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貓事件折射出了一些社會現象,其中之一就是兩性交往的信任基石被打破。
兩性交往中為什麽預設男性要多做物質付出,為什麽「安全感」成為了女性專屬詞匯,這裏面有一個預設前提:
女性要生育。
生育意味著更高的身體成本,懷胎十月,影響情緒,耽誤工作,妨礙身材,在過去甚至有居高不下的死亡風險。
而生育對男性而言則低得令人發指,就幾秒鐘的靈魂顫抖就可以了。
為了補償這種不平衡,社會學制定了規則: 男性要成為提供物質基礎,為新生命的誕生保駕護航。
所以女性從小就潛移默化學會了這項技能,她們要辨識哪些人是爽完就走的渣男,哪些人是願意為性生活成本負責的男人,而最簡單的模式就是看他的付出意願。
追求期間的噓寒問暖,戀愛期間的節日儀式感,婚姻期間的上交薪金卡,都是測試付出意願。
然而,現在規則似乎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人「睜眼看世界」,開始打破規則,或者制定新的規則了。
比如胖貓譚竹事件,譚竹本身是女同,但還是要找一個供養者,本質上她就是利用了「睜眼看世界」的資訊差,讓胖貓誤認為兩個人是有未來,自己是他未來的妻子,兩個人未來孩子的母親,而胖貓自然有義務為這個小家庭做持續的物質付出。
比如題主的老公,他意識到了生育會讓他背負物質供養者的身份,而且他本人沒有像老一輩一樣強烈的生育意願,所以就有了這一句:
如果我們生孩子會讓我覺得他虧欠我,那我們可以不生。題主之所以會不舒服,是因為小家庭中女性一旦不生育,那麽很多補償自然而然就無從談起,包括題主所說的情緒價值,儀式感和「女生的小擰巴」。
我們目前經濟狀況還行,他節假日給我轉賬我甚至會還給他,但是我就希望他能給我提供情緒價值或者儀式感。我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理解女生的這種小擰巴。生育是辛苦的,母親是偉大的,我寫這篇回答的時候母親節剛過,我由衷感激我的母親。
但新一代的人跟老一輩觀念差距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女性主義被過度解讀的當下,有太多人以生育的犧牲為天然正當的理由,訴求過度的補償,這種理由的正當性是難以反駁的。
所以有人開始不玩了,說既然你覺得生孩子那麽辛苦咱不生了,這種行為直接合理化杜絕了對方的一切基於「安全感」「青春寶貴」的補償。
但題主這種情況目前只是個例,雖然有很多年輕人不想生了,但是老一輩基於傳統思維還是會不斷給壓力,
等90後開始當爺爺奶奶,10後陸續成為婚戀的主力軍時,這種基於生育的補償規則會被進一步挑戰。
拭目以待吧。
PS:並非批判題主,她本身有工作也很獨立,在婚姻中跟老公AA已經算很現代的家庭了。
但觀念叠代需要時間,題主就算獨立也很容易跟其他閨蜜比較,覺得老公沒有物質供養心理不平衡。
其實兩個正經人把日子過好,不跟別人亂比,其實幸福感會提升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