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從「走塑」看香港環保難題,港媒:不少人和飲食業界未準備好

2024-04-29社會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楊偉民】4月香港掀起兩場「環保風暴」——先是4月1日起在一些地方試行垃圾收費,接著22日起實施「走塑令」,都在香港社會引起不小的爭議。作為人口密度相當大的城市,香港推行新的環保政策刻不容緩,各界也在為如何合理安排推行進度、將政策詳細化等方面出謀劃策。
「走塑令」將分階段實施
根據香港管制一次性塑膠的新法例,餐館於4月22日起禁止向外賣客戶銷售或提供發泡塑膠餐具、塑膠飲料吸管、攪拌棒、刀叉匙和塑膠盤子;酒店和賓館禁止免費供應即棄洗漱梳妝用品,禁止在房間內免費供應即棄塑膠瓶裝水。第二階段預計於2025年全面實施,進一步擴大管制範圍,包括對所有類別的即棄塑膠餐具實行全面禁令。
「走塑令」實施後,一些餐館已停止提供一次性餐具。有連鎖快餐店貼出告示,顧客若需要餐具須額外購買,其中不銹鋼餐具每包2港元,木制或竹制餐具包收取1港元。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稱,香港1.8萬家餐館中,大約三成已改用環保即棄餐具,很多中小型餐館則因成本增加仍未采用。香港奧斯酒店營運總監、香港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稱,客人入住酒店時用得最多的牙膏牙刷,可以找到替代品,價格差距並不大;瓶裝水也可以用飲水機代替,不再提供一次性拖鞋,「業界整體支持政策,因為這是潮流趨勢」。
根據香港環境保護署2022年公布的【都市固體廢物報告】數據顯示,港人日常生活產生的塑膠垃圾量驚人,人均每年丟棄約1940件塑膠餐具,全港每年棄置146億件塑膠刀叉。在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曾進行測試,發現兩成海鹽樣本檢出微塑膠,「顯示塑膠已進入人類食物鏈」。香港特區政府2021年下半年就管制一次性塑膠餐具和其他塑膠產品進行公眾咨詢,有超過九成表達意見的市民支持立法管制。
不過在實際運作中,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有香港市民分享使用環保餐具的「慘況」:用紙匙吃糯米雞,一舀即軟;木制湯匙沒有弧度喝不了湯;舀飯時羹匙柄容易斷;超市將透明壽司盒改為用紙盒,變成「壽司盲盒」。不少市民表示,平日不方便攜帶可重復使用的餐具,日後要慢慢習慣。27日多家港媒報道稱,香港連日暴雨,不少商場不再派發雨傘袋,商場清潔工擦地忙個不停。
有港媒評論稱,港府為響應環保實行塑膠管制措施無可厚非,但不少人和飲食業界卻未準備好「走塑」。有餐廳反映,近年飲食業已有不少經營壓力,擔心轉型後的成本會上升。以吸管為例,塑膠與紙價錢相差近10倍。
垃圾收費褒貶不一
比「走塑」引發更大爭論的是垃圾收費。港人在丟棄生活垃圾方面沒有太多限制,有市民自發參與環保,把紙張、玻璃瓶、鐵質物品及塑膠另行收起,然後放置在環保產品回收箱內。但這只是自願性質,加上本地環保產品回收鏈往往出問題,以至於效果有限。
香港垃圾收費政策早在2005年就已提出,2012年,特區政府就垃圾征費咨詢公眾意見,翌年公布「香港資源迴圈藍圖」,希望2022年實施垃圾征費。到了2021年,特區政府提出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條例」修訂草案終於獲得立法會透過,但由於社會上有反對聲音,加上要預作準備,只好宣布延至去年年底實施,其後延至今年4月1日,年初又宣布延至8月1日,4月1日改為在14個場所「先行先試」。按照計劃,今年8月推行的垃圾收費方案是基於「汙染者自付」原則,對所有垃圾按量收費。收費模式有兩種:一是按照垃圾袋容量或垃圾體積收費,二是計算重量收費。據估計,新措施實施後,一個3人家庭每月垃圾處理開支約為50港元。
香港推行垃圾收費有其背後的迫切性,香港3個堆填區預計會在未來數年飽和。港媒稱,香港每天產生近3600噸的廚余,超過九成均倒往堆填區。按照香港2022年統計數碼,當年都市固體廢物總量為406萬噸,但每天在堆填區棄置的廚余有約3302噸。香港目前共4四個設施可以處理廚余,每天共應該處理600噸。但按照環保署的數據,這4個設施每天處理的廚余只有210噸,即只占總廚余量6%,實際處理量可能更少。
實行「先行先試」後,市民反應不一。其中滿樂大廈安寧樓情況理想,房協助理總監(物業管理)楊展鵬表示,居民對計劃意見正面,正在適應垃圾收費措施。但深水埗一些劏房戶向立法會議員申訴稱,垃圾收費加重基層市民生活負擔,商品過度包裝的問題未解決,垃圾收費一旦全面實施,將令他們加重壓力,希望延期推行。新加坡【聯合早報】稱,14個試點中,院舍、餐館和政府大樓已完全轉用指定袋,商場使用率約七成,但公私營住宅及「三無」(無法團、無居民組織、無聘用物業管理公司)住戶參與率只有兩成至五成。有網民認為,為了逃避繳費,有人可能會把垃圾丟進街上的垃圾桶,甚至把垃圾帶到偏遠地方棄置;有人可能把垃圾囤積在家中,或沖進廁所馬桶裏。還有評論稱,香港實施垃圾收費的條件其實不足,因為人均居住面積狹小,不少住宅采用開放式廚房,難以將不同種類的垃圾進行分類堆放。
配套措施要跟得上
4月7日,香港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香港現在的經濟氛圍、營商環境、社會氛圍都有明顯改變,「先行先試」不僅要視察實際操作,也會考慮成本、盈利、參與者的感受及情緒等。27日有港媒報道稱,有垃圾袋指定生產商據傳已接到特區政府指示暫停生產。這些都被解讀為垃圾收費有可能放棄。
立法會議員梁熙表示,幹垃圾尚且可以放在家中一段時間,而濕垃圾(大多為廚余)涉及臭味、招惹蟲鼠等衛生問題,所以配套是否追得上就十分重要。有議員表示,特區政府目前已生產不少指定袋,可派發給全港市民感受和試驗,適應的同時增加回收配套。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稱,設計垃圾收費時香港經濟相當不錯,但現在復蘇步伐放緩,此舉會增加市民經濟負擔。還有業者表示,街鋪回收廚余更加困難,需要送到垃圾收集站中的廚余收集點,全港只有50個,政府計劃增至100個,「垃圾收費的時機可能不合適」。
大灣區青年藝術與科技促進會創會會長陳承宇撰文稱,私人屋苑情況復雜,屋苑的清潔費預計會增加約14%至15%,需要透過討論和解說,讓業主了解為何要增加清潔費。不過他也表示,雖然垃圾收費的實施面臨困難,但作為一個高密度城市,垃圾征費是促進香港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這項政策的推行可以鼓勵市民減少垃圾產生和增加回收率,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同時,垃圾收費也可以提供財政收入,用於改善垃圾管理和環境保護的相關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