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訊息網11月15日報道
據【日本經濟新聞】11月7日報道,如果要買電視,就選日本企業的品牌——這一消費習慣已經過時。代替日本品牌的是海信等中國企業的品牌。中國企業利用大規模生產而帶來的成本競爭力,自2024年夏季以後,在日本的市場占有率超過50%。
來到東京千代田區的Bic Camera有樂町店電視賣場,發現中國家電巨頭海信的平板電視被擺放在顯眼的位置。55英寸產品的售價也有低於10萬日元(100日元約合4.64元人民幣——本網註)的,與索尼和松下售價20萬日元左右的產品相比,顯得更加物有所值。
賣場的售貨員說,「最近堅持購買日本品牌的人越來越少」。特別是年輕人在網上事先研究產品效能和價格等,然後點名購買中國產品的情況很突出。
中國企業生產的電視機是從什麽時候開始被日本消費者接受?目前的銷量又如何呢?【日本經濟新聞】這次在調查公司BCN的協助下,追蹤了自本世紀初超薄電視機問世以來,主要品牌的國內市場占有率(以銷售台數為準)變化。
2024年1月至9月,中國品牌電視機的市場占有率為49.9%。從不同企業看,收購了原本是東芝品牌「REGZA」的海信以40.4%的份額居首。中國電視巨頭TCL的市場占有率為9.5%,與索尼(9.7%)和松下(9.0%)持平。從單月情況看,7月以後中國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持續超過50%。
中國企業突飛猛進的背景是,電視機效能方面的差異化變得越來越難。
21世紀初,在從顯像管電視過渡到液晶電視,以及之後從模擬電視完全過渡到數碼電視時,消費者能夠清楚辨識電視機的大小和畫質差異。
不過,近10年裏雖然有機EL顯示面板在普及,各企業也在進行螢幕大型化競爭,但並沒有帶來能改變視聽體驗的變化。
隨著透過智能電話觀看影像內容越來越普及,消費者也不像以前那樣強烈追求大畫幅和畫質。
結果是,產品性價比成為決定因素。平板電視在日本國內的平均銷售價格呈下降趨勢,與2020年同期相比,2024年上半年下跌了40%,至64800日元。(編譯/劉潔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