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環境更舒適 醫療更便捷

2024-09-02社會

轉自:成都日報錦觀

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大變樣:

環境更舒適 醫療更便捷

一半的手術間都安裝了負壓系統

全新的重癥病房

作為成都市重點民生工程之一,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三期專案投用已近半年。該專案的投用不僅讓就醫環境實作大改觀,而且全新的流程、全新的布局和全新的器材讓患者具有更好的就醫體驗。7月18日該院互聯網醫院上線,更是讓遠在外地的患者足不出戶就能實作與醫生線上溝通、讀報告、復診開方以及用藥指導,醫院開好的藥也能透過快遞直接送到患者家中。

這幢新大樓具體有哪些特點?能為患者就醫帶來哪些變化?今天,讓我們詳細了解一下。

現代化:

大樓功能實作科學劃分

成都市公衛中心三期工程是一棟充滿現代感的高層建築,它分為東塔樓和西塔樓,兩棟樓用裙樓作為連線,不論哪個角度都能感受到它的明亮與通透。

市公衛中心在規劃設計時就對大樓功能進行了科學劃分。東塔樓以收治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為主,主要接收結核病患者。這裏除了有6個結核病區分布在不同樓層之外,因為胸外科的大部份患者與結核病相關,因而也設定在這幢樓內;而西塔樓主要設定為外科病房,包括普外科、骨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等。

除了外觀,大樓的現代化更體現在內部設計。市公衛中心副院長範合璋說,二樓和三樓門診區域專門設定了寬敞的候診區,患者不再像從前一樣在人來人往擁擠不堪的通道旁候診。四樓則是手術中心,按照對傳染性疾病的防範要求,10個手術間有一半安裝了負壓系統,裏面的空氣都需經過過濾達到排放標準後才排放出來,避免空氣汙染的發生,充分保障了大眾的健康安全。

專業化:

不同群體的健康將得到充分保護

眾所周知,傳染性疾病患者與普通患者不同,在診治過程中需要做到更為嚴格的防範,以避免交叉感染導致疾病傳播。在這方面,成都市公衛中心三期工程充分體現了專業化。

在住院病區我們看到,這裏嚴格劃分了不同的區域,有汙染區、半汙染區及清潔區。以病房內側的墻體為界,外走廊和病房部份屬於汙染區,患者的出入只能在這個區域;在半汙染區,醫護人員需要身著白大褂及相關防護裝備;醫護人員通道及辦公室則設在清潔區。

與其他綜合性醫院不同,這裏的護士站設定在清潔區,當患者及家屬需要溝通時,有專門的談話室為其所用,從而避免了人流混雜帶來的感染機率,不僅降低了醫護人員職業暴露風險,而且保護了他們身邊的健康群體。

專業化並非僅僅體現在區域的劃分上,對患者群體而言,專業的流程設定更利於他們治療。範合璋副院長介紹說,對於身患多種疾病的患者,除了門診區域設定了MDT(多學科協作)門診外,醫院還專門將胸外科設定在了東塔樓的7樓和8樓,與結核病區在同一棟樓,這是按照疾病內容實行的「合並同類項」最佳化設定,因為部份肺結核患者需要實施胸外科手術治療,他們在外科手術後,還要轉入內科進行持續的抗結核治療,內外科的就近安排不僅方便了患者轉運、減少與外界的接觸,而且為醫生之間的協作配合節約更多時間,大大提升了醫療效率。

智慧化:

機器代替人工奔波為醫療提速

成都市公衛中心三期工程有個最大的亮點,那就是智慧化,它為患者和醫護人員提供了莫大的便捷。「從入院那一刻開始,就能感受滿滿的科技感,充分彰顯智慧醫院的魅力。」範合璋副院長說,在抽血視窗,患者抽血後不再使用人工將血液樣本送到檢驗科,只需要將樣本放入一個筐內,自動傳輸帶就會快速將樣本準確輸送到檢測器材上,檢驗人員在操作台上即可進行操作,大大節約了時間,為醫療提速創造條件。

在這幢全新的住院部,每層樓都有4-5台智能機器人。根據指令,它們將從5樓的藥房取藥後直接送到相應樓層的護士站,由護士送到患者手中,不再需要家屬或者護工拿著單子樓上樓下奔波。

