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回顧:垃圾分類成「爛尾」,淪為笑話的背後,只是因為居民素質差嗎

2024-02-20社會

這幾年消費者們在消費降級的時候,生活不光沒有更加困難,反而還更加簡單了,就連扔垃圾都不用想辦法分類尋找了。

但垃圾分類在前幾年的時候不還搞的轟轟烈烈的 ,不少城市都從最開始的兩個垃圾桶增加了三四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的同時,還多修建了很多垃圾站的嗎?

現在垃圾桶和宣傳標語雖然還在大街上放著, 但曾經經常出現在垃圾桶旁邊的保潔大叔大媽們卻消失了。

曾經轟轟烈烈的垃圾分類,現在不光「爛尾」,甚至還變成了一個笑話 ,難道真的是因為居民素質太差,不願意主動垃圾分類的原因嗎?

曾經轟轟烈烈

扔垃圾要分類這件事雖然都是從小就開始學習的,但具體哪些垃圾屬於可回收垃圾,哪些屬於不可回收垃圾,因為也沒有專門的課程去教,因此大多數人也不太清楚。

再加上 大多數城市的垃圾桶只有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這兩個標誌 ,因此很多人在扔垃圾的時候都非常隨便,大多數都是哪個垃圾桶近就扔哪個。

甚至還有些人覺得,自己能把垃圾扔到垃圾桶裏而不是直接扔到路邊,就已經足夠證明自己屬於有素質的那種了。

隨著人們生活越來越好,各種「科技」越來越好,人們在生活中生產出來的難以分解和有毒有害垃圾也越來越多。

因此在 曾經就算亂扔也基本不會出現問題的垃圾,已經變成了一個亂扔就一定會出現問題的垃圾了。

於是為了處理這些難以分解和有毒有害的垃圾,垃圾處理就變成了一個問題。 在垃圾分類上面,其實國外是比我們走的更遠的,畢竟他們的科技發展起來的更早也確實是一個事實。

因此國內在發現國內的垃圾已經到了不得不開始處理的時候,已經借由國外的經驗了解到全都進行填埋或者焚燒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因此 國內在考慮垃圾處理問題的時候,難免就想到了「垃圾分類」這個解決辦法。

而且 垃圾分類不光可以解決垃圾處理的問題,還可以篩選出來各種垃圾中可以再次回收利用的部份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垃圾分類還有可能「賺錢」呢。

但垃圾分類的推廣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麽簡單 ,雖然上世紀90年代北京就已經開始推行垃圾分類了,但 真正開始「轟轟烈烈」的,卻是從2019年開始的。

當時上海先推行了垃圾分類制度,光推行還不算,還實施了懲罰制度 ,當然也不是什麽亂垃圾分類會罰款這種強制性的懲罰措施,而是讓大爺大媽拉著你給你科普半個小時的那種「親切懲罰」。

對於那些愛面子的年輕人來說, 這樣的懲罰措施還不如直接交罰款了事,畢竟交錢事小,沒面子還上班遲到事大。

在這樣的懲罰措施之下,當時的上海人對於垃圾分類那可是一個認真 ,認真到不光網絡上到處都有垃圾應該怎麽分類怎麽分辨,甚至還有人專門出了一個垃圾分類的小程式。

除了在年輕人之間熱烈傳播以外,當時出現了不少專門為了垃圾分類的宣傳 ,比如給小孩子講故事,給成年人發垃圾分類辨識卡,甚至還有些地方會給垃圾分類做的好的居民發放禮品。

在上海這股垃圾分類的風潮之下,其他城市也開始推行垃圾分類 ,在居民看來,當時最明顯的就是各個地方開始建立統一化的垃圾資源回收桶了。

但垃圾資源回收桶建立起來之後,垃圾分類卻開始逐漸被人「拋棄」了 ,曾經會站在垃圾站旁邊拉著年輕人科普垃圾分類的大爺大媽們也不見了。

難道真的是因為居民覺得垃圾分類太麻煩,不願意垃圾分類造成的嗎?

