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南京大火之後,電瓶車往哪停

2024-02-26社會
又一起悲劇,又是電動單車。2月23日夜裏的一場大火,燒穿了南京雨花台明尚西苑二十余層的樓板,帶走了15條生命,也再次讓與電動單車有關的一系列問題升溫,攤在人們眼前。
作者 | 劉車仔
編輯 | 騰宇
題圖 | Unsplash
又一起電動單車失火悲劇發生。
2024年2月23日4點39分,當居民仍在睡夢中,南京市消防救援支隊指揮中心接到報警電話,雨花台區明尚西苑6棟發生火災。
大火先從6棟地面停放電動單車的架空層燒起來。由於該小區的垂直天井連通各樓層與1樓架空層,大火透過天井一路往上竄至二十多層高。有附近樓層住戶拍下火災現場,影片中高層住戶大喊「救命」的聲音,令人心碎。
小區失火影片。(圖/@觀察者網)
接到報警後,20多台消防車趕赴現場救火,直到約清晨6時,明火被撲滅。
截至2月23日24時,火災共造成15人遇難,44人在院治療,其中1人危重,1人重癥,42人輕傷。
失火的明尚西苑小區為2010年建成的拆遷安置房。失火樓棟6棟,一共有2個單元,共34層。此次火災發生的2單元一共有256戶,居住人口為762人。
此前,並非沒人意識到該小區電動單車充電的隱患問題。
早在2020年,該小區曾就有業主釋出微博反映小區「架空層充電位置不夠,還有電動單車上電梯充電」。他向物業反饋,沒有得到解決。
2020年該業主曾連續發微博反映情況。(圖/微博)
而此次發生火災的地點,恰恰在這位博主提到的「位置不夠」的架空層。有人問,電動單車停放在架空層也不行嗎?電動單車的隱患,的確不斷突破人們的認知。
那究竟該拿電動單車怎麽辦?
近年來,電動單車失火事件頻繁出現在新聞中。據國家消防救援局數據,2023年全國共接報電動單車火災2.1萬起,相比2022年上升16.7%。
「電動單車失火奪命只需100秒!」盡管人們經常可以在小區住宅樓看到類似的警示消防標語,但一邊是居民極其依賴電動單車出行的現實,一邊是電動單車頻頻著火引發的悲劇。
電動單車究竟該如何停放?充電問題該如何解決?是電動單車電池生產的問題,還是物業不作為?
兩輪電動車,為何頻繁著火
80%的電動單車著火,發生在充電期間,其中有一半是在半夜充電時發生。
鋰電池似乎是罪魁禍首。在多數新聞媒體報道中,出事的電動單車使用的,大部份是鋰電池。
在2018年 國家強制性標準【電動單車安全技術規範】(被業內稱作「新國標」)出台後,再加上近些年來環保的要求,重量更輕、能量密度更高、充電更快的鋰電池脫穎而出。
但對鋰電池的安全性要求也更高。上海市統計了2020年381起電動單車火災事故,發現因電池單體故障引發火災事故占34.7%,電池過充電占21.8%,短路占8.9%,自燃占3.8%,接觸不良占2.9%,其他原因占27.5%。
鋰離子電池的結構一般由正極、負極、隔膜和電解液組成。此外,電池內還包括粘結劑、導電劑、集流體和封裝材料等組成部份。鋰離子電池隔膜、電解液等材料均屬於易燃或可燃材料,容易受熱分解。其中的隔膜耐熱溫度在140~180攝氏度之間。如果外部暴曬或者過充產生高溫,聚合物材料會從玻璃態轉變成液體,其效能就像「汽油」,一點就燃。
鋰電池在遇到擠壓時會迅速燃燒。
根據目前科研進展,鋰離子電池易燃易爆炸的問題仍是個無法解決的概率問題。不少相關學術論文表示,目前尚處在實驗研發向實際套用發展階段的「固態鋰電池」能大大降低電池熱失控的風險,但也需要幾十年或者更長時間之後才能投入套用。
一般而言,電池廠商在電池出廠前,會有一系列防範措施,防止事故發生。合格的電池出廠前也需要經過嚴格的安全測試,以符合【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及試驗方法】的安全標準。但實際上,目前,中國針對電動單車鋰電池的多為推薦性標準,也就是說企業不一定會嚴格執行。
同樣是使用鋰電池,為什麽電動單車出事故的概率遠遠高於電動汽車?有博主稱,「車越小,越難監管」。
