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穿越資本回報的周期:我們需要怎樣的養老投資

2024-09-18社會
#百家快評#◇

延遲退休真的來了。近日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關於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正式釋出。這一政策在醞釀多年之後,進入到了加速推進的階段。

越是疲憊越是渴望多年後的那片精神飛地,置身當下,不乏一些問題的答案仍在風中飄揚,穿越資本回報的周期:我們需要怎樣的養老投資?

今日挖掘基和大家再聊聊。

01

我們需要怎樣的養老投資

各國退休年齡

其實不難看出,老齡化社會加深這一現象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各國要面臨的問題,而延遲退休年齡也是各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普遍做法。

意大利、丹麥、澳洲等國家將退休年齡和平均壽命掛鉤,根據平均預期壽命的變化自動調整退休年齡。

法國等國家選擇逐年提高,每年或每幾年將退休年齡提高幾個月,直到達到新的目標退休年齡。

美國等國家則引入「彈性退休」制度,這一制度常常與激勵懲罰機制並列,提前退休降低養老金收益,延後退休則增加養老金收益。

在人口預期壽命延長,人口增長持續放緩的當下,延遲退休成了我們繞不過去的路。挖掘基掐指一算,輪到自己退休大概也將是2046年之後的事情了。

那時候會是什麽樣呢?電影裏的人們說有一輛列車會定期開往2046,聽說那裏的一切都是永恒不變的,但只是聽說罷了,沒有人知道是不是真的,因為去過的人,從來沒有回來過。

歲月漫長,而計劃很多,聽說,當下已經有年輕人在攢錢準備提前退休了。那麽究竟攢夠多少錢才能提前退休呢?國際知名投資管理機構提出過一條「退休儲蓄黃金法則」:

退休儲蓄黃金法則:

如果從25歲開始,每年從收入中拿出19%用於儲蓄為養老做準備,一直存到62歲的理想退休年齡,就可以達到存夠9倍退休時年收入的目標。

在這個漸進儲蓄的過程中,還有一些「裏程碑」是需要達到的,比如:

  • 在30歲的時候,建議存夠相當於當時年薪1倍的儲蓄用於養老;

  • 40歲,存夠4倍;

  • 50歲時,存夠6倍;

  • 60歲時,存夠9倍。

  • 實際上,這些比例、法則背後的共通點可能更值得關註——

    本金積累

    該省省該花花,主業副業兩手抓。養老規劃的第一步是先把本金的積累重視起來。咱們做理財都知道「復利」的威力,本金越多,積累的收益當然也會更可觀。

    本金增值

    在積累了一定財富的前提下,合理投資獲得被動收入,讓資產實作細水長流。「4%法則」明確提出,在攢夠年生活費的25倍之後,還要透過資產配置達到4%的年化收益率,透過「本金+被動收入」來支撐未來幾十年的生活開支。

    毫無疑問,這將是人生中最長的一筆投資。

    02

    人生中最長的一筆投資

    養老投資是一個長達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備老積攢過程,和它匹配的是長期的配置思維,這和看重當下收益的單筆大額資金的短周期投資思維,有著很大的不同。

    對於這樣一筆長錢,如果我們能夠思考的更長遠,或許將能夠完成很多在短時空維度無法完成的事情。

    在現實場景中,養老投資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某個時間點的一筆大額投資,而是從某個年齡開始,定期的,比如月度、年度,一筆筆小額資金日積月累的階段性過程。

    如果每一筆新流入的小額資金都是隨行就市的短期投資,那麽長期執行下來,整個養老資金就很可能是一堆雜亂無章、沒有統一邏輯和目標的資金集合體,在途中可能就忘了要去實作長期收益目標的初心,遇到市場大跌、資產大幅回撤時,就很可能失去了繼續投資下去的信心。

    所以挖掘基認為,這筆投資最重要的是要具備長期思維,其次便是配置思維。

    養老金投資之所以更加關註配置,本質上是由養老金的長期負債內容決定的,由於對短期流動性的訴求並不高,獲取風險溢價的確定性就能提高,這就是配置的意義。

    基於長期戰略性資產配置思維,可以讓個人養老金投資更有章法,長期投資收益來源更加清晰。投資中我們或有三個判定:時點、方向和振幅。

    「時點」具有偶然性,大致要靠運氣;「方向」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擇時,判定短周期是上漲還是下跌,大部份的投資人熱衷於此,但勝率較低,擾動變量太多;「振幅」是站在較長時間維度,以中樞的形式去衡量投資的標的能提供的回報率水平,這就是配置。