為什麽垃圾分類被「拋棄」

雖然在當時的居民們看來,垃圾分類確實很麻煩 ,定時的垃圾回收對於很多白天要上班的打工人來說也確實是一件非常難受的事情。

但垃圾分類逐漸「消沈」,本質上來說 並不是因為居民覺得麻煩,而 是監管問題和成本問題而已。

畢竟 對於普通居民來說,垃圾分類雖然非常麻煩,但本質還是提升自己生活品質的事情 ,因此居民們雖然會覺得麻煩,但也在努力的進行垃圾分類。

居民在努力垃圾分類的時候,曾經經常出現在垃圾桶旁邊的大爺大媽們卻逐漸消失 ,曾經定時定點收垃圾的垃圾車也逐漸消失。

沒有了人監督,也沒有定時的垃圾車 ,曾經已經養成垃圾分類習慣的居民在沒有監管的時候, 難免就會放松下來,回歸以前不用垃圾分類的生活方式。

至於為什麽 曾經每個垃圾站旁邊都會站著的大爺大媽們消失,其實本質就是因為成本問題了。

很多人對垃圾分類和垃圾回收的看法就是,不過是把垃圾拉到焚燒廠焚燒處理而已 ,中間最多也就花費一點人力和物力,其他成本基本沒有。

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 ,垃圾回收和垃圾分類的成本雖然不算特別高,但也沒有一般人想象的那麽低。

按照不同城市垃圾分類專案費用為參考,在前端垃圾處理方面,上海在實行垃圾分類 的時候不光配備了督導人員,還配備了智能垃圾分類器材,甚至還配備了賬號宣傳,怎麽說 每戶每個月不需要25塊錢的成本嗎?

如果按照這樣的計算方法的話,相當於一戶一年光垃圾處理費就要花費300塊錢。 再加上垃圾處理並不僅僅是簡單的前端處理,還需要加上垃圾清運,垃圾中轉,垃圾轉運,幹垃圾焚燒,濕垃圾生物處理等成本。

這些所有成本加起來,大概一噸垃圾就需要花費一千元左右,這個成本全部都讓官方承擔顯然是不太可能的,但 如果讓居民承擔的話,居民承擔全過程費用,相當於一戶每年都要花七八百塊錢。

在這樣高昂的成本之下,垃圾分類從剛開始的轟轟烈烈,到現在的悄無聲息,甚至「爛尾」,也不是不能理解了。

這種「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雖然讓垃圾分類處理成本回歸到了之前的狀態,但同時也以為著之前為了垃圾分類的努力全都「做了白工」。

但垃圾分類真的是一個只花錢的行為嗎?

垃圾回收也能掙錢

很多人認為垃圾回收的本質就是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幹凈舒心一些,但對於另外一部份人來說, 垃圾分類回收中間也是有商機的。

很多人對於垃圾回收最大的看法可能就是路邊經常會撿紙箱和水瓶的大爺大媽們 ,但垃圾中能回收的東西並不只是這麽少這麽簡單的。

就連很多人覺得沒用的有機垃圾,也就是 濕垃圾,經過發酵處理之後,也能做成各種資源。 比較常見的就是各種有機肥料,不太常見的就是燃料油和酒精,甚至還有一些濕垃圾可以制成各種角蛋白、甲殼質甚至化學漿糊等工業制品。

除了濕垃圾以外, 比較常見能回收的就是各種玻璃、金屬、塑膠、紙張等資源垃圾。

雖然這些垃圾大多數時候都被路邊的大爺大媽們給帶走買到廢品資源回收桶了,但 這並不代表垃圾箱裏面沒有其他比較少見的資源垃圾。

除了這些比較常見的以外,就是那些不太常見的比如各種有害垃圾,大多數人接觸的有害垃圾可能都是各種廢舊電池、熒光燈管、浮水印溫度計、過期藥品等等。

這些有害垃圾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謂是一點用都沒有 ,還不能亂丟, 但對於一些專業做垃圾回收的人來說 ,這些垃圾根據不同的回收要求和條件分類好之後, 也是可以回收成各種有用的東西的。

從整體來說,垃圾分類雖然也可以掙錢,但垃圾分類掙到的錢並不足以覆蓋垃圾分類回收整個過程中消耗的錢。

也就是說垃圾分類如果從局部來看的話,是可以掙錢的,但從整體來看,確實是需要花錢的專案。

但垃圾分類並不能簡單的從掙錢還是花錢的角度來考慮,更應該從節約資源和環保方面去考慮 ,畢竟對於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們來說,保護弓境可能一時半會沒有什麽回饋,但從長遠來看依然是在保護我們自己的。

因此 盡管垃圾分類是一件麻煩又虧錢的事情,但我們依然需要為了垃圾分類去努力。

為了實作這個目標,也許我們需要找到合理的執行模式,充分挖掘回收中的商機 ,大概只有這樣,垃圾分類才能真正的實行下去。

只有把垃圾從「廢棄」提升為「資源」,廢棄物才能真正實作「無廢」轉化, 只有這樣,垃圾分類才能真正的推行下去。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