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LPR改革將引導利率繼續下行

2024-07-18社會

張林/文 近日,央行主管的【金融時報】公開指出貸款市場的報價利率(LPR)「或迎改進」。從改進的方向來看,參照央行近期釋放的政策訊號,普遍認為LPR將轉換定價參考標準,即從此前盯住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調整為盯住7天逆回購(OMO)利率。這一調整意味著什麽,有什麽作用?

回顧LPR的「前生今世」,這一工具就是央行為了引導利率,特別是實體經濟的貸款利率下行而創設的。直至今日,LPR的使命也依然沒有改變。

LPR正式推出是在2013年。所謂LPR,就是央行挑選一部份代表性銀行,將這些銀行對最優客戶貸款利率的平均值計算出來,並向市場予以公布。對這一利率進行公布,有助於引導利率下行。一方面,最優客戶的風險低,貸款利率也低。另一方面,高於LPR定價的銀行在市場競爭壓力下就有動力調降貸款利率。

但與此同時,央行還保留著另外一種貸款利率,即貸款基準利率。貸款基準利率與LPR同時存在,並且後者需要參考前者進行定價。這證明當時的利率市場化水平不高,而貸款基準利率實際上又成為某種隱性的利率下限,因此LPR的作用並不明顯。

直至2019年,為了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央行決定不再將LPR的定價盯住貸款基準利率,轉而盯住1年期的MLF利率進行調整。MLF是央行在2014年創設的貨幣政策工具,目的是向金融市場以較低的價格投放流動性,也就是市場常說的「放水」。

簡單點來說,此前的貸款基準利率代表的是銀行的利益,對於銀行來說,貸款利率越高越好。但是MLF是央行向市場進行「放水」的工具,為了活躍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引導降低融資成本,MLF的利率因此也更低。

LPR盯住MLF利率以後至今,1年期和5年期LPR分別下調9次(由4.25%降至3.45%)和7次(由4.85%降至3.95%),在此期間,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由此前的5.28%下行至3.65%,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由此前的5.63%下行至3.49%,可見,LPR比較好地發揮了引導融資成本下行的作用。

回顧至此,一切都是邏輯通暢的,那為什麽央行又需要再次對LPR進行改革呢?往深了說,這實際上與近年來宏觀經濟與宏觀金融所發生的深刻變化有關,這些變化迫使央行不得不調整姿勢以應對新的形勢,並且為幹預經濟、實施貨幣政策尋找新的抓手。

不妨從2022年的4月份說起,那是一個對於中國經濟來說充滿了預示含義的月份。在這個月裏,中國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速罕見地低於了廣義貨幣供給(M2)增速,70個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房銷售價格出現了罕見的負增長,城投債凈融資規模出現了罕見的大幅下降,中美10年期國債收益率出現了罕見的倒掛。

這些罕見的數據,實際上說的是同一件事,就是此前拉動經濟增長的「債務-投資」模式已經開始瓦解。此後,房價開始下調、房地產市場開始大幅收縮,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受到越來越嚴厲的監管,化解債務成為重中之重,而居民則減少消費、減少購房,進行了超額的儲蓄。那麽,隨著這些信貸與債務融資需求的減退,金融體系中的資金便不再那麽稀缺了,或者說貨幣供給已經超過了貨幣需求。

這些變化給央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當前,貨幣政策的目標是要推升經濟增速和物價水平,但是金融市場上的資金已經太多,並且紮堆投入到國債市場上,央行再來進行「放水」,已經不會對實體經濟形成刺激了,學理上這被稱作「流動性陷阱」。

另一方面,由於金融體系中的資金過多,金融機構之間進行資金拆借的利率,比如1年期的存單(CD)利率,已經低於MLF利率約50個基點,這實際上意味著MLF作為政策工具的意義已經顯著下降了,央行對經濟的幹預和逆周期調節能力也降低了。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央行需要重新尋找到合適的貨幣政策路徑和工具。所以,當前央行向市場釋放了多項政策調整的訊號,比如提出將弱化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采取措施著手收窄政策利率走廊、提出將加強價格型和短期限的貨幣政策工具等。

在這些調整中,LPR轉為盯住7天逆回購利率,正是加強價格型和短期限貨幣政策工具的重要體現。以「天」計時的短期政策利率更低,LPR也就再次有了下調的空間,從而幫助貨幣政策能夠更好地穩定當下的經濟執行大局。

(作者系評級機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