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
生子咳醍,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
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答罰。
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態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呵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
驕慢已習,方復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為敗德。
孔子雲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是也。 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譯文:
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智力低下的人,即使教育也毫無用處;才智平常的人,不教育就不明事理。
古時候,聖明的君王施行胎教之法:妃嬪懷孕到三個月時,就要遷居到別的宮室,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樂、飲食都按照禮的要求加以節制。這種胎教之法都刻寫在玉版上,珍藏在銅櫃裏。
太子出生,尚在繈褓之中,太師、太保就闡明孝仁禮義的道理,以此對他引導教育。
平民百姓縱然不能這樣,也 應當在孩子剛剛懂得看別人的臉色、辨辨識人的喜怒的時候,就加以教誨。讓他去做,他才去做;讓他不做,他就不做。這樣,等他長到數歲的時候,就可以少挨笞杖的責罰了。
做父母的既威嚴又慈愛,那麽子女就會敬畏謹慎,並由此而生出孝心。
我看世上有些父母,對子女不加以教誨,而只是一味溺愛,往往不能如此;他們對子女的飲食起居、言行舉止,任其為所欲為,本該訓誡的,反而加以獎勵;本該呵責的,反而一笑了之,等到孩子懂事以後,還以為按照道理本當如此。
子女驕橫輕慢的習性已經養成了,這時才去管教、制止,即使將他們鞭抽棍打至死,也難以樹立父母的威信。
父母的火氣一天天增加,子女對父母的怨恨也越來越深。這樣的子女長大成人以後,終將是道德敗壞。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很對的。 俗話說:「教育媳婦要從剛進門的時候開始,教育孩子要從嬰兒的時候開始。」這話確實很有道理。
來源:(北齊)顏之推 著/莊輝明,章義和 譯註【顏氏家訓譯註】卷第一·教子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