故事】的精彩上演。2012年獎學金獲得者阿妮婭·雷耶斯曾是該劇主演之一。「我到過中國的內蒙古、西藏、陜西等地,接觸到了具有獨特形態神韻、風格多樣的中國傳統舞蹈,這些都令我沈醉!」如今,雷耶斯在特多當地一所學校擔任舞蹈老師。她說,自己在為學生編舞時常會加入中國古典舞蹈元素,將特中舞蹈融合在一起,「很榮幸能將自己的所學和經驗傳授給更多人」。
「近年來,在基金會的推動下,與戴愛蓮相關的舞劇、攝影展等活動不斷在特多舉辦,進一步深化了我們與中國的情感紐帶。」在艾薩克看來,基金會得以持續運轉,離不開特中兩國友好人士及在特多中企的支持。
不僅僅是舞蹈,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活動受到特多民眾歡迎。「中特友誼杯」龍舟賽在當地舉行,「閱讀中國」圖書專區在特多國家圖書館、多巴哥圖書館相繼設立,當地多所學校開設「中特友誼教室」……特多貿易和工業部部長戈皮—斯庫恩表示,近年來,兩國之間頻繁的文化和語言交流專案讓特多從中受益,「文化已成為兩國交往的牢固紐帶,期待特中兩國進一步擴大各領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