    個人投資者或缺乏機構投資者所擁有的專業能力和時間精力、很難應對市場頻繁波動,那麽在根據自身養老投資的長期投資目標確定了戰略資產配置比例後,便可以透過直接投資養老目標基金來實作戰略性資產配置。

    放在漫長的、長達二三十年的養老投資積累期來看,透過對養老目標基金一期一期的堅持配置,就可以把復雜的投資決策簡單化、紀律化、長期化,進而相對輕松地實作戰略資產配置和養老積累。

    03

    穿越資本回報的周期

    而從養老目標基金的眼下看,不少產品初登歷史舞台,遭遇市場逆行沖擊,漫長季節裏有些煩惱。

    2022年底個人養老金制度出台後,經過持續投教,不少參與者對個人養老投資有了清晰完整的認識,對於個人養老規劃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這其中不乏一些選擇購買了含權養老基金的投資者,和挖掘基一樣,他們翻開自己賬戶時發現,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裏,投資出現了浮虧,何去何從,心情較為沈重。

    2022年底,個人養老投資試點推出之際,實際上是國內股票市場已經經歷了一年以上熊市之後,風險得到一定程度釋放,估值處於低位。通常來講,在這種時候投資股票市場,向上的概率大於向下的概率,並非是一個值得悲觀的時間點和位置。

    A股的這次的漫長季節確實比想象中長,即便憧憬迫切而沖動,但新秩序的適應與快速上漲通道的開啟原本並非易事。市場特性就是如此,不會只跌不漲,再堅持一段時間,波動可能就向相反的方向執行了。

    在波峰低谷,各種宏大敘事似乎無法辯駁,但是牛熊轉換觀察下來之後,穿越現象透視本質,對於資本市場而言,周期、估值和人性是掩於其中的、三項不變的存在。人們無法預知什麽時候走出危機,但最後的結局都是,危機過去了。

    再者說,雖然幾乎所有投資者都厭惡波動,但實際上,對於養老投資而言,前期的市場波動亦並非全然是壞事。

    養老投資是一項長期投資,如果當前40歲,未來有超過20年時間積累養老資產;如果當前30歲,未來有超過30年時間積累養老資產。在這麽長的時間裏,我們很難在初期就把足夠多的本金投入市場。

    因此,養老投資更適合定期定額、細水長流的慢慢積累。正是這個原因,相關制度把個人養老投資單一年度資金繳存上限定為12000元,如果我們按照這個金額定期定投,那麽中間就存在一個「微笑曲線」的規律。

    也就是說,在我們資金繳存期的前三分之一階段,由於本金數額比較小,可享受收益的絕對金額比較小,如果這時候市場出現過快上漲,並非全然好事,只有當手裏份額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市場再上漲,我們才有足夠的份額享受收益。

    相反,如果在資金繳存初期,市場相對較弱,甚至是震蕩下跌,有利於我們在更低位置積累份額,未來的潛在收益反倒更高,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

    依據實際數據測算,在定投的前三分之一階段,投資者選擇的產品差異、分期的密度以及起始點的高低,對最終定投的結果都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唯一相關度最高的因素是定投開始的早晚和堅持時間的長短。

    因此,雖然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裏,養老賬戶或許出現了浮虧,但不要失去信心。放在漫長的、長達二三十年的養老投資積累期來看,眼下只是開頭,未來仍有長遠的機會。只有堅持下來,才有希望獲得理想中的超額收益。

    這個時候最珍貴的,往往不是一時的收益,而是更長久的信任與理解。

    風險提示

    風險提示:1.「養老」的名稱不代表收益保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諾,養老目標基金不保本,可能發生虧損。投資人應當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和零存整取等儲蓄方式的區別。2.定期定額投資是引導投資人進行長期投資、平均投資成本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投資方式。但是定期定額投資並不能規避基金投資所固有的風險,不能保證投資人獲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儲蓄的等效理財方式。3.投資者在投資基金之前,請仔細閱讀基金的 【基金合約】、【招募說明書】和【產品資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檔,充分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和產品特性,並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因素充分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在了解產品情況及銷售適當性意見的基礎上,理性判斷並違慎做出投資決策,獨立承擔投資風險。4.基金管理人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並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對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5.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資者基金投資的 「買者自負」原則,在投資者做出投資決策後,基金營運狀況、基金份額上市交易價格波動與基金凈值變化引致的投資風險,由投資者自行負責。8.本資料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對於投資人的任何實質性建議或承諾,也不作為任何法律檔。基金有風險,投資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