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兩個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壓根沒想過要給他們養只貓當伴。
我們家養過烏龜、鸚鵡、蘆丁雞、倉鼠、金魚、兔子。
它們主打一個「不通人性」,放籠子養著就好,它們和孩子不會有「親密接觸」。
我害怕寄生蟲之類的東西。
其實,我的擔心是多余的。
薄世寧在【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豆瓣評分8.7分)中提到:
有一種最新的學說,叫做「衛生假說」。.
它認為, 孩子的成長環境別太幹凈,應該多接觸細菌和寵物,增加和微生物接觸的機會。
.
這樣的孩子成年以後,免疫系統反而更強大,反而更不容易過敏。
.
醫生甚至利用疾病來預防疾病。
.
比如打疫苗,打完可能會有些輕微的反應,比如發燒、倦怠、乏力。
.
很多人把它理解成疫苗的副作用。其實,這就是讓你生一場小病,用這個「生小病」的辦法,產生免疫力來預防大病。
還有一個2023年3月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論文來自日本環境與兒童健康研究社團:
研究人員調研了10萬名新生兒的數據。.
結果發現,在3歲之前,讓孩子適當接觸貓狗寵物,可以降低過敏發生的概率。
.
而且研究人員還專門做了細分,多和狗玩耍,可以降低雞蛋、牛奶和堅果過敏的發病風險;
.
多和貓玩耍,能降低雞蛋、小麥和大豆過敏的發病風險。
.
至於其他寵物,研究人員還沒有發現類似的效果。同時,研究人員還有一個特別提醒,倉鼠盡量少接觸,孩子假如接觸倉鼠,會增加堅果過敏的發病風險。
.
至於原因,研究人員認為,很可能是因為一部份寵物身上,本身帶有適量的過敏原。
.
孩子跟它們接觸時,可能會產生耐受性。但有些動物身上的過敏原過多,還沒等孩子適應,就已經激發了過敏反應。
也就是說,養狗啊貓啊,不僅問題不大,還有好處。
去年,朋友說她的藍貓生了六只小貓,問我要不要。
藍貓啊,貴族貓啊,想到那呆萌萌的可愛樣,心有點動。
但是,我女兒過敏,擼了流浪貓,都會噴嚏打個不停。
朋友說:我娃原來也過敏啊,養貓後,反而慢慢好了。而且,貓是最好養的寵物,你可以試試看,如果覺得不合適了,再還給我唄。
能還回去,這太好了,我立馬點頭:好!
她又說:你兩個娃,最好養兩只,一人一只。
我立刻詢問倆娃的意見,倆娃同時說:太好了,能有兩只最好啦。
小奶貓們還沒到家,兩個孩子就開始研究貓窩貓爬架、貓糧貓砂、貓零食貓玩具……
兩個月後,一只奶牛貓,一只黑貓就在我家閃亮登場。
唉,說好的藍貓呢?媽媽是純種藍貓,貓寶寶身上卻連一絲血統都沒繼承。
但這一點點都不影響孩子們對它們的愛。
洗澡啊,剪指甲啊,梳毛啊,洗臉啊,鏟屎啊,擦屁股啊……兩個孩子忙的來,活脫脫一副貓奴才的樣。
因為貓掉毛的厲害,兩個人輪班到處黏毛,衛生死角也被他們擦的很幹凈,為什麽?因為貓主子就喜歡去角旮旯啊。
到現在,女兒的奶牛貓活脫脫活成了公主的模樣,挑食、黏人、乖巧。
女兒寫作業的時候,就默默趴在女兒身邊。女兒不管什麽時候抱它,它都乖巧地依偎在女兒懷裏,女兒怎麽給它凹姿勢,它都配合,活脫脫一個假貓的人設。
兒子的大黑貓活成了黑霸王的形象,幹飯第一,不管罐頭還是貓條或是咕嚕醬,凍幹貓草棒化毛膏貓糧貓曲奇……來者不拒。
抱它一定要是它主動來找你的時候,你要是硬抱,它就嗷嗷地叫罵。
據說,一直養貓養狗的娃比沒有養過的娃,會有更大的生活余量和潛能。
尤其是養狗。
為什麽呢?說是因為不同物種生活在一起,客觀上就增加了多樣性。這些多樣性裏就存在著不少我們意識不到的能力。
比如在出門遛彎上,娃的作業很多,娃做完作業還想打一把遊戲,可是,狗狗殷殷地等了娃一天啊,狗狗期盼地望著娃,娃總要想辦法和狗狗達成某種默契。
對於養狗的娃來說,這些兩難抉擇每天都要面對好幾次;而對於完全沒有養過的娃來說,可能幾天才會遇到一次。於是,養狗的人就會從頻繁出現的兩難局面裏習得更多的心理調整策略。
再比如,訓狗,狗狗如果做錯了,娃就要像頭狗一樣給它點顏色嘗嘗;而狗狗如果做對了,娃就要獎勵一下。這雖然像是在訓狗,但是實際上,人也是社會性的動物,當娃對其他人也是這樣的習慣做法的時候,實際上這些做法在成功學裏就被稱為「領導力」。
很多人都希望擁有領導力,甚至還花錢去學習,但在養狗養得好的情況下,娃已經對這些技巧很熟悉了,熟悉到自己也意識不到,也說不清為什麽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上待人接物就是那樣的有領導力。
還有一些,比如時間安排、日程規劃、安撫情緒、設立規則等方面,養狗的娃也要經常面對,很難說這些經驗就不會對今後和同學相處、和同事相處等發揮作用。
而且,長期和貓狗在一起生活,情感上的滿足,生活環境中微生物的平衡,都是不養貓狗的娃完全沒法比的。
當然,還有說法是這樣的:
如果從前養了兩只狗,後來只養了一只,再後來又從養狗換成了養貓,因為貓不需要太多時間照顧嘛,接著又從貓換成了金魚,最後連金魚都不養了,那實際上,也預示著這個人生命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他全部的精力都只夠維持自己單一的生活,而這種生活往往還是加班、還貸款。看,我寫到這裏,就尋思著,要不要再養條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