天眼查大數據顯示,中國電動單車相關企業已有超過73萬家。雖然頭部幾家獨大,但小品牌仍舊瓜分了一半市場;而電動單車鋰電池相關企業也超過3.6萬家,有相當一大部份小作坊存在。
鋰電池著火很難快速滅火。
蘇州賽諾伊電動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紀冰在公眾號「知識分子」的采訪中透露,除了電動單車頭部企業,大部份電動單車廠家沒有從國內大型的鋰電池生產企業購入電池的資質。原因在於電動單車鋰電池使用標準不一,大型鋰電池廠家不敢供貨,害怕出問題沒辦法認定責任。
在此情況下,不少廠家選擇自己購入電芯自己組裝電池,小型廠子還做起組裝生意。另外,由於鋰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不少廠家也需要在控制成本上想辦法。甚至有一些工廠專門回收電動汽車退役的電池進行改裝。
中國城市交通協會慢行交通分會秘書長屈曄此前在接受中國城市報采訪時透露,火災爆炸事故車輛80%以上為擅自改裝車輛,或由日常不規範的「過度充電」「徹夜充電」行為引發。另外,電池壽命自然老化沒有及時更換也是一個原因。
根據「新國標」,為了保證行車安全,25km/h是電動車行駛速度的上限。但這樣的速度顯然無法滿足大量以電動單車作為吃飯工具的外賣、快遞人員。在秒針上生存的快遞、外賣行業,時間就是金錢,超時警告就是系統的緊箍咒。
另外,續航也是他們能否多接單的關鍵。據ZDC調研中心的一份報告,電動單車消費者購車最看重的是續航,尤其是快遞外賣行業,過半使用者對於續航的要求都超過了120km。
但是正規大品牌電動單車,續航越長,價格越貴。以某頭部電動單車品牌在電商平台上的價格看,續航從45KM漲到65KM,價格要漲上千元。
為了速度和續航,電池改裝成了剛需,自行購買電池替換成為基本操作。使用改裝的第三方電池,可以用最少的錢,讓速度和續航增長更具性價比。這可以換算成外賣員一天多跑出來的幾十單。電動車鋰電池和逆行、超速、隨意變道一樣,都是威脅安全的致命要素。
網上充斥著來路不明的電池換租店鋪。(圖/小紅書截圖)
另外,電池老化沒有及時更新也是一大問題。在兩輪電動車產業鏈上,目前仍無法做到老舊電池回收,更別說一些小廠家了。
由此來看,問題似乎不在於鋰電池,而在於鋰電池改裝和價格選擇導致的安全隱患。這些節省下來的成本,終究會化成吞噬生命的火焰。
「每四個中國人,
就擁有一輛電動單車」
中國是個電動單車大國,無論是在大城市的道路上、在全國各地景點街道還是十八線小縣城的小道上,穿梭自如的電動單車都是一道特色風景。尤其在交通擁堵的大城市,騎電動單車的出行體驗舒緩而自由。
電動單車上,是一群人緊張匆忙的生計,是小鎮人們生活便利的基礎,是大城市超半數外來低端務工人員在城市裏通勤的方式。曾經有一篇采訪外賣員的稿件寫道,他從富士康工廠離職後開始做外賣員,騎上電動單車飛馳的時候,他有了「自由」的感覺。
在交通擁堵的時候,開車的都羨慕小電驢。(圖/圖蟲創意)
中國單車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末,中國兩輪電動車保有量已達3.5億輛,相當於每4個國人就擁有一輛電動單車。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電動單車便逐漸成了人們交通出行的重要組成部份。
每次在相關電動單車發生火災事故之後,總有「為什麽不全面禁止電動單車」的聲音,但現實情況是很難一刀切地處理。
2018年出台的「新國標」對電動單車的標準進行限制,目的就是解決電動單車道路交通隱患以及舊電池產生的環保問題。統計數碼表明,2013年至2017年,全國共發生電動單車事故致人傷亡的道路交通事故5.62萬起,且每年呈上升趨勢。
電動單車在道路上不遵守交通規則的確是事故發生的最主要原因。我們也應該考慮到,在城市交通日益擁堵、在公共交通覆蓋不足的小城鎮,電動單車需求量如此大,城市道路一級交通規則是否應改變以汽車行駛為本位的設計思路?
