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媽媽後,我就再也沒有做過以前的自己了。
那位離經叛道的日本設計師山本耀司說,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麽,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而撞上的東西,是我的孩子,檸檬。
一、成為媽媽後,我在做那個「不斷擴大自己能力邊界」的自己。
過去,我所謂的「做自己」就是當一個天性懶散的「佛系派」。
曾經和小團隊一起做了幾個APP,使用者數一直在漲,卻因為後期團隊成員結束、自己工作壓力太大,沒有堅持下去;
沒懷孕前,總是嘴上嚷嚷,
我臉太圓了,要去跑步減肥!我腿太粗了,要去健身塑形!
我腰太粗了,要練瑜伽減肥!
而結果是,
跑步2周,完;健身卡開了2個月,完;
瑜伽館體驗5節,完;
我以為自己很多事情堅持不了,或者做不好,是我的能力有限,是我的天性使然。
但因為成為媽媽,我遇到了一些不好的體驗:
上體、下體都是破破爛爛的自己,在鏡子裏蓬頭垢面不修邊幅的自己,體重高企不下的自己......這促使我在產後第4個月開始,成功培養了自己「每周參加3次瑜伽課堂」的習慣:
因為成為媽媽,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挫敗:
新手媽媽的迷茫與無助、隔代育兒的矛盾所帶來的自我否定、廚藝白癡連做孩子輔食也得從頭學起......這促使我陸續地做了很多改變:
戒掉晚睡的壞習慣,開始早睡早起、規律運動,
知乎周更輸出,
從「廚渣」變成「廚娘」,
......
成為媽媽以後,因為與那些「不美好」的一面相碰撞, 「做自己」是在做那個愈發能堅持、能精進、能不斷拓展能力邊界的自己。
二、成為媽媽後,我在做那個「努力用行動穿越情緒」的自己。
成為媽媽後,最大的體會就是,我多了許多負面情緒:
痛苦,
無論在公司、還是在家裏,再也沒有自己的獨處時間;因為有了孩子,再也不能隨心所欲地做事情;
無奈,
一天只剩下可憐的碎片時間,似乎除了刷手機,什麽都做不了;生氣與無助,
因為立場不同,與家人總是有許多矛盾;工作與家庭的責任讓我體力和精力都跟不上,身心疲憊;
自我否定,
學了很多養育孩子的知識,卻感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在我看來,對生活失去「掌控感」,用抱怨等的批判思維來應對感受,才是「失去自我」的根源。
在【改變提問,改變人生】([美]梅若李·亞當斯Marilee Adams)裏,有關於讓人走出評判思維的方法:
一個「萬能句式」能幫助自己走出抱怨——遇到問題,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如何才能......?」Q:我就是沒有更多的獨處時間,那我如何才能找到更多的時間?
A:於是,我學習如何記錄時間日誌,幫助自己找到「時間黑洞」;
Q:我就是每天只剩下可憐的碎片時間,那我如何才能用碎片時間做更多的事?
A:於是,我學會分解任務,把大任務拆分成小任務,以最大程度利用好碎片時間;
Q:因為立場不同,我與家人總是諸多矛盾,那我如何才能與他們更良好溝通?
A:於是,我實踐家庭會議、鼓勵隊友參與知乎親子訓練營,讓他更多地參與家庭決策;
Q:工作與家庭沈重的責任讓我身心疲憊,那我如何才能更好地放松與接納自己?
於是,我去做月度復盤,透過觀察和反思,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充電方式;
Q:我感覺雖然讀了很多書卻還是對孩子束手無策,那我如何才能更好地實踐育兒方法?
A:於是,我開始努力在平台分享、輸出自己的想法,因為我認為資訊經過整理和教授才會成為知識。
成為媽媽以後,因為與那些「失去掌控」的一面相碰撞,「 做自己」是在做一個看清事實,用行動替代抱怨的自己。
三、成為媽媽後,我在做那個「更聚焦目標」的自己。
我從2018年開始,一直在踐行【只管去做】這本書。
對我最大的改變,就是這個人生九宮格。
人腳下踩著的是三個根基,包括健康、財務、社交。人左右手握著的是工作和家庭的責任。
人頭頂上是三種享受,學習過程中的成長享受,體驗突破的愉悅享受,還有休閑娛樂的放松享受。
參差多型,乃幸福本源。
每一個方面,我都為自己設定一些具體的目標。
我會在我的滴答裏為自己建立三大資料夾:自我、工作、家庭;
我會做每年的年度計劃,每個格子裏,用smart原則,寫上2-3個年度目標;
然後落地到每月的月度計劃;
我會每天為自己設定「三只青蛙」,只要求自己完成最重要的三個任務,抓大放小,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方面。
成為媽媽以後,因為與「可支配時間大幅減少」的事實相碰撞, 「做自己」是在做一個更聚焦地實作重要目標的自己。
記得剛結婚時,身邊有很多人囑咐過我,
要珍惜能獨處的時光,珍惜二人世界,因為有了孩子以後,你就會失去自我,三句不離孩子,滿世界都是他。現在回想起來,這句話,對了一半:
有了孩子以後,我變得三句不離孩子,滿世界都是他;
但也是因為成為了媽媽這個角色,也讓我離「做自己」更近了一些。
附提到的兩本書,微信讀書都有電子版: