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和狗一樣都不會說話。
鸚鵡只能發出與人類相似的聲音而已,本質上它並不明白這些話的含義,完全是種機械的模仿。
這種仿效行為在科學上就叫效鳴(mimicry) [1] ,是指鳥類除了自身的叫聲外,還會模仿其他種類的鳴叫。
在大自然中大約15-20%的鳥類存在效鳴行為,但其作用和意義尚存許多爭議 [2] 。
鸚鵡學舌就是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對特定行為產生的一種聲音反射。
一、鸚鵡為什麽能發出「人聲」
鸚鵡能夠模仿人類說話,得益於與人類功能相似的生理系統。
鸚鵡發聲的工具叫鳴管,構造和作用與人的聲帶相似,當空氣進入管壁會因震動發出聲音。
鳴管外部的鳴肌透過控制調節鳴管的管徑、聲率、張力等方式,使鳴管發出不同的聲音。
此外,鸚鵡鳴管到舌段(15厘米)的距離僅比人類少五厘米,彎曲的角度近似(人類為直角、鸚鵡為鈍角)。
因此鸚鵡和人一樣能透過聲率和發力的角度,使聲音抑揚頓挫。
再加上一根矩圓、靈活、發達的舌,鸚鵡便具備發出一些簡單但準確清晰的語言了 [3] 。
二、鸚鵡發聲的局限
鸚鵡雖有發出語言的條件,但並不具備組織語言的能力。
通常情況下,鳥類大腦中有一個叫「核心」的區域,用來學習和控制鳴叫。
而鸚鵡大腦卻是巢狀的核和殼結構,在語言區域的」核心「周圍還有一層「外殼」。
這種「核外層」被懷疑是主導鸚鵡模仿的原因。
已有研究表明,核外層在大腦中占比越大的鸚鵡,其模仿人類語音的能力就越強 [4] 。
不過鸚鵡的語言系統過於簡單,無法支撐高級、復雜的語言解釋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四、總結
說話可以簡單的理解成」釋放儲存的詞匯「。
當我們閱讀和聽話時,大腦的各個區域會作為一個系統對資訊進行解讀,語言系統也參與其中。
這些過程大概率就是人類對表達性語言的補充,也是產生語言能力的基礎。
而說話就是透過一定的語法規則將詞匯組成句子,隨後利用機體的肺部、聲帶以及嘴巴進行發聲表達出來。
其中大腦的額葉、顳葉和頂葉區域能夠生成我們想說的話,額葉中的運動皮質則幫助表達。
整個過程需要左、右腦共同參與,共同承擔著形成聲音、音調和內容的復雜任務 [5] 。
而鸚鵡缺少了解讀詞匯的能力,導致它們無法理解人類的語言,也不能自我組織語言。
這便是」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的主要原因。
參考
- ^ [1]龐秉璋. 鳥類的效鳴[J]. 動物學雜誌, 1960(07):16-1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IRD196007005.htm
- ^ Vocal Mimicry of Alarm-Associated Sounds by a Drongo Elicits Flee and Mobbing Responses from Other Species that Participate in Mixed-Species Bird Flocks http://www.xtbg.ac.cn/xwzx/kydt/201403/P020140317343948363818.pdf
- ^ [1]董銀蘭, 張海珠. 不同年齡虎皮鸚鵡發聲行為的研究[J]. 山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 21(1):3.
- ^ [1]張海珠, 張俊燕, 段蔚然,等. 虎皮鸚鵡發聲控制神經核團與鳴叫行為的性雙態性研究[J]. 山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 16(4):6.
- ^ Floegel, M., Fuchs, S. & Kell, C.A. Differential contributions of the two cerebral hemispheres to temporal and spectral speech feedback control. Nat Commun 11, 2839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67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