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洛梅2月3日電 題:非洲的覺醒與戰略自主——從法國結束在乍得百年駐軍說起
新華社記者孫毅
1月31日,在乍得首都恩賈梅納阿吉·科賽軍事基地舉行的法國軍隊撤離乍得儀式上,乍得總統穆罕默德·代比宣布,法國在乍得的軍事存在正式結束。結束法國在乍得駐軍120多年的歷史,對於乍得乃至整個非洲大陸來說,象征著非洲國家在追求真正獨立自主的道路上又邁出堅實一步。
非洲的歷史深深刻有殖民烙印。從16世紀的奴隸貿易到19世紀的「瓜分非洲」,西方列強用槍炮和不平等條約將非洲分割得支離破碎。數以千萬計的非洲人民被迫遠渡重洋成為奴隸,非洲豐富的礦產、黃金、象牙等資源被大肆掠奪。這些殖民侵略行為摧毀了非洲的社會結構,留下了至今難以彌合的創傷。
盡管非洲國家在20世紀中期陸續實作了獨立,但時至今日,一些西方國家仍抱著殖民主義思維,利用金融、法律、制裁甚至軍事等手段幹涉非洲國家內政,在金融、能源、礦產、國防等領域對非洲國家壓榨控制,「新殖民主義」成了束縛非洲發展繁榮的新枷鎖。
近年來,非洲大陸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景象,工業化穩步推進,聯合自強日益凸顯,獨立自主、快速發展的勢頭銳不可當,國際社會掀起一股「非洲熱」。西方已開發國家一些政客雖把重視非洲掛在嘴邊,卻又時不時投擲「非洲忘恩負義論」「殖民恩賜論」等顛倒黑白的言論,根深蒂固的殖民主義心態激起非洲國家極大反感。
貝寧的維達古城是幾內亞灣「奴隸海岸」的一部份。當地導遊埃斯佩羅·德索薩的家族見證了那段充滿血淚的歷史。德索薩痛斥道:「非洲國家歷史上遭遇了殖民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荼毒,西方一些政客如何還能自詡為非洲的‘恩人’?非洲人民不想再被當作所謂‘恩賜’的接受者。殖民主義從未給我們帶來真正的‘發展’,它只是讓我們失去了尊嚴和自由。」
近年來,非洲國家不斷謀求戰略自主,在泛非主義旗幟引領下,加快推進聯合自強、發展振興的一體化行程。非洲早已不是西方媒體筆下「沒有希望的大陸」,而是「活力的源泉」和「發展的熱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月釋出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顯示,2025年非洲經濟將迎來增長,撒哈拉以南地區經濟增長率預計達到4.2%,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覺醒的非洲正在重新掌控自己的命運。政治上,非洲國家旗幟鮮明反幹涉、反制裁,要求西方就奴隸貿易歷史道歉和賠償,糾正歷史不公;經濟上,非洲國家主動深化產業改革,掌握發展主動權,加快建設非洲大陸自貿區,進一步釋放經濟潛力;安全上,非洲國家踐行「以非洲方式解決非洲問題」,堅定維護國家安全,積極化解地區爭端。馬里地緣政治專家阿蔔杜·卡裏姆·德拉梅指出,隨著非洲民眾意識覺醒以及決策者主權意識增強,西方「新殖民主義」正在失去立足之地。
作為「全球南方」重要成員,非洲正向著成為世界政治、經濟和文明發展的重要一極方向邁進。近年來,非洲聯盟加入二十國集團,埃塞俄比亞等國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非洲在國際舞台上越來越多地發出自己的聲音……非洲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話語權正在逐步提升。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報道說,西方國家在非洲影響力的衰弱,打破了西方以軍事援助為中心的霸權主義,凸顯了非洲大陸對外建立平等、真正的夥伴關系的願望。西方國家必須面對多極世界的現實。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非洲以堅定的步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西方國家的傲慢與偏見,終將被歷史的洪流擊碎。非洲的覺醒,不僅僅是非洲的故事,更是全人類的故事。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夥伴關系,必須建立在平等與尊重的基礎之上。非洲的目光,正投向更加廣闊的未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