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去做一件事,往往會給出一個理性的理由,對寵物的喜歡也是這樣。
當人們沈迷吸貓無法自拔的時候,就會給自己的行為找個合理的解釋,於是「可愛」就成了貓咪的代名詞。
當然很多人會覺得可愛這個詞匯很普通啊,可用來形容任何動物,為什麽大家會對貓情有獨鐘呢?
動物行為學的開創者勞侖次曾把可愛,解釋為「憐幼觸發特質」,並稱其擁有特殊且強大的物理特性。
貓的外表特征容易讓我們想起自己的孩童,會在人體內引起一種愉悅的、類似於毒品的「催情般的容光煥發」(oxytocin glow),會讓人類在貓身上投射寵溺與保護的欲望。
首先貓的體格,平均在4公斤左右,抱在手裏和抱人類新生兒的感覺差不多。
其次貓的小表情,能讓人聯想到小孩的撒嬌。
還有貓咪的圓臉、鼻子、眼睛...也一定程度上比其他寵物更符合人的特征。
貓的面部結構是很符合人的審美感受,不但眼睛大,而且眼的間距很合適,絕大多數貓都符合「三庭五眼」的「五眼」的標準(遠超人的比例),和人類比較接近。
而且貓的嘴部是隱藏起來的,就更加顯得臉部結構比較和諧,你可以仔細去看中外所有對女性的繪畫,一般把嘴部遮擋住的女性都不醜。
當然,如果貓咪把嘴角上揚露出整個唇形,相信沒人會覺得貓咪可愛。
我們不妨再想象一下,漫畫、動漫裏的人物是不是都是大眼睛,小鼻子,櫻桃小嘴... ...。
這種形象如果出現在現實生活中,估計會嚇哭小朋友,偏偏在畫筆下就很和諧,這其實和貓咪五官討人喜歡是一個道理。
養一只貓,就相當於養了一個活的動漫人物啊。
與之相應的還有 「可愛侵犯 [1] 」(the Cute Aggression) ,指的是可愛的事物可能會激起人類的侵犯欲望,從而表露出攻擊性傾向。
這就是為什麽有部份人面對貓咪時,會產生一種「貓咪好可愛,真想一屁股坐死它」的沖動。
正如前進演化生物學家史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 [2] 所認為的那樣,「人類對於幼童產生這種憐愛的本能反應,這其實是前進演化的結果。
而我們在養貓咪的過程中,無疑將這種本能反應轉移到了貓咪的身上。
因此,喜歡貓其實是人們對於內心深處「美」的追求而已。
為什麽有些人天生懼怕貓咪,那是因為貓咪同樣也有讓人感到脊背發涼的另一面,如:發情期的嘶鳴,黑夜的直視,瞳孔的形狀,猛然間竄過。
這也反映出人類對未知情況的恐懼,當貓咪的行為或動作失去擬人化時,往往容易讓人產生恐懼。
當貓咪被圈養後,鏟屎官習會將貓咪的生活習慣合理化,但我們無法真正理解貓咪為什麽這麽做。
因此不要小看身邊那些簡單明了的事物,因為它們的背後都有一套執行多年變化無常的隱秘邏輯支撐著。
另外除此以外,貓毫無疑問是個最理想的朋友。
貓咪屬於獨居動物,具有很強的獨立能力,在保證充足的新鮮食物和水,它不會時時刻刻纏著你。
陪伴,且不過分打擾,這點就非常受部份群體的喜歡。
村上春樹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 [3] 裏提到過貓型人格和狗型人格的說法:
假如將人分成 「狗型人格」 和 「貓型人格」,很多群體人堪稱徹底的貓型人格。
畢竟很多人從小就叛逆,在聽到父母「向右轉」 的口令時,會不由自主地轉向左邊,這是我們的天性使然。
單從人類叛逆的這一點,就和貓咪自身的性格比較相似,生活中的貓咪不會對主人俯首稱臣,很多時候都不願搭理主人。
站在人類的角度,這似乎不是一個好的馴服物件,但我們偏偏很容易就接受了這樣的生物存在。
其實養貓又何嘗不是隱藏在人們心中的騷動呢。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社會強調歸屬感和順從,我們被教育要歸屬於某一個權威,按照他們的標準來改造自身,成為聽話的人,但我們終究希望一切靠自己。
當然狗子的「狗型人格」也很討喜,但狗子出彩的只有性格,外觀方面遠沒有貓咪更擬人化。
人和狗彼此依存的關系,是建立在現實需求的基礎上,但人和貓的關系,是建立在審美和情感需求的基礎上。
人養貓,不管人有沒有清晰地意識到,本質上都是在養一個家庭成員的替代品。
只有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需要警惕一切人類對自己行為的解釋。
參考
- ^https://xueqiu.com/7886851669/119203279
- ^https://baike.baidu.com/item/史蒂芬·杰伊·古尔德/2435250?fr=aladdin
- ^https://baike.baidu.com/item/我的职业是小说家/20275059?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