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妹妹說過類似的話,說不想結婚,不想生小孩,但是沒說像我一樣累,可能覺得我不累吧。
我第一次聽到有震驚,有好笑,但是第一反應很認同。很尊重她作為獨立的個體,這麽小的年紀有這個認知。然後我問她長大想幹嘛,她說工作啊,不忙的話帶著我到處玩,我很高興她這麽小有這麽清醒的認知。
但是,人是階段性的,比如,你二十年前讀金庸跟現在讀金庸,想法會一樣嗎?人隨著時間增長的不是只有年齡,還有經歷,閱歷,情感……
我在年輕的時候跟她也有一樣的想法,那會兒也覺得被婚姻被孩子捆綁的人生太糟糕太無趣。所以自己一個人離家上學,工作,越走越遠,享受自由,享受人生。這種不婚不育的想法一直到30歲,慢慢的,發現身邊一起玩的朋友越來越少,她們要去陪愛人,要去陪孩子,一起的話題也不再是吃吃喝喝,玩玩鬧鬧,都是老公孩子了。遊離在這種狀態中,慢慢發現自己越來越孤獨,等身邊出現那個人的時候,發現有人分享,傾訴,有人關心,呵護的感覺也不錯,對未來也會有憧憬,會發現朋友的孩子好可愛,有一個自己的家,有愛人,孩子,好像是件非常棒的事情。然後就沒有免俗的步入婚姻,生兒育女,過上了跟很多人一樣平凡的婚姻生活。
問我後不後悔?在為了孩子,為了家庭小事內耗的時候會,會想如果走的另外一條路,人生會是怎麽樣?但是,那是微乎其微的想法,甚至只是午夜夢回的一場夢。每天還是要開開心心的過好現在的每一天啊。
支持孩子的想法,不管她有沒有像我一樣改變,她的人生是她自己的,好也是,不好也是,做為母親,尊重她,支持她。
附上我喜歡的一首詩 【The Road Not Taken】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中文譯文:
兩條路在黃木林中分開,
我遺憾不能兩條都走過。
一個人,我長久地站著,
向遠處眺望著其中一條,
直到它在叢林中彎曲消失。
然後我走了另一條,它也一樣美麗,
可能有著更好的選擇,
因為它草茂且未被踐踏;
盡管從那裏經過的人
幾乎把它們都踏平了。
那個早晨兩條路都一樣在葉下躺著,
沒有腳印將其踩黑。
啊,我保留第一條路等待他日再走!
然而知道一條路通向另一條路,
我懷疑我是否會再回來。
我將在嘆息中講述這件事,
在未來的未來:
兩條路在林中分開,而我——
我選擇了那條較少被人走過的,
而那改變了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