如果沒有非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連續性不足,電動單車行走的道路應該在哪裏?住房城鄉建設部近日釋出的【關於全面推進城市綜合道路交通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將「綠色慢行交通」作為實施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的三個支撐建設專項行動之一。
所謂「慢行交通」,簡單來看包括步行道網絡以及非機動車網絡兩大類。該指導意見指出,慢行交通系統是維持城市正常運轉、提高城市韌性所必需的基礎交通方式。
「慢出行」是城市交通的「韌性」所在。(圖/圖蟲創意)
然而,根據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房屋建築和市政設施調查數據分析,國內城市普遍存在慢行交通路權保障不足的問題,出行空間不足與環境不佳導致慢行交通的品質不高。
電動單車應該停在哪兒?
回到本次明尚西苑失火事件,情況有點顛覆大家以往對電動單車失火事件的認知。近兩年來,電動單車不能上電梯、進樓房充電的常識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人們普遍認為電動單車在室外等非封閉的空間充電就是安全的。
包括該小區另一位業主三年前在透過微博反映問題時,訴求也只是「架空層充電位置不夠」,而不是「不能在架空層充電」。
地面架空層,常被用於停放電動單車、堆放雜物。(圖/圖蟲創意)
2021年8月1日,【高層民用建築消防安全管理規定】正式施行,其中明確禁止在高層民用建築的公共門廳、疏散走道、樓梯間、安全出口停放電動單車或者為電動單車充電,並制定了相關處罰標準。
但此次失火的地點便發生在地面架空層,並不在「管理規定」明確禁止的範圍。根據國家標準【民用建築設計統一標準】,架空層是指采用結構支撐且無維護墻體的開敞空間層。一般來說,不少南方小區,由於地面潮濕,便會設計一個架空層用做公共空間。但由於公共空間經營需要成本,架空層又一般淪為停放電動單車、堆放雜物的空間。
據2022年南京電視台【法制現場】欄目報道,明尚西苑小區在2019年出現過一起電動單車上樓引起的火災,在那之後小區便禁止將電動單車存放在樓道,原本用作健身休閑空間的架空層便成了電動單車的停放場所,並配備有充電樁等設施。當時節目裏采訪的居民也表達了對「架空層擠滿充電電動單車」的隱憂。
2022年【法制現場】報道 。(圖/抖音截圖)
檢索過往新聞,會發現過往也有不少發生在架空層的電動單車火災事件。
2022年11月,杭州拱墅區一小區架空層在深夜兩點突然火光四射,濃煙滾滾,導致多輛電動單車和智能充電樁燒毀嚴重,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起火原因同樣是電動單車充電引發的。
早在2014年,福建南平市公安消防支隊曾發表一篇文章【對中國當前消防建設工作的幾點思考】,裏面提到住宅樓架空層一般位於首層或者頂層,首層架空層如發生火災,蔓延速度較快,火災面大,且首層架空層往往是摩托車、電動單車以及業主物品存放區,火災隱患極大。
在上述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架空層火災中,人民法院最終做出審判,分別判決某物業公司50%的責任,賠償兩家業主財產損失7.3萬余元和1.1萬余元。原因是物業在架空層安裝充電樁後,沒有安裝煙霧報警器、噴淋滅火裝置以及監控器材,物業沒有盡到消防安全管理責任。關鍵不在於停放的架空層,而在於架空層是否有完備的消防設施、防火隔離等。
從南京明尚西苑失火事件來看,還要考慮的問題是,為什麽架空層的火會蔓延至整棟34層高的樓房,消防設計是否過關?
關於架空層停放電動單車現象,實際上也反映了電動單車停放空間的問題。中國這麽多的電動單車保有量,如何保證安全停車、充電?
以北京市朝陽區垡頭街道及雙合家園、雙美家園社區為例,7000多人的小區,電動單車保有量超過2000輛。在土地單位人口密集的老城區,電動單車如果不見縫插針停放,應該放在哪兒?
