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潮評丨環環相「松」,松出食品安全大窟窿

2024-07-08社會

潮新聞客戶端 評論員 張萍

7月6日,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官方微博@中儲糧集團 就罐車運輸油罐混用事件發文回應。圖據網絡。

吃進肚子的食用油居然是用運化工液體的油罐車運送,這一匪夷所思的事件經由媒體報道後,持續在網絡引發關註討論。最近,有媒體記者追蹤調查發現,北方數個地方普貨罐車運輸的液體並不固定,既承接糖漿、大豆油等可食用液體,也運送煤制油等化工類液體。為了節省開支,不少罐車在換貨運輸過程中不清洗罐體,有些食用油廠家也沒有嚴格把關,不按規定去檢查罐體是否潔凈,造成食用油被殘留的化工液體汙染。7月6日,出現在報道畫面中的中儲糧集團發表回應稱,中儲糧開展糧油運輸工具汙染風險大排查。

有罐車司機向該篇報道記者透露,食品類液體和化工液體運輸混用且不清洗,已是罐車運輸行業裏「公開的秘密」。為了健康,不少人讀文獻、看科普,費心費力選擇一桶更健康的食用油。結果無論精心選擇出來的是大豆油、葵花籽油,還是玉米油,如果經過散裝運輸,都有可能在還沒下鍋被罐車內殘留的化工液體汙染,這是何等諷刺。

如此「公開的秘密」,到底多大範圍記憶體在?多大程度地危害公共安全?今後又是否能夠被納入監管?太多問號等待拉直。在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可能還要搞清楚一個更前置的問題:食用油不能混入化工品,這一常識性的安全知識,為什麽會被視若無睹?

報道展現了一個環環皆「松」的運送過程:罐車司機,視若無睹,「能裝就裝,不能裝就算了」;車隊老板,因為洗罐有成本,能省則省;賣油的廠家,因為銷售食用油的合約裏約定的都是買家自提,並不一定會下到罐裏去驗,司機只要擦幹凈泄油口就能過關,有的甚至上傳幾張照片就行;買油的廠家,由於檢驗專案有限,即便食用油中摻入其他雜質,普通的檢驗也檢不出來。整個裝卸運輸過程中有許多參與者,但沒有一個人去較真,不去想這樣運輸的油是否會進入自己和家人嘴裏。

人的失職不可控,而制度的失守則危害更甚。據專家介紹,中國在食用油運輸方面,只有一部推薦性的【食用植物油散裝運輸規範】,強制性有限。雖說按照要求,相關企業在制訂企業標準時,要以此為底線,但缺乏監督、沒有懲處力度的規範,如何能有執行力、威懾力?報道涉及的廠商還是「中」字頭企業,小微企業會更嚴格地執行嗎?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反復被擺到大眾輿論場的「C位」,所以從中央到地方堅持「最嚴謹的標準」,有序推進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突出體現了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的要求。但是在諸如散裝食用油長距離運輸之類的中間環節,仍舊存在制度和監管「掉鏈子」的情況,應該引起深刻反思反省。

「公開的秘密」,等待公開的調查。負面新聞最怕引申,現在已經有不少人從這則報道延伸開去,開始懷疑自家竈頭上的那桶油幹不幹凈了,甚至對充滿安全衛生隱患的私人榨油作坊投去青睞目光。以調查報道為契機,抓緊整治這類「公開的秘密」,讓監督管理全鏈條從嚴,健全完善食用油運輸行業的監管機制和規範措施,制定相應明確的清洗驗收要求和處罰措施,盡可能公開被汙染食用油去向,減少是企業洗刷信任危機、監管部門直面公共疑慮的應有之義。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