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意見相左的人交往?如何與難以合作的人溝通?這些人際關系學的難點竟然都出現在德國前總理默克爾的回憶錄中,而令這位鐵娘子感到頭痛的「社交」物件不是別人,正是多年前交過手、如今強勢歸來的美國前總統特朗普。
在即將於下周出版的回憶錄中,默克爾講述了她與特朗普打交道的困難和技巧,以及對這位地產大亨出身的美國總統的印象。
身為最具影響力且至今人氣不衰的歐洲領導人之一,默克爾不吝坦露對特朗普的觀感及與之相處之道,被認為引人註目。有觀點指出,這番「經驗之談」對正在準備迎接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政界人士來說或許不無裨益。
教皇支招:彎而不折
自2021年10月卸任後,默克爾幾乎息交絕遊,潛心撰寫回憶錄。
11月26日,這本她與長期助手、前總理辦公室主任貝婭特·鮑曼共同撰寫的回憶錄將正式出版。書名為【自由:回憶1954-2021年】(Freedom: Memories 1954-2021)
近日,回憶錄摘錄被披露,展示了默克爾眼中的特朗普形象及其世界觀。
「他從政之前是一名房地產開發商,他從這個角度看待一切。」默克爾寫道,「每塊地皮只能出售一次,如果他沒有得到,就會被別人獲得。這就是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他看來,所有國家都在相互競爭,一方的成功就是另一方的失敗;他不相信透過合作可以促進所有國家的繁榮。」
面對這樣一個抱有零和思維、排斥合作的人物,怎麽打交道?默克爾似乎為此很傷腦筋,她甚至向教皇方濟各「求教」,望後者能為她支招。
當時正值特朗普威脅要讓美國結束【巴黎協定】,默克爾與教皇有過一次對話。
她含蓄地請教教皇如何與觀點截然不同的重要人物打交道,但未指名道姓是誰。
「他(教皇)立刻明白我的意思,並直截了當回答我:‘彎曲,彎曲,彎曲,但要確保不會折斷。’」
默克爾表示,她很喜歡教皇給出的形象化建議。本著這一「彎而不折」的精神,她嘗試努力解決與【巴黎協定】以及特朗普有關的問題。
情緒與事實的碰撞
回憶錄中有關特朗普的大部份內容還涉及默克爾2017年3月在白宮與特朗普的會面。那時,距離特朗普上任不到兩個月。
「我們是在兩個不同層次上進行交談——特朗普是在情緒層面,而我是在事實層面」。
「當他註意到我的論點時,通常只是為了抓住其中的把柄,以便進行新的發難。」
默克爾表示,與特朗普會面後,她產生了「不好的預感」。她得出一個結論:與特朗普合作以推動世界共同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
僅僅幾個月後,在特朗普執政和英國選擇「脫歐」的背景下,默克爾發表了那段著名的言論:歐盟不能再完全依賴美國和英國,歐洲人的命運應掌握在自己手中。
由於回憶錄寫於特朗普勝選之前,默克爾在書中還表示「衷心希望」美國副總統哈裏斯能夠擊敗對手。這一願望已然落空。
默克爾還透露,特朗普似乎對俄羅斯總統普京很著迷。
她說,在2017年3月的白宮會談中,特朗普很想聽聽她對普京的看法。
「當勞·特朗普問了我很多問題,包括我的東德背景以及我與普京的關系。」她寫道,「他顯然對俄羅斯總統非常著迷。」
摘錄顯示,默克爾還回憶了與普京的多次接觸,並描述了對他的印象。
在她看來,普京是一個渴望被認真對待、受到尊重的人。
書中,默克爾似乎還一度暗示,普京會在她卸任之後對烏克蘭展開軍事行動。
「你不會一直當總理,然後他們就會加入北約。」書中提到普京在談及烏克蘭時這樣說,「我想阻止這種情況發生。」
「過來人」或留啟發
據介紹,這本厚達736頁的大部頭之作將全景式展現默克爾的個人經歷、政治生涯以及思想沈澱。
包括度過童年和青年時期的東德歲月、1989年柏林墻倒塌後投身政界直至2005年成為德國首位女總理的風雲人生。
書中還分享了她與眾多傑出人物的對話心得,以及她對德國、歐洲乃至重大國際事務的獨到見解。
應對歐債危機、抗擊新冠疫情、破解移民難題、協調歐俄關系……16年總理任上,每遇風高浪急,總能看到默克爾立於濤頭的身影。
雖已結束政壇多年,但默克爾至今仍被認為是歐洲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之一,仍然受到不少德國人的喜愛。那個以穩定為底色的「默克爾時代」更讓不少人懷念。
然而,自2022年烏克蘭危機升級後,默克爾的政治遺產日漸受到嚴苛的審視。
輿論將俄烏沖突、德國當前經濟低迷、歐洲極右翼勢力崛起等歸咎於默克爾的16年執政。
比如過於依賴俄羅斯能源、接納太多難民、遲滯經濟改革等等,以至於德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陷入今天的困境。
70歲的默克爾「留下一個充滿未竟事業的國家」,有分析人士如此評論。
不過,自卸任以來,默克爾一直保持低調,對自己的俄羅斯政策亦未表示遺憾。
功過是非自有時間評判。有評論指出,盡管已不在其位,但默克爾在世界範圍內仍然享有很高威望。在美國盟友當中,她也被視為曾經唯一敢頂撞特朗普的領導人。如今,面對特朗普回歸帶來的挑戰,如何善處、如何重新與之打交道,聽聽默克爾作為「過來人」的講述,對那些正在準備迎接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政界人士來說或許有所啟發。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本文作者:廖勤
題圖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