兩輪電動車銷量近年呈上升趨勢。(圖/德勤)
應急管理部【高層民用建築消防安全管理規定】鼓勵在高層住宅小區內設定電動單車集中存放、充電場所,應獨立設定,與高層民用建築保持安全距離;確需設在高層民用建築內,應與該建築其他部份進行防火隔離,充電設施應具備自動斷電功能。
目前,不少小區幾乎已經陸續在高層建築之外設電動單車充電棚,將電動單車隔離起來充電,但位置仍十分有限,居民需要搶位置充電。很多充電棚功能極為簡單,不僅車棚沒有采用防火材料,也缺乏對電池數據監控,甚至電線裸露在外面,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也靠居民樓太近。
於是針對鋰電池失火,還需要更智能、消防更周到的充電棚。這方面的問題似乎很難只由物業來承擔,需要各方協調努力。
近年來,一些小區也在試點,透過社區與換電櫃合作提供電動單車換電站。比如去年12月,上海虹口區應急局便選了25個社區作為試點,改造電動車停放、充電設施。
以上海江灣鎮街道安汾路780弄小區為例,據「上海虹口」的推文介紹,這裏有1044戶居民,竟然有多達1000輛的電動單車。小區目前有一個室內車棚和32個室外車棚,但只能提供310個左右的充電位,僅能滿足小區一半的需求。於是補充安裝智能充電櫃,成了安全的補充選擇。
小區安裝換電充電櫃。(圖/「上海虹口」公眾號)
目前大部份電動單車使用的鋰電池,可以輕便取出,放進智能充電櫃快速充電。充電櫃為密閉、恒溫的倉格,使用經過防爆防火測試的阻燃材料制成,內建火情檢測裝置、滅火器和自動斷電開關,在低溫或者雨雪天氣可以保障充電安全,一旦電池出現短路、超充等現象,充電櫃會自動斷電,內建的熱氣溶膠會自動滅火。
實際上,這種模式目前也正在艱難的推進階段。一開始,換電櫃為外賣、快遞人員推出,這使得他們可以在高峰期解決充電時間不足的問題,最大限度實作連續騎行。鈦媒體在【4億兩輪電動車,帶不動千億換電市場】表示,2021年,電動單車領域已經提出了激進的「以換代充」的主張,這個行業曾經被視為頗具潛力的「千億藍海」新風口。但如今幾年過去,換電櫃使用者人群依然很難突破外賣、快遞人員,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依然是價格沒有優勢。
對使用電動單車通勤的人們來說,電動車並不需要高頻率充電,再加上如今鋰電池容量密度越來越高,幾天充一次電也就夠了,充電櫃每月付費的情況並不劃算。如果在居民區,采用單次付費,充電櫃可能利潤極低。
一場關乎人們出行便利以及電動單車使用安全的改革,還需要電動單車廠商、換電櫃公司以及相關部門等的密切合作。
生命的消逝應該喚起正確的回應。站在悲劇前的我們,不可能永遠一直遠觀他人的悲傷。
校對:遇見;營運:鹿子芮;排版:梁檸彥
[1]規範詳解之架空層 /36safety
[2]電動兩輪車行業白皮書 /德勤
[3]每年1.8萬輛電動單車起火原因是這?/ 中國經濟周刊
[4]一千輛小電驢的小區,怎麽解決飛線充電?/上海虹口
[5]「發火」的電動單車,為什麽很難撲滅?/好奇心實驗室
[6]電動單車火災事故頻發,為什麽我們用不好鋰電池?/知識分子
[7]4億兩輪電動車,帶不動千億換電市場 /鈦媒體
[8]為什麽電動單車總是爆炸 /答案如下
[9]鋰電池過充過放會給電池所帶來的危害 / 鉅大鋰電官網
[10]推動綠色慢行交通發展 建設宜居韌性城市 /中國建設報
[11]電動單車充電樁建完後居民為啥不滿意?/中國新聞網
[12]實探南京火災致15死小區:架空層仍停有電動車 /澎湃新聞
[13]鋰離子電池安全事故:安全性問題,還是可靠性問題 / 儲能科技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