在門診區域,這裏實作全流程的自助服務,患者拿著就診卡在自助機上一刷便可實作智能分診,然後來到門診候診區等待叫號即可就診。

在住院病房內,每張床的床頭都有個顯示器,患者或家屬可以透過輕觸式熒幕呼叫護士,還可以在上面點餐、查費甚至點播影視。

在4樓手術中心,市公衛中心專門設定了兩個雜交手術室,每間的先進器材就高達2000萬元。雜交手術室又稱復合手術室,是透過DSA、CT、MRI等器材的3D成像技術與外科在百級層流手術室中的全面整合,實作微創介入手術與傳統外科開放式手術相結合,從而解決各類復雜手術,降低手術風險、節省手術時間。

人性化:

從入院到出院一切一站式解決

成都市公衛中心三期工程不論是大樓建築的現代化、流程設定的專業化還是設施器材的智慧化,最終作用在患者身上,呈現出的結果都是人性化。範合璋副院長說,患者從入院到出院,「一切都可以一站式解決。」

他說,新大樓的投用讓全院增加500張住院床位,大大緩解了住院難問題,「特別是胸外科、普外科、骨科等外科科室,患者長期排隊等候入院,心中充滿惶恐與焦慮,擔心不能及時治療帶來更大健康風險。如今外科床位的大量增加,極大滿足了患者的治療需求。」

他以骨科為例說,該院骨科住院患者以骨結核為主,在此之前僅有40張病床,容量不足導致患者長期處於排隊候床的狀態。三期大樓投用後,不僅住院床位增加近一倍,而且骨科內部還設定了康復理療間,術後患者的康復訓練在科室內部就可實作。此外,若患者術後需要持續進行抗結核治療,透過5樓和6樓的裙樓連線通道,可快速轉到結核病區,「幾乎是一站式解決」。

病房的床位設定也是大眾關註的焦點,不論是內科樓還是外科樓,病房均設定了單人間、雙人間和三人間,每個房間寬敞明亮,走出病房就有開闊的視野,讓人心情愉悅。

「人性化」更多體現在「病人不動醫生動」「一切以病人為中心」上。隨著新大樓啟用,就醫流程的最佳化、布局的科學設定以及智慧化系統的使用,患者體會到了便捷、高效、精準的醫療。範合璋副院長說,「條件的改變讓患者有了更好的就醫體驗,醫護人員更專註於醫療,這將更好地推動我市傳染病防治事業的發展。」

便捷化:

互聯網醫院投用讓患者少跑路、不跑路

對結核病患者來說,還有一大感受就是取藥不用排隊等候了。市公衛中心藥劑科主任呂飛介紹說,醫院投入600萬元購置了一台自動發藥機,醫生開的處方透過資訊化系統直接傳到結核門診藥房,自動發藥機立即自動配藥發放,僅需要10多秒鐘便可配好等待病人領取。「與人工配發相比,我們不僅為患者節約了時間,而且大大節約了人工成本,藥劑師可以將更多精力用在對患者的用藥指導、教育上,從而提升了服務滿意度和用藥安全。」

今年7月18日,市公衛中心互聯網醫院正式投入使用,它的投用,極大方便了需要復診的慢性病患者。該院患者有很多來自省內的甘孜、阿壩、涼山,還有一部份來自青海、西藏、甘肅、雲南等地。在以前,復診患者需要千裏迢迢赴醫院面診、開藥;而如今,他們透過互聯網即可用手機實作與醫生線上溝通、解讀報告、復診開方以及用藥指導,醫生開好藥後,直接透過快遞配送到家,再也不用跑路了。

呂飛還介紹說,在本月底或下月初,醫院還將專門針對結核、艾滋、肝病患者開設血液濃度監測,透過抽血監測患者血液裏的藥物濃度是否達標,從而提升個體化用藥水平,實作精準醫療,讓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成都市公衛中心黨委副書記、院長紮西表示,該院三期工程的順利執行將為傳染病防治起到更好的推動作用,「透過技術水平糊服務能力的不斷提升,為進一步做好傳染病防治創造了條件,‘防火墻’的築牢,更加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

洪觀 李悅琳/文 供圖 市公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